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奇谭】是魔宙的历史非虚构栏目
讲述近代中国的真实故事,或奇趣话题
从而达到娱乐和长见识的目的
大家好,我是金醉。
今晚更新「北洋奇谭」,聊点冷门的东西。
我英文不太好,翻词典看看新闻还可以,但开不了口,更动不了笔,因为脑子里词汇太少了。
有回在某个场合应酬,必须用英文介绍一些中国文化的东西。有个老外问我,你能帮我介绍一下中国的作家鲁迅先生吗?
我一听懵了。鲁迅我还算熟,从小就读,也看过几个版本的评传,但确实找不到词能介绍他。
但我反应快,只嗯了几秒,就开口了:Lu Xun was a great writer, a great thinker and a great revolutionist.
中学课本里作者简介:鲁迅,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这就是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鲁迅形象。
在我不理解文学、思想,更不理解革命为何物时,这些标签就印在了我脑子里。
我想很多人都是这样吧,在课本里认识了鲁迅:
他“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
他说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
他“已经出离愤怒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他从来不会笑,好像每天都在生气,是“匕首”与“投枪”。
建国初期,中宣部计划拍一部鲁迅的传记电影,剧本里有这样的场景——
鲁迅俯在栏杆上,许广平(鲁迅夫人)站立在他的身旁。
轮船在大海中航行。
鲁迅掏出报纸,一条新闻被红笔圈了起来,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江西农民、工人和一部分北伐军举行秋收起义的消息。
鲁迅目光炯炯地看着海上,只见狂涛怒卷,海鸥飞翔。
鲁迅的声音:“中国,又有了新的希望了吧?……”
我大胆假设一下,如果鲁迅先生知道自己的银幕形象是那样的,他自己也不会喜欢看。
因为,鲁迅是个普通人,有血肉情感,有喜怒哀乐,有好吃的好看的,他像我们一样会喜欢。
而且,他是个深度影迷,爱看各种类型片,尤其是场面刺激的,有打斗、寻宝、野兽、美人、歌舞的。
根据魔宙主笔「土豆子」最近的研究,鲁迅看过的电影,带「兽」字的居多。
比如,《兽国春秋》、《人兽奇观》、《兽国奇观》、《万兽女王》、《兽国寻尸记》、《豹女》,还有《人猿泰山》和《金刚》。
普通人鲁迅遇到喜欢的片子,会看两遍,还要请亲戚朋友去看。
由于从小到大脑子里被印上了太多「伟大」和「英雄」和「壮烈」什么的,我特别喜欢作为普通人的鲁迅。
我估计,你应该也会喜欢,哪怕你觉得他观影品味太重口了。
下面是「土豆子」写的鲁迅和电影的故事,「鲁迅观影宝典」,内含稀缺资料,建议多注意细节,你会发现那时候中国上映的电影多丰富。
从30岁起,鲁迅在北京生活了14年,那时候就喜欢看电影,但看得不多。
一是因为北京那时候电影院确实不多,另一个原因可能鲁迅当时没什么闲钱。
他在北京买过两次房子,一次是和弟弟周作人合买的大四合院,两人决裂后,他又单买了一个小四合院。
虽然都说他买得起四合院很厉害,但为了房子,他也没少借钱、贷款。
他是教育部科员和大学兼职老师,薪水并不低,但总是被拖欠工钱。
加上他特别喜欢买书,又收藏些古碑拓片、刻石、画像,花销也不小,就没什么余钱看电影了。
到了1927年,鲁迅到上海,已经是著名作家,完全可以靠写稿财务自由,也实现了电影票自由。
最重要的是,在上海这个远东大都会,看电影是最时髦的娱乐活动。
跟现在一样,当时电影院里能看到最新的好莱坞大片。
鲁迅刚到上海时,路过电影院,看到人头攒动买票进场的热闹景象,他有点懵:“为什么这样欢喜去看电影呢?”
1934年的上海南京大戏院,影院前人头攒动。影院正面和侧面有热映的好莱坞大片《泰山情侣》的大型立体招牌。
但他很快就接受了这种时髦的消遣活动,他在给别人的信里写:“我到上海已十多天,因为熟人太多,一直静不下,几乎日日喝酒,看电影。”
这么着,他也成了影迷。
从此,抽烟、看书、看电影,成了他最大的嗜好,直到生命最后的时光。
■兽片!金刚!泰山!
