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拉听见1225|第3期

吉拉听见1225|第3期_第1张图片
mmexport1573023482043.jpg

吉拉听见晋江第3期

落下帷幕。

时间,12月25日7:00-9:00
地点,晋江万达书香花园千目私塾1楼
参加人:
何白,春燕,萍萍,丹丹

开始前的插曲

圣诞节之夜。
活动前依旧有些担心,
万一没人报名参加怎么办?
看着自己的念头,
我停下来自我连结,
并且打电话给非暴力沟通的朋友,
我触碰到深层的需要,
感受到由心而发的能量,
我因非暴而受益,
现在我期待有更多人受益。

带着初心出门,
小雨纷飞,
我开始期待,
今晚的吉拉听见。

活动照片

活动流程

1.开始圈
2.讲述一件你感到后悔或自责的事
3.倾听练习:
静默倾听,复述倾听,同理倾听,体会双方的两种需要
4.提出请求

1. 开始圈

今晚有新朋友加入,在开始圈之前大家互相自我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位是幼儿园园长。她对教育的热爱,对家长的敦敦教诲,对社会的奉献之心,深深感染了我们。

开始圈之后,我引导大家完成“同理心冥想”,引导大家关注自己的呼吸,念头,感受。之后,我播放了张德芬的“遇见”,让大家安静跟自己呆在一起~

启发:不管是谁,讲述“自己后悔的一件事”特别需要勇气。先静心,跟自己链接,冥想,会让气场安定,增大同频共振能量。

同理圈

请求大家讲述一件,自己感到遗憾/自责/内疚的事。接着用NVC“三把椅子”的练习。
第一把椅子(哀悼椅):看见现在的自己,并且链接未满足的需要,去做哀悼。
第二把椅子(宽恕椅):看见当时的自己,并且体会自己想满足的需要,去宽恕自己。
第三把椅子(学习椅):同时体会两组需要,去拥抱自己,并自己提出请求。

启发:从“知道”到“做到”,中间隔着无数次的刻意练习,方能将条件反射的自责转化为学习成长的机会。

案主讲述环节

大家逐一分享令他感到遗憾的事。
案主A
遗憾的事:女儿在0-3岁时,自己忙于事业,未能好好陪伴她。

启发:
走完哀悼环节和宽恕环节,我们惊讶地发现,案主两组需要高度重合。
比如,
哀悼环节:案主当下的感受有遗憾,内疚,因为她需要陪伴,她看重价值,当孩子年龄越小,陪伴能满足孩子心理营养,就能体现自己身为妈妈的价值。
同时她也感到庆幸,感激,因为虽然她错过幼儿陪伴,但女儿在老师和自身努力下茁壮成长。
宽恕环节
“为什么当时没有陪伴女儿呢?”
案主感到无奈,同时充满希望,因为她渴望活出一致性,去实现梦想。同时她笃定自己的事业可以更好服务生命,贡献社会力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启发:一个人有多角度的价值。某个时间段,家庭价值和社会价值会产生一定的冲突。
当我们看到自己当初选择将更多时间精力放在社会价值时,我们就理解了自己。

学习环节
我将两组需要:陪伴,家庭价值VS贡献,服务生命,社会价值同时呈现在案主的眼前。

“当你看到这两组需要,对你刚刚说到的那件事情,有没有新的想法?如果以后发生类似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案主表示,她对自己有更多的接纳和理解。如果能回到从前,她会选择把女儿接到身边,请妈妈照顾女儿。这样,白天她可以忙事业,晚上可以陪伴女儿度过0-3岁的关键期。
今后遇到这种事情,她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平衡,同时考虑到两组需要。

这就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清晰的可执行的,对自己的请求。

启发:当案主明晰自己内心的两组渴望,她内心的答案也就相应呈现。

案主B讲述了一件小时候的事。她为自己小时候没能好好照顾自己感到遗憾。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其他女孩爱自己呢?

哀悼环节

发现:认真经历过生活的人,果然倾听同理功夫了得。园长捕捉到案主的感受和需要。

案主的感受:内疚,无助,孤单,麻木。

案主的需要:亲子关系,成长,关爱

发现:即使倾听的小伙伴未能体会到案主的准确感受和需要,同理倾听环节依然很有用。因为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对方的感受和需要上,我们在支持对方进行内在探索。

宽恕环节
案主渴望活出对自己的关爱。但因为小时候父母忙于工作,忽视树立榜样,没有引导。她也吸收了父母的忽略模式,自己忽略自己的身体感受。

最大的感受就是麻木。而麻木背后的需要可能是保护。当我们麻木了,似乎就可以降低心理需求,就会感到更安全?

学习环节

“当你看到自己两组需要,对自己有什么新的请求呢?"

我更加理解自己,也懂得今后好好爱自己,同时我也理解父母当时做到他们所能给予的。我请求自己可以更好看清自己人生的目标,把自己的实践经历,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掌控。

结束圈:看见和启发以及互相拥抱道别

吉拉听见1225|第3期_第2张图片
Screenshot_20191226_092851_com.tencent.mm.jpg
吉拉听见1225|第3期_第3张图片
Screenshot_20200101_123015.jpg

感恩

今晚可以算是一个亲子专场,呈现被忽略的孩子的心灵渴望,对我有极大的启发。

这让我想起一本书《0-12岁养成孩子好性格》,里面罗列了数十个养育案例。

吉拉听见之后,再读这本书,显得更加立体和真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吉拉听见1225|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