我在路上被侵犯

有时候,街道会为犯罪提供一个便利!而现代城市也似乎很容易为犯罪提供条件,成为犯罪发生的专属场所。

 

之前对这句话,不敢苟同,因为没有亲历此类事件,所以还活得很童话,觉得人间充满爱,怎么会总有人想着犯罪,不好好过日子呢。但,现实发生的事情似乎在渐渐颠覆我的三观,很多时候,即使你想安静地做一名“头可断,发型不可乱”的美少女,但所无奈发生的事情却会让你变得更加现实。

城市公共场所犯罪,一个撩动恐惧之心的话题。

城市和农村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一个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目标--契约社会,另一个则是农耕文明的遗存—熟人社会。城市飞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外来流动人口,而农村经济萎缩、放血,人口流失严重。与农村相比,城市历来就存在着较多来自各地的陌生人,而如今在城乡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大型城市的陌生人则越发膨胀,组成了一个陌生人社会。

每天走在北京的街道,你所见到的陌生人似乎要比你一辈子认识的人还要多得多。公共场所和公用街道成为了你们偶遇的唯一场所,而我们似乎从一开始就默认,陌生人来来往往的街道或是公共场所是安全的,再怎么说,路上那么多人,怎么会不安全呢?

但事实貌似并不是想象的那么乐观,陌生人,陌生人来往的街道、公共场所也充满着来自陌生人的威胁。陌生人会成为正常秩序和安全的极大破坏因素,因为没有农村所谓“人情”、“名誉”的约束,所以犯罪、骚扰成为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为了满足心里扭曲的欲望去实施犯罪,而不会受到农村“人言可畏”的“攻击”。

(其实道路等公共场所的犯罪和被侵犯,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在大都市小概率下,还能让我这个比较宅的人遇到好几次,说明这个概率也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小。此文没有大数据的支撑,但所列的事件为身边真实发生的,发生即代表存在,同样值得考量。)

半个月内,发生了两起抢劫和骚扰事件


我在路上被侵犯_第1张图片
图一 红色框为犯罪实施道路,蓝色框为年底拆除的饭店、商场

12月底至2018年1月,在朝阳北路(红框内)及地跌站口发生了两件抢劫事件,而且均为大白天。据悉,一名传媒大学老师,在褡裢坡地铁站出来后,遭到了抢劫,3人左右从他手中抢了苹果电脑及贵重物品。想追上前无果,只能看着他们肆无忌惮地“扬长而去”。问题是,这位老师是一名身高一米八的男生,也奈何不了3个抢劫者。而大白天,在人流量还算可以的地铁站竟然也能发生抢劫事件(这个地铁站即使在白天,人也不是特别多,人流主要集中在早上和晚上下班高峰期)。

1月初,在通往褡裢坡地铁站的朝阳北路上发生了骚扰事件。中午,一名女孩正听着耳机从西往东朝地铁站方向走,突然一个中年男子趁其不注意,从背后把她抱住,在她身上搜寻贵重物品,还对她进行侵犯。反抗一番,搜寻未果,这个中年男子转身朝西跑到自己的电瓶车上,不紧不慢地开车逃跑。女生呆坐在原地,已经被吓得魂飞魄散。

这两起发生在街道上的不安全事件均为白天,这让我再也不会相信“黑夜是犯罪的前提条件”这个命题。


我在路上被侵犯_第2张图片
回家没路灯的小路 ��r���x�

我毕业后第一站租住在褡裢坡某公寓大院,从朝阳北路到我住的地方有一条四百米没有硬化的水泥路,路体常年失修,已经裸露出了石子,路边有臭水沟不时地散发出恶臭。在晚上这条路没有路灯,只有两家超市面馆的光亮可以间接地影射到路上,家人朋友总会叮嘱我,晚上下班早点回家,不然那条路上不安全。但事实上,半年来,似乎因为侥幸,在这条没有路灯的漆黑小路上,并没有发生过不安全的事情。有一个原因在于,这条路上有三家晚上仍然开场营业的店铺,一家超市、一家面馆和一家KTV,每次晚上回家,这三家都亮着灯,不仅给我一种心理安慰,也似乎从无意间避免了不安全的发生。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提到,明亮的灯光并不能避免犯罪的发生,而某种程度上,保证安全的是街道商铺及人群的眼睛,而且他们必须是有主人翁意识的人,不允许犯罪破坏自己的“地盘”,他们会在无意识间充当安全的监督者。

以上这个例子其实并不能完全地阐述这个观点,毕竟我住的地方全部都是北漂租客,来去匆匆,家园主人翁意识不太明显。回去的路上匆匆,回家一关门似乎就是自己的世界,也不会在公寓的大院里一起活动。他们会对别人的不安全相对漠视,只不过在某些情况下假装被当了监督者。