鲁迅最喜欢的是“兽片”,看了有四十多部,大约占他观看电影总数的三分之一。
什么《兽国春秋》、《人兽奇观》、《兽国奇观》、《漫游兽国记》、《万兽女王》、《兽国寻尸记》、《野蛮世界》……
民国报纸上的一些“兽片”广告。
你可能会想:这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
这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时髦的一种电影类型,风行世界。
这类片子,最初就是一些探险家带着摄影机深入丛林、荒野、极地,拍下当地的实况做成的纪录片。
100年前,还没有国家地理频道和BBC自然纪录片,人们对这个地球上那些原始蛮荒的地方了解很少,所以这种纪录片特别受欢迎。
光看实况记录,看久了也不新鲜,好莱坞电影人的精明脑瓜子很快就动起来,把这些野人、野兽和丛林的风景当素材,再编出一些故事加进去。
这就把观众的观影胃口一下就打开了,鲁迅也不例外。
1924年鲁迅还在北京的时候,就在前门外西珠市口的开明戏院看过一部名为《非洲百兽大会》的纪录片。
报纸广告上说这片子里面有“猛兽生活,非洲实景。”
开明大戏院于上世纪20年代初创立,是当时京最现代化的戏院,既可以演戏、也能放电影。
这类影片发行的时候,电影院总在宣传的时候强调“野兽”凶猛,人们见多了,就以“兽片”来称呼这一类片子。
鲁迅喜欢看兽片,还喜欢给朋友们推荐这类片子,他自己的解释是:“电影没有什么好看的,看看鸟兽之类倒可以增加些对于动物的知识。”
其实我觉得,增加知识是一方面,这些电影,其实真的蛮刺激。
比如1931年5月,鲁迅看了一部叫做《人兽奇观》(Trader Horn)的片子。还在两周内连看两遍。
当时没有互联网和手机,想查电影咨询只能看报纸。
《申报》上,上海大戏院的《人兽奇观》的广告词夺人眼球:
“费时二载,历程一万四千英里的不朽旷世无二大成绩。全部对白有功于社会教育的旷世无二非洲写实巨片。”
1931年5月8日申报《人兽奇观》广告。
上映前,报纸上还登了影评,影评人说该片“玉体苗条之野女当前”,看完后知道了“非洲荒林中之实况”。
看到这样的旷世大作,那不能错过,鲁迅就带着夫人奔赴上海大戏院。
这部电影虽然宣传和影评都像是纪录片,但实际上是美国米高梅公司在非洲肯尼亚实地取景的剧情片。
故事很简单,就是美国的狩猎者跑到非洲打猎,在原始部落里发现了一个白人部落女王,其实她是一个传教士失踪的女儿。
影片展示了大量非洲原始部落的生活场景。
还有许多非洲草原上的野生动物。
得益于非洲当地的风貌和灵活的野兽,这部影片的镜头角度、画面运动都非常丰富。
为了拍到那些非洲野生动物,剧组历尽了千辛万苦。二三十年代,防护措施很差,剧组几乎都是拿命在拍片。
剧组里很多人,包括导演都得了疟疾。
为了拍摄狩猎者拿枪大战鳄鱼的激烈场景,有一个非洲的剧组杂工不小心掉到河里被鳄鱼吃掉了。
还有一个剧组杂工被一只飞奔的犀牛顶飞,不幸牺牲。
这些鳄鱼和犀牛都被保存在镜头里,鲁迅在电影院里都看到了。
1931年11月21日,鲁迅跑到专映欧美新片的首轮影院新光大戏院看了一部叫做《野蛮世界》的电影。
《野蛮世界》海报。
这是一部探险片,英文名是East of Borneo,意思是“婆罗洲之东”。
影片由美国环球电影公司拍摄,剧情非常奇葩。
一个女人跑到原始森林里寻找丈夫,她以为丈夫是外遇出走的,结果到了森林,发现丈夫成了丛林王子的御用医生,她想拯救丈夫,结果王子爱上了她。
虽然情节简单,但影片有不少耸动人心的野兽场面,其中一场老虎抓猴子的戏,惊险得让我们的女主人公掩面伤神。
这部电影,鲁迅是携夫人许广平以及三弟周建人夫妇一同去看的。
看完野兽之后,他们大概是食欲大开,跑到一家特色酒家吃晚饭,点了一道“三蛇羹”。
1936年1月,鲁迅看了《万兽女王》(Queen of the Jungle),这片子接近三个半小时,在卡尔登电影院分上下集放映。鲁迅在12日、15日连着看了上下集。
报纸的广告上说:“非洲野兽大陈列,蛮族男女大展览。”
1936年1月12日《申报》广告。
这部影片是一家独立公司制作的,导演用1922年的系列默片《丛林女神》(The Jungle Goddess)的素材,加上声音和一些新场景,攒一攒当成新片就上映了。
里面有豹子扑向女主角的惊险镜头,也有猴子抽烟斗的滑稽镜头。
从影片画面来看,制作上其实挺粗劣的。但这并不妨碍鲁迅津津有味地连着跑电影院把全片看完了。
这种美人加野兽的片子,鲁迅也不是都喜欢,有一部《荒岛历险记》,广告里说:“野人活捉美人!鳄鱼生吞土番!”
看着好像很刺激,但片子拍得太差,鲁迅看完之后在日记里写了个“甚拙”的评语。
这种兽片的变种,是“人兽”片。最著名的当属“人猿泰山”系列。
故事通常都是人类误入丛林,被野兽抚养长大,在森林里成为野兽之王。
这系列电影,鲁迅看过不止一部。
1932年米高梅公司拍摄的《人猿泰山》(Tarzan the Ape Man)是有声片时代的第一部“泰山”电影。
《人猿泰山》英文海报。
故事说一个英国商人和他的女儿珍到非洲丛林里寻找传说中的大象墓穴,遇到了一个由猿类抚养长大的野人泰山。
珍和父亲多次被泰山从野兽袭击中救下,珍也爱上了这个对文明世界毫无所知的人猿泰山。
这部好莱坞商业动作大片当年就被引进中国,在上海各大影院上映。报纸广告上说这片子是“一切兽片之权威!透视二十世纪的真美与真善!”
