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8讲

【7.12】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8讲_第1张图片
2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jpg

【7.13】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方见上卷)

【7.14】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方见上卷)

张仲景在《辨太阳病脉症并治》的中篇再次强调,太阳中风,表证仍在的,还是要用「桂枝汤」解表。不可以用下法。

如果被用了下法之后,太阳中风症状还在,变得有点微微气喘,就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如果先发汗,接着又用了下法……这样折腾下来,还是脉浮,怕风,打喷嚏流鼻涕,那还是要用「桂枝汤」。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8讲_第2张图片
11桂枝汤.jpg

【7.15】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方见上)

太阳伤寒,摸上去是一条紧紧的浮脉,身上一点汗都没有,高烧,身体疼痛。这样拖了八九天,太阳伤寒的表证仍在,还是用「麻黄汤」发汗。

这次有点意外,吃了药,没有那么怕冷,微微出了点汗,身上的疼痛也减轻了,整体上是好转了。但是这人开始心烦意乱,脾气变臭,眼睛还一阵阵地昏花发黑,严重的就流鼻血,流了鼻血就好了。之所以会出现这些症状,是病人阳气重的缘故。

【6.25】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府、风池,却与桂枝汤。

【7.15】和【6.25】这两个条目一起看就比较有意思,都是对症吃药,又都发烦。一个要刺风府穴和风池穴,一个流鼻血。所以有人处理「麻黄汤」证的病人,就用小竹签有技巧地从鼻子里面弹进去,嗖嗖,流个鼻血,好了。

可是这到底是阳气重?还是阴气寒气重啊?

从《伤寒论》是写给家庭主妇看的论点出发,条目【7.15】改成“阴气重”比较好理解。

阴气寒气比较重,一碗「麻黄汤」下去没搞定,身体要用力排寒气,汗解已经不够用了,就从血分来解吧,鼻腔的粘膜最薄,就从那里流些血,把寒气流掉,收工。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8讲_第3张图片
11鼻衄.jpg

感冒流鼻血,用中医黑话说是“红汗”,跟汗血宝马有一拼。

【7.16】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同上,有人身体很好,感冒了都不用吃药的,流个鼻血就好了。

好羡慕是吧。

可是不生病了就不能请假休息了啊……所以庄子就说,到底是有用好咧?还是没用好咧?

你可能感兴趣的:(《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8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