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永远在路上——清华附小1+X课改教学观摩有感

窦桂梅,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前些年读过她的《窦桂梅的阅读课堂》、《回到教育原点》等书籍,也看过她的一些公开课《秋天的怀念》、《三打白骨精》、《葡萄沟》等,但始终未能悟得其精髓,在师大学习也了解过一些窦桂梅“主题教学”课题的研究,也算与窦老师有一段缘分。在北京为华而教组织的支持下,我幸运地获得了语文学科外训机会,参加了《清华附小1+X课改创新成果展示暨朱自清主题教学阅读观摩》,有幸一睹清华附小研究团队的风采,现在想来,仍觉得激动不已。

教学,永远在路上——清华附小1+X课改教学观摩有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一、以生为本,让孩子站在舞台中央

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你能常听到这样的话:“你们不用正襟危坐,学习应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你可以问问别人有谁能帮帮我吗?”,“别害怕,再大声一点。”,“给一些机会给别人好吗?”于是学生由羞于发言到能落落大方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我不会”到“大家说,我说得怎么样?”,“有谁要补充的吗?”,“有谁能帮帮我?”......看似平常的问句却包含了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表达需要的重大转变,也反映了清华附小教师以生为本,重探究和合作的先进理念。在这样“成志教育”的训练下,学生能相互合作,对文本进行自主探究,在体验和表达中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学生为本”常被老师挂在嘴边,而能真正贯穿教学始终,耐心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生未来发展为教学出发点设计教学环节,对大班额的老师而言仍是一个挑战。百年名校清华附小向我们展现了教育的一种可能性,即学生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发挥自己所长,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高度。如喜欢昆虫经常被同学投诉,在老师的鼓励下,环游世界开办个人的昆虫展收集珍贵昆虫标本的“小达尔文”,不喜欢数学却善于观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定详密计划检测地铁雾霾取得创新突破的“环保大使”......每一个传统教育看上去的“问题学生”都在正确的引导下,得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这些例子深深震撼了我,班级中被贴上各种标签的“问题学生”是不是还有进步的机会,是不是也应得到更多的耐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是因为某一学科成绩不好而放弃学习,耐心等待,说不定他就是某个方面的人才。

教学,永远在路上——清华附小1+X课改教学观摩有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二、学高为师,让学生在书香中浸润

语文课堂不同于别的学科的课堂之处,在于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学生在语言文字中切己体察,虚心涵泳,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语文课之美不仅指文本本身的文学之美,思想之美,文字之美,还包括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之美,环节设计之美,引导过渡语之美。清华附小的老师们环节设计之精妙,语言过渡之自然,训练尝试之大胆,令人敬佩。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我敬爱的导师的教诲:“语文教学不取决于教学环节多么精彩,课堂多么热闹,教学设备多么先进,这些都只是外在之物,其精髓仍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学养,对文本解读到什么高度。” 

教学,永远在路上——清华附小1+X课改教学观摩有感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六年级《父亲》主题阅读示范课上,在分析比较朱自清和李广田的父亲有何异同来体会两位父亲的性格和教育方式之后,一般的文本解读就会止步于此,再总结父亲的爱有很多方式,鼓励学生换位思考。但窦老师的课进行了深度挖掘,再回到了两人文学创作的“时光轴”中选取了朱自清的《背影》和李广田的《礼物》,让学生进行意义思辨,即小组合作,任选其中一篇再读发现,借助资料包中的背景资料佐证观点并用小词卡加以完善,学生分组展示并相互进行补充,这时候学生们发现,曾经印象中的两位父亲形象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朱自清的父亲和朱自清有一段时间,关系并不好,李广田严苛的父亲也有温情的一面。窦桂梅老师继续提出了“为什么有这样大的不同?”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了“评价父爱也有很多标准。”在“你最喜欢哪个父亲?喜欢哪种教育方式?”的讨论中,有的说都喜欢,他们都爱孩子,只是爱的传递方式不同,有的学生说喜欢第二个,严格的教育方式能让孩子更能适应社会的压力。小小年纪对于教育竟有这样深刻的理解,能这样独立且成熟辩证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思辨让我很惊叹,也不得不佩服窦桂梅老师对于文本的深度挖掘和多元解读,让孩子们也认识到了两位饱满立体的父亲。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一个比喻,好的老师像一个脚手架,让学生逐步靠自己的力量达到自己的至高点。坚持这样的语言实践,语文水平有什么理由不能提高呢?

