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都是故事(九)

与宋家的故事

说起来都是故事(九)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宋家兄弟姐妹共六个,山东人。最上面两个姐姐,下面连着四个兄弟。他们中除了老大在老家务农,其它五个都在这边干活。姐妹俩在服装厂上班,老二是个建筑师傅,老三用自己的大三马儿车给工地上拉渣土,老四开着家小超市。

我们家人,跟他们打交道最早的除了我大姑姐两口子之外,就是我家老太太了(当时我们不住这边)。

每次孩子放假,婆婆就会带孩子过来玩儿一阵儿。来了,少不了去大姑娘看看。

就是那会儿,婆婆认识了宋家老四。宋老四叫婆婆帮忙给说个媳妇儿。


说明一下:当时,宋老四刚刚和媳妇儿离了婚。

与其说他与媳妇儿离婚,倒不如说是媳妇儿不跟着他了。媳妇儿受够了他对待孩子的态度。

自孩子出生时查出有先天性心脏病的那天起,这位初为人父的宋老四就以不能听孩子在半夜哭为由,故意刁难她们娘俩,要么吼,要么骂,要么给媳妇儿甩脸子。

可女儿毕竟是妈妈身上掉下来的肉,看着丈夫对待孩子的态度……

这位妈妈最终决定跟她的丈夫宋老四离婚了,并一个人承担了对孩子的抚养权。

原本宋老四的小超市是媳妇儿看着,他可以跟三哥一样出去拉渣土。自打媳妇儿跟他离婚以后,他再也出不去了,超市却还是经营不好。

没办法,大小工夫俩姐姐,还有三嫂就帮忙收拾打理,帮忙照看。


那年,婆婆还真给他说了一个我们老家的。女方也是离过婚的,结婚就几个月。当时女的是代课老师,她婆婆看不惯经常有男老师去家里找她。

相完,看完,结果是女方不同意。婆婆便有的说了:哎呦,都离婚了,还想找个什么样儿的唉。

日后认识了他,再和女方做比较后,我找到了答案:女方有文化长的秀气,男的虽然有超市有房屋出租,可那黑不溜秋的模样和那副娘娘腔……我不禁偷偷地笑婆婆是“乱点鸳鸯谱。”


不过,世上实在不缺离婚女的。我们搬过来住的第二年,宋老四便和一个山东的离婚女人结婚了。

不论长相如何,这位还真能干。过来之后,见附近有好几家大超市,便快刀斩乱麻,把原来不太盈利的小超市关了,给老四买了辆车拉活儿。她自己也没闲着,串街走巷的卖起了煎饼果子,直到怀孕临产前才停下来。等孩子上了幼儿园,她又让娘家父亲过来帮忙带孩子,她自己学起了车本儿。

车本儿拿下后,她也开始跟老四一样拉起了私活儿。认识她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夸她:这女人可真是不简单,开车比老四还溜呢。

转过头又夸老四:你小子哪辈子烧高香了,让你碰到个这么能干的媳妇儿。

老四不说话,只嘿嘿地笑。

后来,他们在城里买了地下室,自己不住,出租收房钱;再后来,又在郊区的一个县买了楼房。这会儿,孩子也该上小学了,为了照顾孩子,她又转行干起了保险。

真有本事,不得不佩服。


这么有本事的一个人,却搞不好妯娌和姐妹之间的关系。这边的几个兄弟姐妹包括二姐夫都对她有成见,说她“混,不讲理。”

举个例子。住在老家的宋家老太生病住了院,需要几个孩子给报医药费。其他几个孩子都同意,唯独老四媳妇不愿意。她的理由是:她结婚时没花俩老人一分钱。

这是不赡养老人的理由吗?

说起来都是故事(九)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不说她了,转头再说说老三吧。

宋老三家,就住我家隔壁。虽然平日里交集不多,但毕竟两个屋门儿左右挨着,出来进去的便成了说话打招呼最多的两家。

因为他排行老三,我们两口子平日里都是很有礼貌的称呼他们三哥三嫂。听说,这俩人年轻时是在服装厂搞上的。

三嫂是个四川人,说话快,嗓门儿高。加之这个三哥不着调,每天我们都会听到三嫂在嚷。

你嚷你的,我做我的,却是三哥的一贯作风。

这俩人,就是急性子遇上了慢性子,想想,还真挺好玩儿的。每次嚷嚷,除了女的嘴累点儿,倒也算太平。

三哥三嫂,有一儿一女,相差三岁。俩孩子放学或放假在家的时候,更热闹。大的叫,小的哭,时间久了不用看也知道是俩人在争一件相同的东西。

如果此时妈妈不在还好点儿,否则,一顿连珠炮后,俩孩子就会同时被轰到院子里。大的就会嘟囔:都怪你,跟我抢。小的却不说话,只顾一个劲儿的“啊啊”的哭。

哈哈,真是热闹的一家人。


至于其他三位,离得远,也不曾打过几次交道,便不说了。

好了,就到这儿吧,拜。

说起来都是故事(九)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2018.08.26.06:47.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起来都是故事(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