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b.
8
灼见(微信号:penetratingview)
将生活融入诗境,用诗歌力量鼓舞自身,面朝诗海,春暖花开。
最近,“诗词大会韩亚轩”火上热搜,他才10岁就成为了诗词大会的擂主!真真的年少有为,青出于蓝!
01
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除了新晋擂主韩亚轩,还有更多引人热议的地方,里面既有让人惊叹的学识,也有让人感动的经历。
比如“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阿古达木,幼时不得已放弃学业,却依旧用古诗词激励自己。
比如替失明女儿圆梦的民警——翁志平,为了帮女儿圆梦,站在了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以自身实力与经历让观众泪目。
比如拥有远大抱负的阳光少年郑坤建,正是我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个子最高,年龄最小,他的表现却着实让众人惊叹。
在被诸位选手赚足眼泪的同时,在场的一位男士也吸引了无数人关注。
他的一句点评直戳泪点,一句话语足以温暖人心。
他坐在角落里,温柔儒雅,时常缄默,却依旧无法掩饰身上的文人才气,他就是嘉宾王立群先生。
谈到唐朝秀才崔郊的《赠去婢》这首诗,随口点评一句“有种遗憾叫不得不放手,有种痛苦叫难见有情人”,
似乎看到一幅画面,有情人迫于现实不得已分开,爱而不得的遗憾与无奈,以及“萧郎是路人”的撕心裂肺与无可挽回。
解读卓文君的《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时,却意外提到了歌手李行亮的歌曲《愿得一人心》,随口一句“一心是爱情洁癖者的标配”,赢得万人喝彩。
现代流行词汇融入古代情景,解读起来更是别具一格,也难怪圈粉无数。
王立群先生究竟是谁?为什么他这么火?
02
王立群先生,1945年3月生于安徽,是一名著名的文化学者,河南大学文学院的教授,
同时是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人之一,历史小说作家。
看似头衔荣耀,光辉灿烂,实际上,王立群先生曾经历了一段极为艰苦、鲜为人道的岁月。
网上有一段王立群先生的专访视频,他在谈起过去时不禁哽咽,感动了主持人易中天,同时让无数观众心疼。
他自小成绩优异,13岁却开始打工,初中的时候,经常去地里挖野菜,吃窝窝头,生活条件极差,学习却一丝不苟。
升入高中,成绩也是名列前茅,毕业考了五门一百,却依旧拿不到自己中意的录取通知书,
怎奈每门课平均分比自己低20分的同学,却考上了理想的大学。
但是他从未抱怨,既然时运不济,命途多舛,那就换条路走,
人生不是只能赢在起点,真正的赢家往往有人生的拐点。
于是他去技校面试,成功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可是历史又要重演,紧接着被调到低一级别的子弟学校。
王立群先生接到消息的那一刻,掉泪了,“为什么我有能力胜任,却不给我机会?”
纵然痛心,但他依旧热爱生活,热爱自己岗位,在子弟学校教书,初中高中 都有涉猎,这一教便是14年。
他兢兢业业,十几年如一日做学问,从未喊过累,只是觉得:天意如此,定有安排。
终于,三十多岁的他迎来了峰回路转,直接从高中生顺利跨考河南大学的文学研究生,政治只复习4天,却拿到了91.5分的好成绩。
之后,进入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史记》,一夜成名,艳羡无数。
人人都说他幸运,可只有他知道,这里头的辛酸可与谁说?
对于王立群先生,那些艰苦的经历,虽是挫折,更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也正是经过了十几年的思想沉淀,才让他对于《史记》的解读如此深刻生动,对于诗词的感受超前有趣,对于生活依旧保持好奇,从未停止追寻。
经历过生活的苦,社会的难,这都算不上什么,难的是保有一颗赤子之心,对生活始终保持热忱。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为什么他能成为讲史记的集大成者?原因自现。
03
早在中国诗词大会前四季,就有王立群先生的身影。
曾经他用一个回答,让主持人董卿当场镇住。
董卿是公认的才女,能让她竖大拇指的人,自然不凡。
那是诗词大会第四季的现场,选手孙晓婧撞上了一题,《诗经·七月》名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中“流火”的含义是?
她解释完毕后,主持人董卿出于好奇,继续追问,“刚才说看到红色的星星就是大火星,它是在哪些季节和时间可以看到的?”