不如就与农村或是二环内比较成熟的街区来比较,农村是熟人社会,而且住的都是世代居住的本村人,他们彼此认识,也不允许犯罪的事情发生在自己家旁边的路上,即使走在村里的路上,他们都会制止看到的犯罪事情。而城市里比较成熟的小区与街道似乎与农村的“无意识起到监督作用”的模式似乎一致,充斥着本地人的街区也不会允许不安全事情发生在自己家门口的路上,一般情况事情发生时会对其进行干扰。或许这就是很多人最终选择在老社区租房的原因吧(也存在二般情况,可能会有“明哲保身”的人)。

再回到两件不安全事情上来,五环外的街道,光明正大的发生犯罪事件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


我在路上被侵犯_第3张图片

据统计数据,北京五环外常驻外来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1.1%。而其中,朝阳、海淀、丰台的常驻外来人口占比52.6%。

从地图上看,褡裢坡已处于朝阳区东五环外,没有二环发展成熟的居住社区,也没有三四环发达的商业区。这里很少有公司聚集,也只有零星的几家购物店,主要用地为建设较早的各种小厂区(图中左侧橘黄色框内集聚了大小不一的印刷厂、汽车修理厂)及建成年代较晚的小区(如右边第一蓝框中的定福家园小区)。附近的小区中住有之前褡裢坡村及周围村落拆迁后安置的本地居民、后来在此买房的外地人,还有大量的外地租房客。

橘黄色框中的大量厂区间存在两座公寓住房,从褡裢坡地铁站到公寓要经过朝阳北路及两条小路,路上没有商品,行人零零散散。每次走在路上,不管是晚上还是早上,环顾四周及道路总会感到莫名的死寂、萧条,没有活力,


我在路上被侵犯_第4张图片

因为这里主要为上班族的住宅区,而且离工作区、商业区都相对较远,很多人都是早出晚归。虽说朝阳北路及周围的几条路是人们到地铁站或是去周围小区的必经之路,但因为附近也没有可供玩乐的地方,没有商店、咖啡厅等,因此人们走这条路也只是匆匆路过,并不会在此停留太久。

朝阳北路及地铁站周围人流量最大的时候是早晚高峰期,此外,其他时间点人都十分少,甚至白天在朝阳北路及周围路段上几乎看不到几个人,只有相对早晚高峰期数量较少的车从这条路上穿过,不会停车,只是路过。

一则附近外来人多,陌生人多,流动性大;二则白天路上空旷,行人稀少;三则或许是仅有的几个目睹者也似乎不具备监督的眼睛,相比“路见不平,出手帮助”,更愿意“明哲保身”,所以大白天,犯罪事件还是会发生。平时萧条、没有活力的路,安再多的摄像头也没用。

两个事件中,实施犯罪的人都是流动性极强,在受害者没来及的看清犯罪人脸的时候,他们已经乘车逃之夭夭了。3人团伙抢劫完就坐车溜走,去向不明。另一则抢劫中,犯罪人早有预谋,给自己留好了逃脱通道,他把电瓶车放置在实施犯罪的反方向路上,抢劫完直接转身快速跑回撤离。即使当时离事发点几百米的路旁停靠着一两辆车,几百米处也有零散的路人,事情仍然不会得到制止。

实施犯罪的人是谁?来自哪里?我们全然不知,整个过程持续不到一分钟,完全是陌生人之间的博弈,或许得手之后,他们还会流动到下一个犯罪现场,实施抢劫。似乎,公共道路、陌生人社会为抢劫犯罪造就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而道路空旷、行人稀少,缺乏人眼监督、少有的监督者无监督意识又为犯罪“锦上添花”。

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她们遭到了骚扰

空旷人少、缺乏活力的地方似乎是犯罪高发地带,但是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也会产生类似事件。且不说风靡一时的“顶族”是专门找人多的公共场所“下手”,就日常的早晚高峰期地铁、公交车也会存在被骚扰。

我身边的朋友有一些经历过类似的事情,而且数量并不算小,而且事情均发生在公交车及地铁上。公交和地铁是名副其实的公共领域,但却成为了最不安全的地方。而据调查,遭到骚扰的女性中只有2%的会报警,剩余的人都会在被骚扰后选择仅仅是狠狠地瞪一眼或是默默地离开。而这又进一步促使那些实施骚扰的人在公共场所更加“为所欲为”。


我在路上被侵犯_第5张图片

人流密度大的地方仍然无法避免骚扰的出现,在陌生人充斥的高峰地铁,人人都低头看手机,也没有人去腾出双眼对本该制止的骚扰事件进行无意识状态下的监督。

不安全事件发生通常在公共街道或是场所,而在陌生人集聚的大城市,行走的陌生人能否贡献出双眼,是否能对此类不安全事件形成有效的监督其实更重要,这比安监控摄像头、雇佣保安有效一百倍。来去匆匆的陌生人可以成为监督的主力军,却也能沦为犯罪的执行者及纵容者;公共街道、场所能成为十分安全的地方,却也能成为让人不愿踏足的禁地,关键还是在于每个人的正义和主人翁意识,而不是事不关己冷漠对待的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在路上被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