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 Never Dies(2014.08.31)

我是在六七年前看的《歌剧魅影》的电影,当时还没有音乐剧的概念,甚至把它当成了恐怖电影看,半夜一边跟伊辉通电话壮胆一边战战兢兢看完。音乐剧是在两年前看的,25thanniversary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自从对舞台上演绎Raoul, Vicomte de Chagny的Hadley Fraser的痴迷越发加深之后,总是疑心安德鲁·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有没有出于私心把子爵刻画得太弱,毕竟舞台上的克莉丝汀(Christine)和子爵总是处于魅影的摆布之中,而韦伯亲自操刀的所谓后续——《真爱不死》更是颠覆了原剧,为了突出魅影把子爵的形象彻底糟蹋了,结果成了一部魅影玛丽苏的言情片。故为了求证买了原著《剧院魅影》(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4月),而后发现与我的假想相反,韦伯对夏尼子爵已经非常厚道了,原著中的子爵真真是个痴心,不谙世事,“身体看上去那么孱弱的漂亮男孩”,一点都不见剧中的果敢担当。

悬疑小说的好处在于,读者在好奇心的诱使下完全可以一口气读完并丝毫不觉疲倦,而且书里的世界摆脱了真实的舞台中各种现实可操作性的限制,能够把惊悚诡秘的气氛,匪夷所思的伎俩描绘得更神奇;人物内心的恐惧,怀疑,忧思,痛苦展现得更细致;人物数量,角色分工和背景铺陈,情节架构也都更丰满,精细。若音乐剧侧重于视听享受,读一本优秀的悬疑小说便是借助书中大胆的创意和详尽的描写引导读者在心中营造着他们的幽灵剧院,并在屏息静气地等待真相大白时的忐忑不安中体验惊险刺激。

由于事先知道了故事的走向,这神秘的气氛于我就打了折扣。改编成音乐剧之后,原著中许多人物被略去,场景被精简,包括顺序也常有调整,然而这毫不妨碍在读书的时候,每个场景对应到音乐剧中的主题旋律在我脑海里一遍遍回旋。这音乐台深入人心,甚至于读到书中音乐剧未曾展现的场景时反而埋怨其原著来。韦伯就是韦伯,即使是被我恨之入骨的《真爱不死》,我也不得不说其中的音乐真的是masterpiece。就《剧院魅影》而言,如果说原著所构建的故事已经是一个伟大成功的话,韦伯的音乐剧改编无疑是另一项影响深远的成就。

音乐是听多少次都不会嫌多的,时常还会发现新的惊喜和更深的体会。比如每次魅影出现伴随的主题,五个半音的快速下落营造出的诡谲,急迫又令人惊惧的氛围,和本是D-flat major的《All I Ask of You》前奏中,从D到A五个音的缓慢上升时,出现了一个很不对劲的G音,很不和谐,完全不该在这个调性中的音符,而且在子爵与克莉丝汀对唱的过程中也完全没有出现,然而它却是躲在暗处偷听的魅影存在的暗示——在紧随其后魅影主场的Reprise中,调性转到了C major,G音的存在就理所应当了。

我最喜欢的是在A Rehearsal for Don Juan Triumphant和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的场景转换时,墓园之前小提琴的几句solo。凌乱的琴声呼应着女主人公纷乱的心情,而作为小提琴家的女儿,此时的小提琴恰又是对父亲深切思念与呼唤的写照。仅仅是一处微小的衔接,马上将还在因上一幕排练中的高亢合唱而激动的听众引入了克莉丝汀郁结无助的情绪里,随后而来沉重的魅影主题乐句再现,更是给听众心上加了千斤的重量,令人伤感叹息。

读过原著后,我愈发感到安德鲁·韦伯的伟大天才。不单在于他把一部出色的悬疑小说搬上了舞台,还因为他将书中由奇丑无比但有着旷世才华的魅影亲手写的歌剧《胜利的唐璜》(Don Juan Triumphant)借自己的手呈现给了观众。原作加斯通·勒鲁(Gaston Leroux)毕竟是个小说家,歌剧院只是故事的承载,故小说中提到的歌剧唱段全是真实存在的,其他音乐家已编写好的作品,音乐本身并不具有如同情节和人物般的关键作用,而选择让他的主人公以“音乐天使”的方式出现,也许只是因为音乐亘古以来就具有的沉醉人心的力量。但真正的音乐天使,仅仅通过文字描写是太不够的了。安德鲁·韦伯不仅亲自操刀《歌剧魅影》音乐剧中所有冠以他人名目的演出剧目(如《汉尼拔》和《哑仆》),更是将书中反复提到但无法让读者一窥其真面目的《胜利的唐璜》写了出来,弥补了这一天大的遗憾。

