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

“海归儿子成啃老族十多年不上班 父亲不堪忍受怒砸儿子家。”

“33岁女子在家做10年啃老族,理由是性格内向、自闭,不愿走入社会。”

“儿子竟提菜刀到银行门口,问保安老父要钱花。”

“有人22岁还要奶奶天天喂饭,有人23岁居然把自己活活饿死,来看看这些中国式‘巨婴’”

……

啃老、自闭、不知感恩、依赖他人、没有生活斗志与热情……当今社会青年的热点新闻中,似乎总离不开这些高频词。人们普遍感慨,孩子之所以成年却无法“成人”,缺乏基本的社会技能,丧失了独立自主的精神,就在于父母错把爱当做了溺爱,在本该放手的时候,不舍得放手,不懂得放手。

美国作家罗恩·施托尔伯格、达琳·斯威特兰合著的《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里说:

没有哪一代父母能像这代孩子的父母这样,无微不至地为子女效劳……今天的孩子成了即刻满足的一代,习惯了坐享其成……前所未有的进步和瞬息万变的时代,正把我们的孩子推向不利的境地:我们没能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难题、应对生活总突如其来的变化以及独立自主地生活,因此他们将很不幸地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代这样的人。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_第1张图片

如何避免这样的“不幸”?得先从根源说起。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之所以那么困难,原因就在于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常常会掉入以下五大陷阱:

一、解救陷阱

父母习惯在亲子关系中扮演“灭火团”的角色:孩子只要一陷入困境,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他们从痛苦中“解救”出来。

比如,我的一个同事,给孩子报了一个英语辅导班,有一天老师留的阅读题很难,生词难词很多,孩子不想做,她就拿过英文字典,帮孩子把那些词语一一查出来,翻译给她。

类似的“解救”陷阱,相信不少家长都掉进去过,而且还不以为然:孩子的学习负担本来就重,我能帮一点是一点啊!况且是查字典这种小事,让她自己去做,浪费时间,也不一定有收获啊!

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很多家长,在解决孩子自己的问题时,比孩子本人更卖力。无形中向孩子传达了这样的信息:只要我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有人能帮我。

今天也许是因为不想查字典,父母帮了孩子。明天,也许是因为数学题不会,父母帮孩子查解题方法。那未来呢?等孩子面对人生的挫折、生活的难题,父母却不在身边,或已无能为力了呢?

孩子在父母的“解救”中,不仅丧失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慢慢“寄生”到了父母身上。而人生的问题,总是不断升级,做父母的,又能“解救”孩子多少次?

幼时的不舍放手,必然成为长大后的“无法”放手。父母要舍得放手,就要随时警惕掉入“解救陷阱”。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_第2张图片

二、火速陷阱

《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讲了这么一个例子:

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向作者抱怨:“你知道我妈妈有多不靠谱吗?我和朋友们用了一周时间筹划的PARTY,却差点被她搞砸了!”

作者弄清了事情的原委才知道,原来是这个女孩在PARTY的前一天发消息给妈妈,让妈妈带她去商店买PARTY上需要的东西,结果她的妈妈忙于工作没看到信息。女孩因此就对母亲大吼大叫,说母亲耽误了她重要的事情。于是这个母亲只好取消自己的事,连夜奔波,为孩子买齐了所有东西。

我们看到,这位母亲已经掉入了“火速陷阱”:习惯于第一时间满足孩子的需求,事事顺着孩子。

这样一来,她的女儿不仅不觉得自己的事才是第一位的,变得自私自利,而且一旦出现问题,从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觉得都是他人的错。

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延迟满足能力”的文章,说的是3岁前,孩子的合理需求,父母能满足,就要顺畅地给予,不能满足,也应当坦然承认,不要借题发挥,把愧疚感转嫁到孩子身上。

有些读者留言:能满足就满足,就是骄纵。其实,父母是否骄纵,要看对多大的孩子。在孩子安全感建立的时期,我们给予及时的爱,孩子长大才会有自信面对等待。但如果到了幼儿甚至青少年时期,比如上面这个例子,孩子都十几岁了,父母还什么都第一时间满足,才是骄纵。

父母陷入“火速陷阱”,往往是因为把孩子永远当做了“三岁”小孩,却忘了,孩子在一点点长大,父母也需要一步步放手。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_第3张图片

三、压力陷阱

看到孩子成绩不好,父母就跟风去报补习班;看别家的孩子报了钢琴班,父母也匆匆去报了名;朋友的孩子上了清华北大,于是就唠叨孩子要好好读书,给自己争气……

家长总是焦虑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输”给别人,于是把自己的焦虑和压力,转移到了补习班、兴趣班中,转移到了给孩子安排得满当当的日程中,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也传递着这种压力和不安,完全不顾孩子的承受能力。

因为害怕自己的而孩子无法在竞争中取胜,于是家长总是不由自主地推着孩子往前冲。

家长掉入“压力陷阱”,只会得到以下结果:

孩子因为不堪压力重负,选择自暴自弃。

孩子自己的压力也顺带转嫁给父母,自己的事也变成了父母的事,逃避责任而不知进取。

孩子本应有的学习热情被父母施加的压力给磨灭了,而孩子的兴趣、天赋却被父母埋没了,失去了面对生活的热情与勇气。

要让孩子独立,父母就要警惕“压力陷阱”,否则不仅苦了自己,还毁了孩子。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_第4张图片

四、给予陷阱

有的家长,不想让孩子在同伴面前抬不起头,所以对孩子的物质需求百依百顺。孩子说班上的同学都用某个牌子的智能手机或者都穿某个潮牌的衣服,你想,如果不买,孩子也许会受到孤立,于是,为了不让孩子感到“低人一等”,你总是给他最好的。

父母以为是在用无微不至的关怀来表达爱意,殊不知早已掉入了“给予陷阱”:孩子有求,家长就必应。孩子本身并不需要努力。

有求必应的家长,只会养育出一个只懂“拿来主义”的孩子。有些家长认为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是为孩子的学习减少麻烦,为孩子的未来铺平道路。却忘了,如果孩子不在生活中解决麻烦,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不会在学习中明白“努力就有回报”。如果孩子现在已经拥有了一切优越的条件,那就会在未来失去追求优越的斗志。

父母就避免陷入“给予陷阱”,就是给孩子自食其力的机会,让孩子找到付出、贡献他人和社会的意义,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_第5张图片

五、负罪陷阱

认识一个小女孩,父母离异且都忙生意,她的爸爸因为愧疚无法时常陪在她身边,就对她提的所有要求百依百顺:她要学画画,就给她报最贵的班,给她买最贵的画笔(事实上兴趣班上根本用不到那么多颜色、那么专业的画笔);她还没开口,就给她买当下最流行的电话手表、最时髦的衣服裤子;在她生日或是约定好要看望她的日子没能赴约,爸爸就会买一堆零食或者高档的玩具“赔罪”,以表“歉意”……

很明显,这个小女孩的爸爸就是掉入“负罪陷阱”的典型:因为忙碌或其他原因,无法给予孩子及时地关爱,心怀愧疚的父母就通过无原则的满足孩子,来减轻自己的负罪感。

长期以来,孩子也明白了只要让父母感到负罪,自己就能得到一切想得到的。孩子牢牢抓住这一“把柄”,即使大多数时候也得不到想要的安全感与快乐,却在无形中沉迷于安乐的物质生活中,忘记了生活的本质。

父母的负罪感,非但没有提升亲子关系的质量,反而成为了一种“自我绑架”,让孩子在束缚父母的过程中,也迷失了自我。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_第6张图片

不爬出“解救陷阱”,孩子终有一天会陷入“无药可救”的境地。

不摆脱“火速陷阱”,父母终有一天会面临“鞭长莫及”的无奈。

不逃离“压力陷阱”,父母和孩子终有一天都会“不堪重负”。

不避免“给予陷阱”,父母终有一天精疲力竭,孩子也终有一天一无所获。

不挣脱“负罪陷阱”,父母和孩子将会同时掉入更深的陷阱。

要让孩子学会独立,父母就要随时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学会正确的应对措施。

01 缓一缓,让孩子学会“自我解救”

孩子遇到困难和问题了,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我该怎么帮助他”,而是缓一缓,让他思考如何自救。

就像上文的例子,同事的女儿因为英语阅读理解题太难,不想做作业。妈妈不妨停下来,让她自己先思考怎么办。其实孩子心里面明白,不做作业是不可能的,一旦家长放弃“解救”的念头,孩子就不会寄希望于父母身上,而是自己想办法去提高效率、克服困难。

如果孩子没有应对措施,家长要做的也不是撸起袖子帮他干,而是回应她的情绪,等她冷静下来,引导她想办法。比如可以利用零碎时间把生词难词都查出来,甚至还可以休息一会再静下心来读文章。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给予精神上的支持,孩子会发挥出超乎你想象的能力。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_第7张图片

02 等一等,让孩子学会“自我负责”

如果你不帮助孩子亲自解决问题,孩子就暴跳如雷或焦虑不安,那么说明你曾多次掉入“火速陷阱”,而让孩子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了。

一个两岁的孩子说:“妈妈,我想喝牛奶。”你把牛奶倒给他,无可厚非。但如果一个十岁的孩子说:“妈妈,我要喝牛奶。”你还依然第一时间端到他手上,无疑就是惯坏了孩子了。

我们应该循序渐进地锻炼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5岁的孩子请你陪他玩一会,你可以说:“等我一分钟,我把这些衣服叠好。”8岁的孩子请你给他做吃的,你可以让他等十分钟,如果他很饿,也可以引导他自己想办法去找点吃的或者动手自己做。