1933年1月15日《申报》广告。
1933年1月15日,鲁迅夫妇和周建人夫妇一起到上海大戏院看了这部片子。
影片大部分场景都是在好莱坞的摄影棚里拍摄的,有大量篇幅描绘非洲原始部落的生活状况,不过都是黑人演员表演出来的。
影片中描绘非洲河流、树林的外景,都是美国境内的河流。片子里出现的狮子、猩猩,也都是驯养的动物。
不过作为商业大片,影片画面非常精良,把非洲森林的原始气息渲染得十分逼真。
泰山与动物们和谐相处的镜头,想必也让鲁迅感到十分惊异。
这片豆瓣评分7.4,不知道鲁迅先生能给打几分。
“人猿泰山”这个IP很快就被好莱坞反复利用。鲁迅还看过《泰山之王》、《泰山情侣》、《泰山之子》。
其中《泰山情侣》(Tarzan and His Mate)他还连看了两遍。
1934年9月22日,他和许广平吃完晚饭,坐车去南京大戏院看了这部片子。
相比第一部,米高梅公司在特效场面上做了升级。
当时报纸上的影评人曾经如此称赞:“到最后万狮云集一幕,真可以说是银幕上之奇观了。”还有“和鳄鱼在水底决斗一场,摄得那么逼真……”
其实鳄鱼那一场,鳄鱼一眼就能看出是模型特效。
不过这个续集的水下摄影镜头里,有一段是是泰山和珍在水下裸泳,倒是既有情趣,又非常优美。
鲁迅显然觉得这片还不错,第二天就带着来家里做客的内山书店老板和店员又去看了一遍。
在1930年代的“兽片”中,最著名的形象还有金刚。这个百年大IP一直被开发到21世纪,鲁迅当年也去看过。
在看完《泰山情侣》之后十来天,鲁迅又请内山书店的日本友人们去新中央戏院看了《金刚》(King Kong,1933 )。
1934年10月3日《申报》广告。
这部《金刚》,由好莱坞雷电华影业于1933年制作,轰动全世界。
《申报》广告用语非常激烈,把金刚称为“猩猩王”,说他是“洪荒时代之巨兽蹂躏纽约”,“飞机和他激战,他当蜻蜓般地一拍一只。”
这种把某种野生动物变得极为强大,然后与人类的文明世界大冲撞的套路,对后世的怪兽片产生了巨大影响。
鲁迅那段时间看电影很频繁,又过了十天,他还是和内山书店的友人们一道,去上海大戏院看了《金刚之子》(The Son of Kong)。
这片子是《金刚》火爆之后,雷电华公司匆忙上马的跟风项目。
《金刚之子》剧照。
主角是金刚的儿子,一个略微呆萌版的大猩猩,比它的金刚老爹白一些。
但是影片制作上颇为粗糙,小金刚看着就像一个橡皮泥黏上皮草制造出来的玩偶。
高潮戏是金刚大战恐龙,这是上一部的重复,看上去非常搞笑。
类似《泰山》《金刚》这样带有幻想色彩的“兽片”,鲁迅还看过一部《豹姑娘》(Island of Lost Souls)。
他是1934年6月30日和三弟夫妇在上海融光大戏院看的。
《豹姑娘》剧照和1934年6月28日《申报》广告。
这片子非常厉害,是一部科幻恐怖片。故事说的是邪恶科学家在岛上搞人兽杂交实验,搞出了一堆畸形人。
其中有一个豹女,爱上了一位岛外来客。
除了丛林,鲁迅对地球上其他的神秘地域也很感兴趣。
他在1934年看过根据丹麦探险家的著作改编的《爱斯基摩》,影片记录了阿拉斯加当地爱斯基摩人的狩猎、生活状况。
1934年3月9日《申报》广告。
关于海底世界,鲁迅在1934年看过一部纪录电影《海底探险》,《申报》的广告说这片子能看到“龙王宫中一切景象,想来不过如此,孙悟空大闹水晶宫,难及此中万一。”
1934年11月13日《申报》广告。
关于北极的,鲁迅在1929年看过《北极探险记》(Lost in The Arctic),这是一部无声纪录片。
关于南极的,鲁迅在1931年看过一部《南极探险记》(With Byrd at the South Pole),这片子有音乐、有旁白,基本上相当于现在BBC那种地球探索类纪录片的先驱了。
这片子还获得过第三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
从1916年到他去世,鲁迅在日记、信件中记录的影片大约有150部左右,而“兽片”有40多部。
其他类型的片子,没有一种有这么庞大的数量。
鲁迅绝对是一个口味独特的影迷。
■好莱坞热门大片爱好者
除了自己看,鲁迅还常常给朋友推荐电影。
1936年,他给文学青年颜黎民写信,告诉这位年轻人不要光看文学书,也得看看科普书、世界旅行记之类的书,可以知道人情风俗和物产。
然后他以前辈的身份说到了电影:
我不知道你们看不看电影;我是看的,但不看什么“获美”“得宝”之类,是看关于非洲和南北极之类的片子,因为我想自己将来未必到非洲或南北极去,只好在影片上得到一点见识了。
鲁迅这话,大概是为了劝勉年轻人而故作严肃,隐藏了自己的私人生活。
其实他不仅看“获美”,“得宝”之类的片子,还看科幻片、恐怖片、战争片,无所不包,口味很杂。
简单点说,影院有什么当季热门欧美大片,他就去看什么。和现在的影迷差不多。
1934年3月11日,鲁迅带着许广平和三弟周建人夫妇一起去大上海戏院看了《景秀天》。
1934年3月11日《申报》广告。
这是一部爱情歌舞片,故事说的是一个乐队领队不顾工作,跑去追求一个已订婚的巴西美女——标准的“获美”情节。
影片里有好莱坞黄金时代两位著名的银幕舞伴,金杰·罗杰斯和弗莱德·阿斯泰尔。
阿斯泰尔的踢踏舞是银幕一绝,而金杰·罗杰斯在演电影之前也是专业舞蹈家和歌手。
他们俩一起合作过10部电影,《景秀天》是令他们一炮而红的第一部。
不过这部片子最让人惊掉大牙的,是导演精心编排的一段飞机上的舞蹈。
飞机在城市上空飞翔,一群女舞蹈演员站在机翼上,跳起百老汇式的舞台歌舞。
还做出各种复杂而优美的动作。
这种场景,不要说鲁迅那个时代了,就算是今天的电影院,也会让观众兴奋不已。
“得宝”类的片子,鲁迅也没少看。
在1935年的三四月间,他一口气就看了三部。
3月12日,他和许广平跑到丽都大戏院看了《金银岛》(Treasure Island)。
1935年3月12日《申报》广告和《金银岛》剧照。
这是米高梅公司根据苏格兰小说家罗伯·史蒂文生的同名原著改编的。
这部少年探险小说19世纪末创造出来之后,就成了全球畅销书。
好莱坞当然不能错过,改编成了电影。
故事和原著差不多,讲一个勇敢的小男孩找到了一张藏宝图,然后和一些人组成了寻宝队,出海去寻找传说中的海盗宝藏。
寻宝队和海盗几番激烈斗争之后,小男孩成功带着宝藏回家了。
影片有很多动作场景,枪战、击剑、大炮击船,非常刺激。
甚至还有鲁迅特别喜欢的荒岛丛林和野生动物。
他应该很喜欢这部电影,也适合小孩子看,于是在二十天后,和许广平带着儿子周海婴又去上海大戏院看了一遍。
过了一个礼拜,4月8日和11日,鲁迅在融光大戏院连着看完了《珍珠岛》(Pirate Treasure)上下集。
这部动作冒险大片上下集共4个小时,美国环球影业制作。
故事情节线索简单,有一个年轻冒险家宣布,自己要寻找海盗祖先埋葬在热带岛屿上的宝藏,但有个坏律师企图偷走他的地图,一番斗智斗勇,在荒岛上打斗追逐之后,冒险家获得了宝藏。
《珍珠岛》剧照。
在看《珍珠岛》的中间一天,4月9日,鲁迅又跑去融光戏院看了《海底寻金》。
这一年,他已经54岁,看起电影还那么有兴头,足见确实喜欢。
这是一部现代寻宝戏,说的是一战的一艘德国潜艇在战争中沉没了,幸存的舰长知道潜艇里有金块,于是在15年后以探索海洋生物为名,用探险队的装备去寻找失落的黄金。
1935年4月8日《申报》,两部影片广告在同一版刊出。
科幻片也是鲁迅常看的,他的夫人许广平曾经在文章里回忆说鲁迅看过《科学怪人》,还看过一部讲未来世界的片子,说“房子都是水晶透明状的,电梯可以通到天顶那么远。”
这个关于未来世界的片子,根据鲁迅日记记录的科幻片来看,很可能是《电国秘密》(The Phantom Empire)。
1935年10月21日,《译文》杂志的编辑来给鲁迅送稿费,拿到钱,当晚他就带着许广平一起去丽都大戏院,看了这部福克斯公司拍摄的科幻大片的上集。
1935年10月21日《申报》广告。
两天之后,两人又去看了下集。
这部电影说的是一个神秘的大陆沉入了海底,一些居民在海底洞穴幸存,还发展出了远超地面人类的新科技和武器。
而来自地面的人类,企图将这里的“镭”资源和科技据为己有,并因此挑动了战争。
片子展示了海底居民的先进城市。
《电国秘密》剧照。
还展示了尖端科技:机器人。这在1930年代可是划时代的想象力,只是表演上有些笨拙。
《电国秘密》里演员表演的机器人。
其他类型的电影,鲁迅特别爱看的有陈查理的系列侦探片,基本上一上映,鲁迅就会带着许广平坐汽车去看。
1936年2月19日《申报》上《陈查理之秘密》的广告,左为该片剧照。
我们曾经在北洋奇谭中专门说过这个好莱坞华人侦探角色的来龙去脉,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阅读。
