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出一篇出彩文章容易,持续出彩很难

去年冬天,不小心写了一篇爆文,被一个很大的头部号转载了。

接着就是数目可观的再次转载,纸质刊物也见稿了。

可是,收到这些信息的时候,我正处在一个写作低谷:很久都写不出任何好文章。或每次兴致勃勃开了一个头,但就没有办法再写下去了。

同步带来的后遗症还有无法看书,或手头明明找了一堆很有价值的素材,却不知道如何处理。有约稿也写不好。

后面花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走出这种状态,终于又写了一篇很不错的。当然,之后又是状态下滑的循环。

一直保持旺盛高质量的创作状态,太难了。我想也许这个目标本身就是不对的,我们应该要接受人生的起伏、状态的起伏。

写作这件事,对一个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我曾觉得是一些技巧性、普遍性的东西,比如阅读够不够多、素材会不会用、文笔够不够好……等。

现在逐渐觉得,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因为作品是最能袒露内心世界的载体。

社交网络上,你可以有足够的时间,碎片化地营造一个形象,堆积出一个人设。

但如果是比较长、需要大的内容量创作的一篇文字,里面一定需要加入你个人深度消化素材、知识后转化出来的东西。

此时你的内心是否丰富、你的思维是否局限、你对待人事的态度……是完全没办法隐藏的。

那些读过的书、吃过的苦、从内心生长出的力量,会在语言表达或者文字叙述中缓缓流出。

我们看到,《主持人大赛》或《奇葩说》中,每个选手在阐述观点时,个人风格、阅历是否丰富、表达的节奏感……都很自然就出现,这些很难靠临时抱佛腿,都是背后的无数努力。

只有保持持续去扩展思维广度和深度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而我们在未经辛勤实践前,只靠灵光乍现或者趁能量最饱满时,写出一篇熠熠发光的文字,是可能的。

但是这种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实在太少。甚至有时因曾出现这样的时刻,所有“不如它”的尝试都显得浪费时间时,更加让人容易放弃,这就更是作茧自缚了。

《成为作家》中,最强调的一件事就是:去写。不断地写。

在寓言故事中,有个人吃了三个饼之后饱了,很懊恼地说:早知道吃三个饼会饱,前面两个就不用吃了。

我们听这个故事觉得好笑,是因为这个人看不到简单的逻辑关系

那么企图不经历辛苦的磨砺、试炼,就能写出无数动人的文字、输出影响无数人的观点……的想法,又何尝不跟这个人一样呢?

在偶露光芒就熄灭,和持续发光之间,还存在着无数的勤奋。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

你可能感兴趣的:(偶出一篇出彩文章容易,持续出彩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