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认识1

吴良镛先生在20世纪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将建筑学与城市规划的视野拉大。

其提出基于时代发展的背景、理论革新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其理论的发展认识中,汲取了西方理论及体系。

早期西方的城市规划理论多偏重于从建筑师的视角理解城市和城市设计,苏联援建时期的城市规划偏重于“物质规划”或“体形规划”。

既有理论一方面有些富有新意和新思想,但也往往缺少系统性;另一方面有教条化、概念化。在新中国初期建设中不断积累基于实际情况的经验。

城市规划理论在近代受到重视,对既有理论的态度是,一方面不能全面否定,要加以总结和提高;另一方面要看到城市发展史不断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正视问题,探索前进,并向多学科发展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

近代城市史中,产生了代表性的思想理论和实践。

19世纪末20世纪初,霍华德发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他的思想目标是对环境进行全面的设计,提倡“社会城市”,把城市与乡村的改造作为一个统一问题处理。实践中,建设莱奇华斯和韦林两个新城。基于“社会精神”开始全面推动人居环境的改善。

盖迪斯倡导综合规划的概念,出版《城市之演进》,同哲学、社会学与生物学观点解释城市在空间与实践发展中所展示的生物与社会方面的复杂性,指出在规划中要是不同部门和工作统一起来考虑。他把环境看成是多种元素的一种构成物,是在不同地址上人类进行多种活动的场合;介绍地点和就业之间多方的联系和综合性,以及他们对于定居点演化的持续影响。倡导“区域观念”,强调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的基本框架,重视城镇密集区,把城市乡村都纳入视野。重视调查研究,认为应对城市先诊断后治疗,提出系统的调查思想。提出有机规划的概念和“生活图式”。

芒福德强调以人为中心,提出影响深远的区域观和自然观。认为技术与人文是统一的,强调应从恩磊自身的存在与发展的角度来构筑美好的明天,注重人的需要和人的尺度。论述区域规划,倡导城市密集地区的区域整体论,提出保存自然环境重要,休闲场所的临近性。

以上均未形成整体性与可操作性的科学框架。

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论,启发吴良镛先生,应在认识上有所突破,即将建筑从房子的概念延至聚居的概念。自然的将建筑与城市融合在一起。“聚居论”是基本理论,终而产生“广义建筑学”。

道萨迪亚斯的理论特点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

第一,对时代及其所面临的任务的认识。通过魂晶危机,看到城市化在国家发展中的全面作用,与城市爆炸的事实,触发他建立“人类聚居学”。

第二,考虑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应把人类聚居环境视为一个整体,作为“完整的对象考虑”。

第三,在建筑与城市科学中,较早的有意识的运用交叉学科的观点,引入多学科理论方法,从事城市研究。

第四,初步建立起理论框架。1975年《人类聚居学与生态学》。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认识1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认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