《美国有个失业青年专写华人破案故事,拍了47部电影,一上映鲁迅就去看丨北洋奇谭023》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别热门的高口碑商业大片,鲁迅也是追着看的。
比如卓别林非常著名的《城市之光》,1932年在上海上映,轰动全城,一票难求。
1933年1月12日《申报》电影广告版面,有两个影院都放映《城市之光》。
1月4日他看到报纸广告,就跑去上海大戏院,发现没票了。只好跑到奥迪安大戏院看了《蛮女恨》(Aloha)。
这是个狗血浪漫剧情片,质量很差。过了一个礼拜,鲁迅带着夫人和三弟夫妇跑到上海大戏院,终于如愿看到了《城市之光》。
《城市之光》剧照。
■ 不但自己看,还培养下一代影迷
鲁迅平常辛勤地写作,娱乐活动很少。自从他搬到上海,就把电影当成了最大的消遣。
夫人许广平说,“他有时娱乐,更喜欢和别人一同领受这仅有的娱乐机会”。
电影就成了鲁迅和他喜爱的人交往时最好的润滑剂。
鲁迅很喜欢儿子周海婴,还给他起外号。
海婴乖的时候,鲁迅叫他“小乖姑”,淘气的时候,叫他“小狗屁”。
真是个萌爸。
海婴幼儿时,鲁迅会给他讲故事,鲁迅给母亲的信里说:“每晚必须听故事,讲狗熊如何生活,萝卜如何长大等等,颇为费去不少工夫耳。”
鲁迅、许广平和周海婴。
海婴渐渐长大,讲故事不够,鲁迅就带他看电影。
结果给养出了习惯,到上小学的年纪,几乎一到周日就要看电影。
动画片,奇幻片,还有上文说的《金银岛》这种少年冒险片,海婴都没少看。
动画片里,《米老鼠》看的最多。
1933年圣诞节期间,鲁迅带着夫人儿子,还有冯雪峰一家三口,跑到租界里的豪华700多座的光陆大戏院看圣诞专场。
民国抗战期间的光陆大戏院暂时停业,招牌上写着暂停营业的通知。
这个专场首先是放映一系列迪士尼公司的《米老鼠》短片,1930年代的时候,米老鼠形象看上去还有点儿糙。
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刊登的光陆大戏院和兰心大戏院的圣诞专场广告。
然后是《糊涂交响曲》,这也是迪士尼的著名系列短片作品,从1929年到1939年一共拍了75部。
迪士尼在这个系列里探索、创立了自己的动画风格,唐老鸭、三只小猪等等作品也是通过这个系列“出道”的。
这些短片通常是一段节奏感很强的音乐,配上滑稽的动画人物动作演绎出一段小故事,氛围非常欢乐。
1933年《糊涂交响曲》中的唐老鸭形象。
1935年4月20日,鲁迅和许广平又带着周海婴去光陆大戏院看米老鼠短片合集《米老鼠大会》。
4月4日是民国的儿童节,而这个《米老鼠大会》,是影院当月趁机营销,广告上说这是影院“贡献给全市儿童的礼物!”
全场一共放映11个动画短片,其中八个是米老鼠,三个是《糊涂交响乐》,广告还举了三个例子:“奇特的白鹅,可爱德小白兔,聪明的小母鸡”,以证明每一部都“有谐趣”。
1933年的米老鼠短片《Mickey Mouse in The Mad Doctor》。
除了动画片,周海婴还跟着爸爸看过奇幻片。
看完儿童节米老鼠专场两周之后,一家三口看了《玩意世界》(Babes in Toyland)。
这片子主演是劳莱和哈台,他俩是当年极为走红的滑稽片演员搭档。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做“玩具之地”的镇子上,而两个主人公住在一双鞋子里。镇子里有甜心女王,三只小猪,古怪的猫,还有一大堆木头士兵。
《玩意世界》剧照,民国时期,人们也把玩具称作“玩意”。
这片子有点像90年前的《玩具总动员》。
《玩意世界》中真人饰演的小锡兵。
海婴总是看电影,老爸的观影口味也自然地传给了他。
周海婴一不小心就看了一大堆“兽”片。
当时也没有分级制度,影院也不会贴出什么少儿不宜的告示。
有时候就会看到一些限制级的东西。
1935年11月10日下午,鲁迅和许广平带着海婴跑到卡尔登大戏院看了一部叫《兽国古城》(Angkor)的电影。
卡尔登大戏院于1923年2月建成,业主是英籍粤人芦根,营业初期专映外国电影,也有各种商业演出。
《兽国古城》是冒险片,导演用一战期间柬埔寨吴哥窟拍摄的丛林纪录片素材,加上在好莱坞搭景拍摄的一些情节,捏造了一个猩猩与美女之间产生感情的狗血故事。
当天《申报》上的广告词非常搞笑:“一个美丽的少女被一只惊人的人猿热烈追求,奇趣!一个美丽的少女和一只凶猛的巨虎肉搏狠斗,险极!”