三、以书为例,在课堂之外学习语文

叶圣陶先生在《叶圣陶教育文集》中提到“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X”主题教学示范课中,一些老师采取“群文阅读”,“互文阅读”,以课文这一篇引出其他相似或相关的文章,进行综合学习。王峰老师的《游记》五年级主题阅读示范课也给我很深印象。我们讨论,在公开课上游记是很大胆的选择,特别是学生没有亲身游历的一些景点,深入学习有些难度。他以朱自清写的《欧游杂记》中的选篇《威尼斯》、《罗马》、《巴黎》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预学汇报,结合预学单梳理文中的主要见闻,并小组合作展示结合地图梳理每个景点的见闻和特点,进行群文阅读。虽然最后的结果可能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但也是很好的教学尝试。在报告中,主持人还提到窦桂梅团队还经常带领学生亲近自然,探访博物馆、图书馆、文化园等,利用社会的多种资源学习语文。

四、开发资源,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

清华附小团队研究主题教学已经很多年,通过学习,我了解到主题教学五大样态是单篇经典、整本书、群文阅读、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单篇经典的教法是走进“这一篇”,即整体感知,理解文章大意。读出“那个味”,采取双线组元,由表层意味读出深层含义,把大词落实落下,成为主体体验的情感感受。读出“那个我”,需要切己体悟,让学生与作者对话,引导学生用现有的生命感受来理解作者的生命感受。同时,清华附小团队都采取了工具撬动,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让隐形的思维,呈现在看得见的工具上。如窦桂梅老师的“ORID”结构化提问工具和小词卡,王峰老师的预学单,张华毓老师的门票单和资源包等等,让语言的学习更加直观可接受。

在报告会里,一些新理念新尝试也让我印象深刻。如跨学科教学,围绕“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采取了绘本教学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多学科的整合教学,深度挖掘了学科的原生价值,生发教学价值,实现了语言与思维的共同提升。“亲近鲁迅”主题课程群,通过丰富、立体、联动的四种典型实践样态,让儿童与鲁迅的童年相遇,感受一个丰富的,复杂的,可爱的鲁迅,感受一个有着丰富血肉的鲁迅,而不是传统印象中的鲁迅。让课文内容与儿童生命成长编织起来,让儿童寻找未知的自己,从丰富而立体的世界,走向宽阔而光明的精神世界。

五、砥砺前行,教学永远在路上

教学,永远在路上——清华附小1+X课改教学观摩有感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在仰慕清华附小的前沿理论和创新实践的同时,我也下定决心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去进行更多的教学尝试。窦桂梅老师说:“语文课需要向学生传递的不只是书本内容,更是中华民族语言承载的文化、哲学、历史、科学等等素养”。作为一名乡村语文教师,我常常对孩子们说:“一定要学好语文,用好汉语,这是作为一名中国人最基本的要求。”或许我对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只是略知皮毛,教学也略显稚嫩,没有那么高的学养底蕴和教学艺术,身边也没有这样多的资源,我仍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那一群笑靥如花的孩子们需要我,那一双双明亮的双眸,一双双需要被温暖的小手,都值得我为之奋斗。我要让他们看到更多生命的可能性,让他们感受到世界的多元和天地的广阔。

在教学的一些初探中,我发现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独特性,说上去很空,落到教学中就是要尊重学生的需要,争取用适合他的方式与他对话,并且不给一个人“贴标签”,不彻底否定一个学生。教育活动应该源于对学生深沉的爱,有很多方法可以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怀着积极的心态去处理,而非气急败坏地指责。凡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活动和方法,都可以试上一试。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仍需要多阅读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方面的书籍,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升自己的学养和专业技能。我愿意在漫漫教学之路上跋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成为教学的背包客,创新的探索者。

教学,永远在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永远在路上——清华附小1+X课改教学观摩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