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莫多

卡西莫多_第1张图片
这一朵,是点亮黑暗的耀眼光芒。(网图)

记不起来,看雨果的时候是在十几岁。只记得有一年夏天,是发小从她的大学图书馆借来,特地放暑假回来带给我看。那个年代能读上几本经典的大部头,很艰辛也很幸福。和《巴黎圣母院》一起的,还有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坐在午后的弄堂里或者屋旁槐树树荫下,看这样沉重的书,于是,记得那年夏天很忧伤。树荫格外凉。

过目便不忘。有能力自由购书之后,便着急收了这两本。收藏起来的书,可以一看再看。读一本好书,心会疼痛。因为疼痛所以记住。可以为美好而疼痛,可以为伤疼而疼痛。看书看到哭,是常有状态,很痴。不过,好在一个人。比在电影院哭着看一场电影的糗,要好很多。

好看的书,都是有伤痕的。她们一本一本陈列在书架上,我看在眼里的,却是那些夹在洁净纸页里的伤痕,无声无息,陈年的旧情节却散发出新鲜的疼痛,从不被淡化,从不被风干。好看的字,是伤痕累累中开出的花朵,经年不谢。

初看卡西莫多,心中愤愤不平。埋怨雨果把世上最惨的遭遇都给了他:天生独眼、驼背、跛足,十四岁时又被钟声震破了耳膜,成了聋子。一颗坠入无边黑夜的灵魂,饱受周围人的歧视、嘲讽、讥笑,使他对一切事物充满了敌意,他变得乖戾、疯狂。但可贵的是,外貌丑陋的敲钟人,内心却是炽热温暖,纯洁高尚,有无畏的爱。正因为这些可贵,读来才让年少时的我感到不平,甚至读到后来自己再写了个小续,不用猜也知道,用尽那点花季少女的小心思,续了个俊男美女皆大欢喜的美好结局。

历久弥新。一本好书的美好和疼痛是一样的,时间的滤积,只会让情节和人物更鲜活。成年后再看卡西莫多,才读懂雨果笔下的命运以及命运的真实内涵。我的意识里,雨果的这种浪漫主义手法,其实是一种黑色的浪漫。在那个神权时代,无论是克罗德,还是卡西莫多,他们内心的分裂、冲突,反映的是那个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与挣扎的脆弱个人之间的分裂、冲突。最终都以惨烈的悲剧收场,在那个时代,社会背景阴森黑暗,悲剧是命运的最终使然。

悲剧,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和觉醒。外表丑陋内心美善的卡西莫多正是那个时代的最底层,正直,善良,乖戻,卑微,特意夸张刻划的丑陋外貌,也暗示了封建主义压迫下扭曲的人性,外貌丑陋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扭曲了之后的疯狂人性。违背道德的最终结局是要走向灭亡,终于,伤心欲绝的卡西莫多明白了一切,他无比愤怒,从背后用力将虚伪、邪恶的副主教从圣母院的塔顶推了下去。我想,写到最后,维克多 · 雨果的内心是欢呼的,善良的人们最终靠自己推翻了复辟王朝的封建统治。于是,卡西莫多化为尘埃也心安。

“每天我敲的钟,是我的爱,是我的情。我要她们高歌,埃斯梅拉达在何方?昭告天下我卡西莫多爱着她”。

卡西莫多是敢爱的。那悠扬亘古的钟声就是他爱情的宣言。再丑陋也可以爱,就如再丑陋,内心也能纯洁良善。

卡西莫多的爱是无畏的,悲愤的从塔顶推下统治的恶魔,心甘情愿的抱紧心爱的姑娘,一起化为灰烬。苦难时代最底层的爱情,卑微而又倔强,纯粹得只能用这种凛冽的方式获得,失去,或者重生。

⋯⋯

合上书。庆幸那个时代已经走远。庆幸卡西莫多也只是洁净纸页里的,一行又一行字。

是的。庆幸一切,尘埃落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卡西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