整个就是个柬埔寨山寨版《金刚》,而且是带有色情意味的。
这片子在国外放映的海报上,有“仅供成人”的噱头字样。
《兽国古城》的英文海报。下方有“仅限成人”的字样。
影片里,和猴子、猩猩以及其他野生动物嬉戏打闹的异域“美女”,是不穿上衣的。
《兽国古城》剧照。
虽说这片子多数画面还是在展示丛林风光与异域野兽,但加上了人兽恋故事情节和半裸美女,不晓得有没有给小孩子留下什么心理阴影。
1935年5月11日,鲁迅一家和周建人一家跑到新光大戏院看《兽国寻尸记》(Savage Gold)。
两家的小孩也都去了。
鲁迅的心也是真大。这是个恐怖片,当天的报纸广告说:
“一部蛮荒的怪异志,黑人如厉鬼,火烤活人头。极度残忍、极度恐怖,极度野蛮,极度惊人。”
1935年5月11日《申报》广告。
影片故事发生在巴西的亚马逊丛林里,一个探险队到这里寻找一个三年前失踪的考古学家。他们在丛林里发现了一个原始部落,最大的乐趣就是砍人头。
俩小孩不知道有没有被吓哭。
跟着爸爸看了许多描绘非洲景色和野兽的片子,海婴说自己要上非洲去旅游。
鲁迅听了觉得好笑,就给自己的日本学生增田涉写信,说儿子为了这个远大志向,“旅费已经积蓄了两角来钱”。
鲁迅用花信笺给增田涉写的信。
在给增田涉的信里,鲁迅还有一段提到了儿子看战争片。
“但我这里的海婴男士,却是个不学习的懒汉,不肯读书,总爱模仿士兵。我以为让他看看残酷的战争影片,可以吓他一下,多少会安静下来,不料上星期带他看了以后,闹得更起劲了,真使我哑口无言,希特拉(希特勒)有那么多党徒,盖亦不足怪矣。”
这信是1935年2月6日写的,根据鲁迅日记,他正是在1月29日带着儿子去上海大戏院看了一部苏联战争片。
这片名叫《抵抗》(The Sniper),讲的是一战时的故事,两个狙击手分别服务于法国和德国,他们在战场上相遇。十月革命爆发后,他们都回到了祖国参加革命。
《抵抗》剧照。
报纸广告上吹嘘这片子是“空前猛烈惊险战事巨片……残酷苦战,血肉横飞……”。
实际上这是部很严肃的战争片,为了表现战事残酷,运用了丰富的镜头手法。
鲁迅不光喜欢自己的小孩,对别人家的小孩也充满了爱心。
他经常带三弟周建人的两个女儿阿玉、阿菩一起看电影。
上面说的圣诞节期间的动画片,鲁迅看了觉得好,回到家就给了阿玉、阿菩五块钱,让他们也去看。
阿玉大名周晔,后来写文章纪念伯父:
“美国的华尔特·狄士耐(迪士尼旧译)的米老鼠电影很好玩,我们很爱看,但家里的经济不宽裕,鲁迅自己看了觉得好的,就送钱给我和我的妹妹们,让我们去看。”
有一次,鲁迅还带着著名作家茅盾家的孩子去看电影。
1935年,鲁迅和茅盾都住在虹口大陆新村(今天的山阴路132弄-192弄),鲁迅家在1弄9号,茅盾家在3弄9号,两家常来往。
鲁迅在大陆新村寓所前照相。
有一天,鲁迅跑到茅盾家说,能不能把你儿子借我一下。
记载这件事情的许广平回忆道:“茅盾先生莫名其妙地答应了”。
鲁迅知道茅盾12岁儿子发烧了,一直闷在家里休养,有点心疼小孩,“借”出来之后,一溜烟就带他跑电影院里解闷去了。
■好电影要拉帮结伙一起看
自从1927年到了上海居住,鲁迅去看电影几乎每一次都会带着夫人许广平。
有了小孩之后,晚上家里没客人,也没什么工作要做的时候,夫妻俩就把小孩丢给保姆,然后“突击行动”,叫一辆出租车,溜到影院里坐下来。
鲁迅每次看电影都坐小汽车,不管电影院有多远,只要广告吸引人,就带着许广平去看。
图为民国时期上海祥生出租汽车公司,40000是他们的叫车电话。在上海,鲁迅靠自由撰稿收入较高,9年时间里赚的钱有75000国币,按购买力大概相当于现在的五六百万人民币。有了这样的经济基础,想去哪看,就去哪看。
影院座位也要坐最贵的。
一个原因是避免总有人认出鲁迅,打扰观影。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广平有些近视,他体贴夫人,基本上每次都买影院二楼第一排的座位。
按照鲁迅的想法就是,看电影要高高兴兴,不是去寻不痛快的,如果坐到看不清楚的远角落里,倒不如不去了。
民国时期大光明电影院内景。
除了家人,鲁迅还喜欢和朋友们拉帮结伙一起看片。
鲁迅1927年决定移居上海,他10月3日抵达上海。
刚来这几天,朋友都来看他,他也请朋友们吃吃喝喝。10月7号晚上,他与三弟周建人和其他五个朋友一起到言茂源饭店喝酒吃饭。
来客中有北新书店的老板李小峰,曾和他一起创办著名文学周刊《语丝》的孙伏园,还有大作家林语堂。
吃完了,一伙人决定看电影,于是跑到百星大戏院,看了一部《剪发奇缘》。
1927年10月7日《申报》广告。
这是福克斯公司的浪漫爱情片,是部1924年的老默片,说的是一位卷发伦敦姑娘和一个渣男的故事。
《剪发奇缘》剧照。
等鲁迅在上海住了一年多,和小伙伴们一道看电影也成了家常便饭。