而上文中的例子,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抱怨自己的母亲没有及时给她准备好PARTY所需的材料,母亲完全可以说:“我还有很多工作上的事要处理,你可以等我忙完再去帮你买,如果等不了,也可以自己先去逛一逛,等我忙完了再来找你。”因为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来说,她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挑选物品,布置好自己的PARTY,为这件事情自我负责了。

下一次,当你忍不住要第一时间去帮助孩子时,不妨想一想,这件事情是否在孩子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果是,那就等一等,给他自己解决的时间机会,给彼此划清界限,各自“买单”。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_第8张图片

03 放一放,让孩子学会“自我挖掘”

家长掉入“压力陷阱”,会不自觉地把孩子的日程排得满满的,甚至安排好了孩子的一生。却从来不过问孩子的想法,孩子是否有兴趣。

在《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作者提到,他们采访了全美老师,希望他们说出哪些品质可以预示孩子未来的成功。他们公认的特质有:

变通或者抗压能力

内在动机

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意志

良好的社交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能力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或是批判式思维

勇于承担责任

发现没有,老师们并没有将智商、成绩好、“尖子生”作为判断依据,同时,学生的看法也和老师们极为相似,他们认为随机应变、谦逊自信、意志坚定、专注用心、时间管理和学习能力等最为重要。

可见,父母一味给孩子和自己施压,不过是“一厢情愿”。孩子本有自己的想法,也有强大的内驱力。父母不妨放一放,留心观察孩子的独特之处,做背后的那个“推手”,而不是领头“拉车”,吃力不讨好。

放下莫须有的压力,精心观察孩子,给孩子自我挖掘的时间,就是在给他更多发展的空间。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_第9张图片

04 算一算,让孩子学会“自我担当”

家长要避免掉入“给予陷阱”,就该多创造让孩子自食其力的机会,注重培养孩子的财商。

比如,我的一个同事曾向我诉苦,上初中的儿子说班上的同学人手一双AJ,所以他也想要。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也不差这个钱,班上人人都有,要是不给儿子买,显得自己家里好像“低人一等”似的。但是她也心怀顾虑,毕竟这鞋也不便宜,帮孩子买下来,会不会助长了孩子享乐、攀比的脾气。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也很简单,家长只需要把金钱支配权下放给孩子。如果孩子读小学起,就让他自己管理零花钱,留一半做储蓄计划,剩下一半让他自行支配,想要买什么就去买,不够的话就自己想办法赚,那孩子断然不会上了初中还不断伸手向父母要这要那。

家长在想要给予之前,都应该和孩子一起算一算,这笔开支是否超过了预算,如果超过,孩子又很想要,那不妨和孩子一起想想如何赚钱。在《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作者就举了几个不错的例子:

家长可以这样说:

“那个电子游戏确实不错,你能和小伙伴一起玩一定会很开心,让我们来看看它卖多少钱,再想想办法,看看如何才能买得起。”

“这双鞋子确实漂亮,看得出你很喜欢。但它比你平常买的常规鞋子都很贵,妈妈可以按常规价给你钱,然后一起讨论一下你该如何赚够剩下的钱。”

在计算、计划、支配金钱的过程中,孩子不仅能明白金钱的意义,还能更珍惜父母的给予和自己的付出。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_第10张图片

05 排一排,与孩子共度“欢乐时光”

排除万难,排出空挡,创造只属于你和孩子的独特欢乐时光,是父母避免掉入“负罪陷阱”的好方法。

比如,我作为一个职场妈妈,经常也会为不能好好陪孩子而感到愧疚。但不管每天回家有多晚,只要孩子还没睡着,我都会和她一起搭会积木、看看绘本、背背唐诗,然后睡前亲亲抱抱说晚安。这些睡前的独特时光,减轻了我的负罪感,也让亲子关系更紧密,我们在这样的仪式感中,学会了表达爱意的最好方式。

又如,《让孩子学会思考》一书中,作者就建议安排一个“欢乐星期五”,即父母可以和孩子约定,每个星期五的晚上就不做别的,全身心陪伴孩子。与孩子做游戏、聊聊天,或者安排一些出行计划,过一过“无事一身轻”的日子。

之所以星期五是最佳选择,那是因为第二天孩子不用上学,也无需赶作业。如果每一周都有那么一段专属于你和孩子的“欢乐时光”,你们的亲子关系会更紧密,你们度过的每一天也都会被满心的期待与特别的回忆包围,你也自然能放下包袱、放下负罪感,学会爱孩子的正确方式。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_第11张图片

结语: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独立、坚强、懂事、成熟,但有时候,让孩子变得依赖、懦弱、暴躁、无担当的罪魁祸首,恰恰是父母。

要把自己的爱,用正确的方式传达给孩子,父母就需要随时警惕掉入以上五大陷阱,每一次,当你忍不住想要解救、帮忙、说教、施压、给予的时候,都不妨忍一忍,问问自己是不是掉入了这些陷阱,刻意练习,选择更好的方式与孩子相处,慢慢把生活的主动权教给孩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父母应警惕掉入这“五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