原著中,魅影在谈起自己所作的《唐璜》时说“莫扎特的《唐璜》会让您留下善良的眼泪,让您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但我的《唐璜》心里却像在燃烧,不过,他绝对没有被天火烧毁”。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想起音乐剧中《唐璜》首演开场时的合唱——Here the sire may serve the dam; here the master takes his meat! Here the sacrificial lamb utters one despairing bleat!。这两句的音高尖锐到刺耳的地步,而后的”Don Juan triumphs once again!”刺耳更甚。若是在舞台的布景对这个场景表现得还不够有力,04年电影版的这个场面——被橙红的灯光映照着的仿佛被包围在烈焰中的表演就是对这热烈又危险的场面的写照。莫扎特的《唐璜》是带有喜剧色彩的恶有恶报的故事,而魅影的《唐璜》从这看来,应该是个糅合了情欲和欺骗,挣扎与屈服的作品,不为讴歌美丽而存在,恰为了放大内心的业火,人性的扭曲而作,以表达作曲人对占有美,吞噬美的渴求。

接下来的《The Point of No Return》是一首充满着亟欲薄发的欲望,字里行间都是暗示和挑逗的二重唱。在音乐剧的舞台上,魅影和克莉丝汀在演绎的时候均在不同时刻表现出了畏缩。克莉丝汀的胆怯理所应当,而魅影的胆怯却有些费解,直到今天读到原书中几次提起魅影在克莉丝汀对他表达出她的崇敬和接受之意时不由自主地向她下跪,亲吻她的脚下。这个遭人们诅咒和憎恨而变得暴戾的人啊,在面对爱情时又是多么脆弱卑微。他自是知道难以获得美丽的女主人公垂青,只能觊觎不可奢望,但自己沸腾的爱意岂是任何力量可以左右的?如同音乐剧中他的一句唱词:The loathsome gargoyle who burns in hell but secretly yearns forheaven, secretly...secretly...

结尾的高潮部分,书与音乐剧有着较大不同。书中用很大的篇幅叙述了一段在魅影的地下迷宫中光怪陆离的冒险,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而音乐剧则选择让三个主人公直接对垒,展现一场干脆的矛盾集中爆发。个人感觉结尾的三重唱真是天才之作:三个人唱着的三个主题——魅影的《The Point of No Return》,克莉丝汀的《Angel of Music》和子爵的《All I Ask of You》——完美融合。此时的音乐不仅是歌词的载体,更是三个人物形象的写照:誓死捍卫爱情的子爵,一直信奉者音乐天使,自身也如同天使般美丽纯洁的克莉丝汀,和在焚心噬骨的爱与欲,恨与妒之间煎熬,踏上这无法回头之路的魅影。乐团主要随着魅影的乐句伴奏,暗示着魅影对局势的完全掌控。一方面是对魅影黑暗经历的同情,另一方面是对控诉的子爵和哀求的克莉丝汀的不忍,这段重唱不仅给听众以极高的音乐享受,也有强烈的情感震撼。

最终,魅影受克莉丝汀的吻感动,成全了克莉丝汀和子爵的爱情。他的选择成了他最初也是最后的善意。这是个无好无坏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换来的是一个可怜天才的陨落。音乐中魅影对克莉丝汀最后缓缓唱出一句深情留恋的“Christine I love you”让人泪流满面,书中他在克莉丝汀离开后不久即去世更让人心痛不已。这是一个只能感叹的故事,无善无恶,只有无尽的遗憾。只能祈祷,在现实的世界里,上帝能让每一个天才都能有与其才华相称的报偿。

前几天刷油管,找不同版本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选段听,看到一条评论,大意是“我们有一天都会老去甚至死去,而后世还会继续为了这部音乐剧疯狂,人们对它的爱永不会消亡”。突然之间我感到了幸运:这屹立不倒的艺术殿堂啊,散发着超越时间的光芒。在这光芒下,我能够成为一个读者和一个听众,我多么幸运。

你可能感兴趣的:(Love Never Dies(2014.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