1928年下半年,47岁的鲁迅和几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年轻人经常来往。其中最著名的是柔石。
大家志同道合,觉得可以一起搞点事情。
柔石,作家,“左联五烈士”之一,曾任鲁迅创办的《语丝》杂志编辑,并与鲁迅共同创办朝花社。1931年2月7日,柔石与另四位左翼作家联盟成员一起被国民政府于上海龙华监狱秘密处决,年仅29岁。
那个时候结社自由,他们办了个文艺社团,叫“朝花社”。
社团宗旨是引进东欧、北欧的文学,把外国的版画和其他艺术引进国内,“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
做这些事情主要方式是出版,那个时候出版也自由,鲁迅和年轻人们就琢磨着要办一本《朝花》杂志,并且引进出版一些外国著作。
《朝花》旬刊。
白天讨论这些事情,晚上累了,鲁迅就请看电影。
比如11月24日,他请柔石和朝花社另一个创始人崔真吾看了《有情人?》(Lovers?),一部1927年在美国上映的浪漫爱情默片。
12月1号,鲁迅夫妇带着柔石和三弟周建人一起看了纪录电影《暹罗野史》。
《暹罗野史》海报。
影片导演跑到泰国北部丛林,记录了当地农民在丛林里拼命求生存的日常。
因为影片记录的画面丰富,还获得了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杰出艺术作品”的提名。
导演之一的梅里安·库珀后来拍出了大名鼎鼎的《金刚》。
1929年3月8日,朝花社社员几乎全体出动,跑到上海大戏院看了一部文艺片《浮士德》(Faust)。
1929年3月8日《申报》广告。
这部1926年在欧洲上映的片子,在电影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由德国著名导演F.W.茂瑙执导,改编自歌德的同名不朽杰作。
故事说黑暗魔鬼靡菲斯特和上帝打赌,说他能让人类灵魂堕落。
为了这个赌约,靡菲斯特跑到人间,放了一场大瘟疫。
大学者浮士德为了拯救万民,就跟魔鬼签订了出卖灵魂的契约。魔鬼继而以欲望引诱浮士德。
电影展示的就是浮士德从堕落到斗争的过程。
影片的画面就跟朝花社社员们钟爱的版画一样,黑白对比激烈,创造出鬼影幢幢的氛围。
影片中有不少场景非常震撼,那特效今天来看,还是很有力量。
比如黑暗魔鬼靡非斯特张开蝙蝠般的披风,高耸在大地上,喷出带着瘟疫的黑色烟雾笼罩小镇。
人形骷髅骑着同样是骷髅的坐骑在天空飞弛。
这种厉烈的视觉效果,是“德国表现主义”风格的标志。
这么优秀的电影,当年鲁迅和这群文艺青年,一定看得很爽。
鲁迅有一段时间也常常和内山书店的老板与店员一道看电影。上文我们举过两个例子。
鲁迅是个书痴,到上海的第三天,就去内山书店买书。后来常去,就和老板内山完造成了朋友。
内山书店外景。
书店在租界里,行事方便。老板常常帮鲁迅代收信件。
受国民党政府书刊检查制度影响,鲁迅和一些作家的书不能公开发行,也放这里寄卖。
在那个局势动荡的年代,书店还成了鲁迅的避难所。内山书店老板曾四次保护身临险境的鲁迅。
1934年8月,国民党警察局逮捕了内山书店两个参加社会活动的中国店员,怕牵连鲁迅,内山完造干脆直接把鲁迅接到自己家里避祸。
鲁迅与内山完造合影。
在隔离了二十多天之后,鲁迅终于回家了。大概是闷得太狠,也为了表示对内山书店的谢意,鲁迅就请书店老板和店员们在一个月内看了《泰山情侣》《金刚》《金刚之子》,过了一把“兽片”瘾。
除了带着朋友们看电影,鲁迅平常也会把自己爱看的片子推荐给朋友。
1936年10月10日,鲁迅拖着病体,去上海大戏院看了临终前最后一部电影《复仇艳遇》(Dubrovsky)。
这是一部苏联电影,根据普希金未完成的小说《杜布罗夫斯基》改编,讲的是一个地主家的青年联合农奴,反抗贪婪而有权势的贵族的故事。
1936年10月9日《申报》广告。
鲁迅很喜欢这部片子,当天就给两个青年作家写信推荐。
给作家黎烈文的信里写:“以为甚佳,不可不看也。”给作家黄源的信里写:“觉得很好,快去看一看罢。”
九天之后,鲁迅与世长辞,许广平后来回忆,这部电影是鲁迅“最大慰藉、最深喜爱、最足纪念的临死前的快意了”。
▼
你们可能注意到了,上面所列举的电影中,没有一部国产片。
不是不想列,是鲁迅基本不看。
他觉得国产片太烂。
1926年底到1927年初,鲁迅先后在厦门和广州任教,这期间他看过两部国产片。
1926年12月3日,他看了明星电影公司的家庭伦理片《新人的家庭》,在日记里给了个评价:“劣极”。
这用词,大概相当于上豆瓣打了一星。
明星公司《新人的家庭》电影宣传特刊。
这部片子,说的是一个二十多岁就当上银行总经理的年轻人,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和妻子吵架,搞到要离婚的地步。
