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波阅读?——让我告诉你我眼中的共振阅读法

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些已经看过这本书的人看的,当然如果你看完我的文章,对这本书感兴趣,我也非常建议你去用书中的方法读一下这本书。

这本书就是日本作家渡边康弘的《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

量子波阅读?——让我告诉你我眼中的共振阅读法_第1张图片
渡边康弘的《高效阅读——20分钟读懂一本书》

以个人目的以及兴趣为导向的,高效的文献信息整理法——这是我个人对共振阅读法的定义。

首先,共振阅读法让人有把一本书读完的勇气和信心,至于方法和成果因书而异,因人而异。有限的时间对应有限的篇幅,从作者想对你说的话当中,筛选出对你有用的话;用最低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在阅读的开始就为自己选择好有哪些东西需要读,并且以共振地图的方式将它们的位置标记出来。抛开当中与能量相关的内容,可以将共振地图绘制的方式想成是随机的,而它的重点在于打乱顺序从而以读者的思考为主线,打破页码与作者思维的束缚,产生读者与作者平等对话的效果。

当已经确定了想读的内容之后,可以将共振地图绘制得更为精确:将感性的曲线化为与页码对应的关键词线索,然后根据对这些关键词感兴趣程度的排序,对相应的内容进行详细的学习和研究。

共振阅读法提供的不是一种具体的理解能力,而是一种文献筛选和整理的技巧。这种技巧区别于单纯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是更为感性的,有弹性的选择,让读者在体会高效筛选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文献自身所带来的温度。画上作者的头像、哭脸、笑脸,以及那条备受争议的共振曲线,其实都是为了避免整理内容的过分机械死板,让读者能感受到自己与文献的深度联系,从而激发起潜意识中的理解、联想与创造力。

共振阅读法教人用心去对待书籍和文献,在理性的思维中加入情感的因素,在繁重的整理工作中加入生活的乐趣,让浪漫的右脑也能参与到左脑严谨的工作当中来。深呼吸,用0.1秒去阅读整本书,在手掌触摸书本的瞬间,已经对书中内容的本质有所把握和理解,其实就是激发右脑的过程。

而通过快速翻阅,写下作者想说的话以及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为了唤醒和记录我们买书的初衷。不论是在实体书店挑书,还是在kindle上买电子书;不论在正式阅读之前对书中的内容是否已经有所了解;无论你买的是正版还是盗版,甚至是网上的免费资源或者借来的书——当你决定要看一本书的时候,你的选择背后一定有显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次的目的或者需求。共振阅读法一开始需要你记录阅读的目的,这个目的是有意识的。而在深呼吸、通过0.1秒阅读全书以及几次快速的翻阅之后,我们对书籍的内容其实没有实质上更为深入的了解。而这时我们所写下的作者想说的话和写书的目的,其实是我们潜意识中开始阅读的目的。作者想说的话其实是我们希望在书中看到的,带有作者主观思考的内容,而作者的写作目的恰恰是我们内心深处通过阅读想要解决的问题。

共振阅读法的本质是用更为感性的方式,让读者做一个属于自己的目录。很多阅读方法都强调要先看目录,为的是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以及书中的主要内容。但这些和读者有什么关系呢?有多少人读书只是为了对作者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呢?更多的人希望通过阅读去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而一上来就先看目录,其实是逆转了这样的关系,反客为主甚至喧宾夺主,以至于整本书读下来有时甚至一无所获,别说记住书中的有用知识了,连整本书大体讲了些什么,可能都难以复述出来。

而通过共振阅读法建立的共振地图,是根据读者自身需求所做的目录,他的目的不是让读者尽快了解到书中的全部内容,而是让读者清晰地看到这本书中有哪些内容会让你感兴趣,或者说对解决你的问题会有帮助。这个过程是明确了读者的阅读目的,在强化了阅读目标性的同时,为进一步深化阅读提供了个性化的线索,因为没有哪一本书的目录是作者根据读者的需要建立的,他只是作者想向读者展示的写作框架。

很多人觉得共振阅读法没用、很扯淡,显然他们没有理解作者的出发点。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阅读的四种模式:通读、速读、泛读和精读。以往我们大部分用的是通读,这样所花的时间最长,效率也最低;大部分的快速阅读法——包括共振阅读法在内——都是一种速读法,让我们能用更低的时间成本,提取出书籍中有用的信息。速读法的本质是提高阅读的效率,而速读的目的是为了泛读,也就是说在掌握一定的高效阅读的方法之后,怎么能够阅读更多的书籍。只有在足够阅读量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书籍的内容进行筛选和评价,从而整理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然后拿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对这些信息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是精读。

更多的时候,我们大部分人希望从通读直接跨到精读,但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通读的低效率会让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大量的书,而没有阅读量作为依托,我们就没有能力对书籍的内容进行筛选,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泛滥无归,终身无得”。而速读法搭建了由通读到泛读的桥梁,通过改变阅读方法,转换我们的阅读模式,在完成量的积累基础上,最终完成质的飞跃——由泛读到精读。这是共振阅读法的作者渡边康弘先生想要的教会我们的事情,而这种阅读理念上的突破,远比其具有争议的阅读方法更应该引起读者的重视,然而我所看到的大多数争论只是浅显的停留在对其具体方法是否可行的讨论上。

共振阅读法不是民科的量子波阅读,当然我不否认书中有一些比较唯心的论断,但就像中国古代众多星占文献中保留了大量有意义的天文学观测数据一样,这些论断只是以作者的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看起来是成立的结论。还是那句话,作者想说什么并不重要,阅读的主体是读者,阅读的目的是要解决自身所遇到的问题而不是给作者挑错,毕竟我们都是花钱买书的读者而不是出版社的责任编辑。

你可能感兴趣的:(量子波阅读?——让我告诉你我眼中的共振阅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