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日星期六 读书笔记 《南渡北归》

2016年12月3日星期六  读书笔记  《南渡北归》

大约是第一次PDC之后吧,想开始读一本小说了。当时的心情是,读了差不多两个月的学习类书籍,有点枯燥了,想休息。于是,犹豫了几天,在kindle入手了《南渡北归》。这本书之前在王俨家里看到过,也在杨靠乾书桌上看到过,又经刘言大致介绍,便开始读了起来。

没想到这本书的厚度,的的确确消耗了不少时间。差不多一个月有余,断断续续,却也没再读别的书,算是潦草的看完了《南渡》和《北归》,还有一部《离别》,恐怕下次PDC能看完就不错了。这还是基于我基本上每100页能跳过去个7-8页来计算。

说到这本书,我还为此丢了kindle,丢在机场大巴,再也没有能找回来。

最近两年,看过的吸引人的小说其实算不上多,古龙的自然不提,《白夜行》也算上,就是这部《南渡北归》了吧。几乎是用任何空闲的时间来读。访校期间,晚上读到12点之后才休息,周末的话,晚上要读到困了才休息。白天可以在公交车上读,在地铁读,飞机上读。最后到机场大巴接女朋友的时候,也特地拿上不愿意浪费等待、坐车的时间,结果导致迟到,大巴一到机场就赶忙飞奔下去找女朋友,结果就把kindle落在了大巴上,此后便开始用手机继续阅读。


我本就对民国那段历史很感兴趣,或者说,我这个人喜欢那些乱世,那些乱世中的英豪。

小说的文笔实在优美,读起来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总觉得似乎描述的不是文人墨客的事迹,而是金庸笔下侠客的风流。小说大段大段引用当时的书信原文,也似乎有身临其境的感触,更是体会到诸如胡适、傅斯年等人的性格。最过瘾的是,小说对史实环境不遗余力的大篇幅勾勒,使得我总把自己置身于那样一个乱世之中,瞧着梁思成、陶孟和们的窘迫与意气,也间或联结起自己脑中储存的那些民国历史的片影,不论是清华藉由庚子赔款的兴起,或是蔡元培入住北大后的锐意革新,也有张伯苓的南开往事,和西南联大的辉煌岁月。同时,另一番景象也开始不断介入小说的阅读之中。

先是中学残存的那些历史记忆,接着就是更加全面的展开了。我本科就读于国立武汉大学,王世杰的雕像依然还在校园,如一座不朽的丰碑迎来送往。国立武汉大学的校史我是听过课的,总可以联想到民国之后、北伐之后的那些建校历史,武大在抗日战争时期西迁乐山,也是画在化学院的大厅里的。然后,是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我是在kindle上翻阅过这本大作的,可惜的是,不太记得蒋先生的所有观点,但是主旨仍有一些模糊的印象。读这本书之前总以为蒋先生是国民党那一派,不是什么好人,读了之后才明白蒋先生也是深谙民族大义,此书便是最好的证明。再接着,有徐志摩的诗集与书信集,有费孝通的传记,有陈寅恪的《柳如是别传》,说到这本《柳如是别传》,自己曾在中学时,不自量力要读这本书,从网上打印了全书来翻阅,却知道今天才恍然大悟此书对钱谦益的说法,何尝不是借古讽今,以史为鉴,心中也对陈寅恪先生更多一份敬意,定要计划再读陈先生的诗集。当然,除了书籍,还有鲜活的记忆。

10月和几位南开校友共同出行的时候,特意查看了南开的一点历史,张伯苓的名字也早已印在心里。回想起,婉馨的中学便是在南开中学,也突然明白这南开中学,也是张伯苓的心血。近百年前的历史,就这么和现在的生活产生了联结,更有一种置身于历史大潮中的错觉。从南开中学回溯,是昆明的西南联大。说来可笑,我在昆明待了两年,从未去过西南联大旧址参观。年初的PDC定在西南联大那里,我也特意请假,为了避免和惋惜相见的尴尬,没曾想到了11月份,却又有机会和婉馨一起在旧址旁的米线店,一起吃午饭。在昆明时,曾读汪曾祺的《五味》,以作解闷之书,也提到汪曾祺在西南联大那段有趣的事情,包括联大各位有趣的教授。时间往回走,大约是5、6月份的时候,胡欣欣的朋友途径昆明,我们一起去酒吧聊天,这位朋友来自云南蒙自,说起蒙自的时候,我实在一无所知。读了小说,才发觉联大的文学院曾经就在蒙自。这又是一段有趣的联结,生活与历史,书籍与生活。

大学期间,痴迷于传记,总在书架上看到“胡适”、“傅斯年”等名字,迟迟不敢取阅。等到今天,因这部小说,对民国的那些大师们又有了一份不一样的情感。那天和婉馨在昆明的大象书店喝咖啡,手边就是一本梁思成的专著,我惊叹自己的幸运,也发觉生活的小惊喜与美丽是藏在书里的,藏在历史早就埋好的地方,等我们去挖掘。

11月底的时候,我和婉馨说,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要做,也要做一点研究。这实在是李济、董作宾、陈寅恪们给我的莫大激励,这也是梁思成给我的关于爱情的一个榜样。我承认,不消几个月,甚至几个星期,我应该会忘记大部分的内容,忘记那些细节,那些有趣的事情,那些重要的事情,但我从书里汲取到的能量,却是永久的留存在我体内了。我没动过做学术的念头,今天起,我动了。我想,不论什么时代,这总是有意义的事情,这算是我的觉醒吗?不尽然。我还没有到自己最好的状态,我会努力。就像梁思成那么做的,为了林徽因,他有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建筑,为了林徽因,他们考入同一所大学,一起研究、工作。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最好的状态。

最后,书籍构思呈现出来的宏大规模,对于每个人物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我脑子里塞满了《南渡北归》的所有想法。

也许,我是该真的写些东西了,不然脑子里的东西几要喷涌而出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年12月3日星期六 读书笔记 《南渡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