一个交际花“六小姐”和流氓情人设圈套以美人计勾引年轻人,绑架了他,想要钱。最后警察救了人,小夫妻也互相谅解,“重叙天伦之乐”。
这故事,听着就够无聊的。
1927年1月,鲁迅又看了一部《诗人挖目记》。
《诗人挖目记》残存胶片。
这部电影挺神奇,它是当时比较罕见的“中法合拍”片,由法国前总理克列孟梭执笔编剧。
当时铺天盖地宣传:这是一战之后法总理之“泣血佳作”,讲的是明代诗人的事情,但极具现实意义。
电影里,在大清亡了十二年后,男主人在电影中公然表示:中国最好的地方,就是以科举考试来选官员,进行统治。要不是外国佬凭着“奇技淫巧”压了一头,怎么能废了流传了五千年的规矩 ,而用什么民主“选举法”。
当时大部分国人仍徘徊在旧式的精神生活中,满脑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样的电影不仅没有起到“启蒙愚昧”的作用,反而将国人往传统的旧精神世界又推了一步。
鲁迅看完之后,可能是动了气,在日记里写评语:“浅妄极矣”。
这语气,大概相当于准备上豆瓣评分,气得把电脑砸了。
从这之后,鲁迅就对国产片带上了偏见。
他不仅不看,还公开批判。1931年,他在社会科学研究会做《上海文艺之一瞥》的演讲,说:
“现在的中国电影,还是受到传统才子加流氓的故事套路影响,电影中的英雄,也是油头滑脑的,也一些住惯了上海,晓得怎样拆梢、揩油、吊膀子的滑头少年一样,看了之后,令人觉得现在倘要做英雄,做好人,也必须是流氓!”
这当然是以偏概全,毕竟当时国产武打动作片已经非常精彩。明星公司的《火烧红莲寺》,上海影戏公司的《盘丝洞》,跟鲁迅看的那些好莱坞动作片完全有的一拼。
而当时关心现实的国产片,也在不断发展。鲁迅的偏见,导致他错过了很多佳作。
比如1935年1月2日,鲁迅看了一部《倾国倾城》(Leopatra),一部讲埃及艳后的好莱坞历史战争大片。
当天《申报》上,这部影片的广告底下,就是阮玲玉主演的《神女》的广告。
1935年1月2日《申报》广告。
《神女》虽然是默片,但非常好看。阮玲玉把一个社会底层的单亲母亲演得入木三分。
鲁迅完全忽视了。
不过,鲁迅不看国片也没有什么好上纲上线的。对他来说,这就是一个普通影迷的私人爱好。
这不代表鲁迅不关心中国电影创作。
实际上,鲁迅是最早的外国电影理论翻译者,他翻译了日本著名电影理论家岩崎昶的文章《现代电影与有产阶级》。
这篇文章发表于1930年3月1日的文学刊物《萌芽月刊》上,把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宣传武器的道理介绍了出来。
他还翻译了苏联著名政治活动家、文艺理论家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与批评》,里面讲到电影对国家的重要性:
“……列宁曾叫了我去,说道,一切我国的艺术之中,为了俄罗斯,最为重要的,是电影。”
鲁迅译著《文艺与批评》,民国1929年初版,水沫书店发行。
鲁迅的这些文章,对民国时期那些关注底层疾苦的左翼进步电影创作,有非常大的启发。
你可能会想,鲁迅一方面自己看娱乐大片乐此不疲,一方面仍翻译日本左翼电影评论家的文章,指责这些好莱坞电影是“糖衣炮弹”。
这人是不是很矛盾,甚至有些分裂?
我觉得这反而说明,鲁迅是一个普通人。
写作、翻译是鲁迅的工作,他借助这些形式,公开讲述自己的立场、观念,并实现自己弃医从文的志向:唤起民众,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电影是他私人生活中“唯一的娱乐”,他想在更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下的娱乐产品中找到更多乐趣,这是私人选择。
我觉得如果他能多活一些时间,看到更多成熟的中国电影占据电影院,他的观影趣味也会跟着调整。
从文字里,我们能看到鲁迅在公共舆论场上“横眉冷对千夫指”,
而电影像个万花筒,每一格胶片里都折射鲁迅作为普通人的风趣生活。
我甚至觉得, 鲁迅以文学如此严厉地批判这个社会,就是为了能够保护这自由出入电影院的最后乐趣。
鲁迅少有的大笑的照片。摄影师沙飞摄于1936年10月8日,鲁迅于11天后去世。
魔宙和酷我音乐联合出品的《王刚讲故事之北洋夜行记》正在更新中,每周三、五更新,免费收听。
最新一集故事,讲的是一宗武林奇案,金木碰到的险境,连枪都解决不了。
还好金木有杨小宝,是个真正的练家子,枪解决不了的,他总能帮上一把。
长按下图扫码就可以收听,或者下载酷我音乐App搜索【北洋夜行记】。
世界从未如此神秘
●
We Promise
This is Original
文中未注明来源的图片视频均来自网络,仅作说明。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