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内民宿较比台湾民宿差距巨大?

许多亏损甚至倒闭的民宿,都有一个颇具情怀的民宿主。而不少职业经理人打理的乡村精品酒店,却门庭若市,在连锁化道路上所向披靡。

什么是民宿的核心竞争力?许多人不假思索的答案都是:有情怀的民宿主。

但现实中,我们发现,许多亏损,甚至倒闭的民宿,都有一个颇具情怀的民宿主。相反,不少职业经理人打理的乡村精品酒店,却门庭若市并在连锁化的道路上所向披靡。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如此讲究温度的行业,情怀为何如此不堪?倘若不是情怀,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

为什么很多人把民宿主当作核心竞争力?

首先,“民宿”诞生的初衷,便赋予了要与标准化酒店划清界限的重任。

为什么国内民宿较比台湾民宿差距巨大?_第1张图片

相比都市酒店在硬件与设备方面“冷”的比拼,民宿更强调人与人之间“暖”的链接。如果说都市酒店是功能性的满足,民宿则更推崇功能升华后的生活方式。

那么,如何建立人与人的链接,进而打造一种有情感的生活方式? 便成为民宿发展的使命。于是,谁家的民宿主有情调,能够给客人一种别样的居住和生活氛围,无疑这家民宿就更具吸引力?

其次,做为全球民宿标杆的台湾,就把民宿主人做为民宿的核心竞争力去推介。

畅销书《到台湾恋上民宿》在“缘起”便写道:“每间民宿都是一个美好的故事。解甲归田的都市白领、热爱自然的艺术家、老房子改造达人、为爱走天涯的痴心人……听听民宿老板关于生活、朋友和梦想的故事,准能收获满满的感动。于是,善于学习的中国人,义无反顾又名正言顺地继承了先驱们的宝贵经验。

但问题是,橘生淮北则为枳,台湾这种玩法,真的适合目前的大陆吗?

为什么国内民宿较比台湾民宿差距巨大?_第2张图片

为什么我们不能学台湾?

企业的产品定位和营销策略,往往取决于当时的生产力状态和消费者需求。

比如,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们的消费观经历了产品本身的价值追求、个人价值与权益的追求、人文精神的需求,直至如今人格完善需求的过程。

相对应的,营销界主流理论也从4P、4C过度到如今的情感营销、社群营销等。

同样,民宿业的发展营销策略也离不开历史驱动力的影响。

1994年,台湾开始推动由国家下放资源的“社区总体营造”政策。一股民间与官方结合的社会重建力量很快展开。一大批专家学者、社会精英甚至白领学生都投入到乡村的保护和重建中去。

经过二十多年发展,“社区总体营造”为台湾乡村带来了根本改变:基础建设改头换面,配套设施完善齐全。更为难得的是,社区营造并没有割裂当地人与人、人与土地、人与乡村的关系,原来乡村社区型关系、地方文化特色得以充分保留。

这种硬件提升和软件保留的“社区营造”,直接为民宿发展充当了坚实后盾。

一方面,乡村基础建设的提升,为民宿的经营提供了硬件便利,另一方面,乡村乡情的关系生态得以保留,为民宿提供了软性的配套支撑,使得民宿的客人能够体验到完整的乡村生活状态。

于是,在台湾开家民宿,你无须考虑道路、水电、网络等乡村基础建设是否完善,你也不必担心乡村乡情生态的软性配套。

在这些大环境和配套都一致的情况下,台湾民宿之间的竞争要素,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自身内部。一个有故事的主人、一间有情调的房子,就成为他们能够比拼的唯一差异点。

为什么国内民宿较比台湾民宿差距巨大?_第3张图片

反观大陆,许多乡村基础建设依旧落后,道路狭窄,水电不能保证持续畅通,燃气暖气更是奢谈。同时,大量的农村人进城,乡村社会关系早已割裂,传统的乡村文化只剩下空旷败落的无人村。

在马斯洛需求里,人也只有在生理、安全需求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寻求情感上的满足。所以,在目前民宿的发展阶段,好情怀远不如好区位、便捷交通、舒适房间、景观配套等功能更具现实价值。

试想,同样旖旎风景前提下,你愿意去一个交通便利、周边软硬配套齐全、床铺干净整洁的民宿休闲度假,还是愿意不畏路途艰辛,跨越泥泞道路去一个破败村子旁的民宿里,寻找一个有情怀的民宿主?

为什么国内民宿较比台湾民宿差距巨大?_第4张图片

不能否认,相比传统酒店标准化的装饰和服务,民宿里有情怀的宿主和个性的装饰颇有吸引力。

但任何玉树临风都离不开底座的坚固。情怀体现的前提,必须是住宿和休闲功能能够得到愉悦满足。

所以,在目前阶段,相比情怀的温暖,区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更能影响消费者的决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国内民宿较比台湾民宿差距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