孙晓婧当场难住,好长时间都没说话。
沉默的王立群老师解围道:“公历八月,晚上七点半到八点半。你看正南方三十度的视角,你能看到一个很红的星星,那就是大火星。”
董卿瞬间镇住了,天文学专业的选手都没答出来,“业余选手”王立群先生居然知道标准答案?董卿也调侃他是否“观象”。
而他只是摆摆手,简短回了一句,“只是看到而已”,他用自己的方式,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后辈的自尊心,为人低调谦逊,彬彬有礼。
一个人真正的高贵,不在于靠他人的失误抬高自己,也不是靠学识来展露光鲜,而是内心深处对于他人的尊重,对于年轻一辈尊严的小心呵护。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即使寡言少语,仅仅是坐在那里,就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受。
谈起诗词大会,就必须提到他对诗词的解读点评。
那些看似拗口枯燥,复杂难解的诗句,在他的趣味解读下,越发栩栩如生,既好玩又贴切,总能引人入胜。
比如讲王维的《终南别业》,隐居在终南山的王维,最终活成了自己的模样,成为了“佛系男神”,从而引爆终南山,使之成为一座充满诗性的山,令人向往的山。
语言接地气,绝无赘述,用现代流行词汇,解读古代诗词,更能引发学者的共情心与感受力。
评价陆游的《示儿》之所以成为经典,他说出三个原因:诗写得好,后人评得好,陆游的子孙后代做得好。简单直接,清楚明了,却见其思维逻辑之透彻。
谈及李商隐的《无题》,他用两个字概括:遇见,转身。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自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也就是所谓的“确认过眼神,遇到对的人。”
再评温庭筠的“候人歌”,他道出古代女人幸福的真谛:一是有自己愿意做的事,二是有自己爱的人陪伴,一个“愁”字,足以写尽断肠事。
诗评中总透露出他坚定不移的爱情观,“婚姻最美好的状态是什么?因爱结合,因爱更爱”,沧桑变迁,唯有“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他赞叹《诗经·邶风·击鼓》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中的深情,也为《上邪》中生死相许的爱情感到震撼,
认为冯延巳的《长命女》美在时间:“两个人,三生有幸,四时相守,这便是一生一世的幸福。”。
听其评说,语言中和,不争不抢,却令人豁然开朗,在点滴片刻,留给人意蕴悠长的感动与无法自拔的沉浸。
王立群先生,观点独特,思想超然,不媚俗,不逢迎,就如他的名字,立于世俗之中,却非世俗能比。
04
看过网上关于王立群先生的专访,他说过这样一句话:
“让古诗词活在当下的语言里,也是一种让古诗词走进当代人心中的一种方式。”
中国作为诗词的国度,从咿呀学语的幼儿,再到满头白发的妇翁,几乎谁都能随口背诵几句古诗词。
诗词即可抒情,又可言志,凝聚了古代文人作家的心血。无论何时,诗词都不该被埋没,更不该被遗忘。
对于学者来说,“让古诗词活在当下,让诗歌美流传人间”便是其毕生心愿。
王立群先生倾尽心血,用流行语言重新解读诗词,以数十年学术造诣,将教学中教授古诗词的独特感悟著作成书《王立群妙品古诗词》。
书中精选了100首经典古诗词,其中就有75首来自教育部语文统编教材。
他希望能为学生提供一种与课堂教学迥然不同的思考,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让孩子们爱上古诗词、学懂古诗词;
不追求一字一句的详细解释,不追求一句一联的全面鉴赏,而是从个人的评点出发,努力立足诗词语境,
针对经典名句,抽丝剥茧,旁敲侧击,深入浅出的流行语言,让传诵一两千年的经典诗词活在了当下。
比如“佛系男神”,比如“宝宝心里苦”,比如“确认过眼神,遇见了对的人”等。
既可供读者长时间仔细研读,也适合百忙之中“走马观花”。
阅读中不断刷新读者审美,冲击读者的阅读视野与阅读期待,从而让我们生命的脚步不再匆匆,让平凡的日子也能活出诗的精彩。
不少读者纷纷评论:
@家长张海媛
书中很多古诗词都来自语文课本,王立群教授的点评让人大开眼界。学了这么多年古诗词,如今才知道原来的都白学了!
@新浪微博网友杨赞赞
看到新书,扑面而来的感觉是兴奋,好久没有读到这样好的文字了。这本书知识含量之丰富,点评之精彩,让人拍案叫绝!几十年积累才能写出这样的中国好书!
@豆瓣米豆
王维不仅是“诗佛”,更是“终南山的佛系男神”;李白的诗集就是一部“狂人日记”,而他的孤独疗法更是独步江湖;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是北宋版的“舌尖上的中国”……书中的“神点评”真是太过瘾了!
其中古诗词点评精华,百度上查不到,鉴赏辞典看不到,作家选本上找不到,课堂上听不到,这才是一位学者的真正高明之处。
诗词大会虽会催生一场“诗词热”,但是这种热度保持多久尚未可知。
想让我们千秋万代传递下来的文化源远流长,实需大家的共同努力与坚持。
他说:
“我觉得现代人要从古诗词中培养自己的诗心。因为古人的诗词里包含很多古代文化,所以对我们来说,它是一个美育、德育的载体,这是我们今天应该关注的。”
然而,工作的繁忙、生活的重担、社会的压力,渐渐淡化了我们的“诗心”与“初心”,渐渐磨灭了我们对于诗词的“热爱”与“信仰”,
在好好工作,认真生活,“上战场,打怪兽”的闲暇,
不如时而驻足,慢慢欣赏,煮一壶清酒,品一首好诗,让平淡的日子散发诗的芬芳,让诗的韵味越发悠长,
将生活融入诗境,用诗歌力量鼓舞自身,面朝诗海,春暖花开。
▼
推荐阅读
参考资料:
王立群《王立群妙品古诗词》
解放日报《文化学者王立群:别拿历史当幌子》
中国纪检监察报《每个字都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专访著名学者王立群》
《让古诗词活在当下》王立群教授访谈
图片来源:中国诗词大会;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