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早报(12.17)

文创早报(12.17)_第1张图片
今日份的文创早报来咯~

文创产业

大盛敦煌艺术大展开幕 展敦煌数字化最新成果

“大盛敦煌艺术大展”15日在北京开幕。该展览通过现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的深入融合,将千里之外的敦煌石窟搬到京城,为大众提供一场可沉浸体验的敦煌文化艺术盛宴。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所长吴健表示,敦煌石窟是举世瞩目的世界文化遗产,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绵延历史最悠久的佛教文化艺术宝库。为实现敦煌石窟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和社会共享,自上世纪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开始“数字敦煌”的探索实践,通过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技术等多元数字技术,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元化的敦煌数字文化资源宝库,地处大漠深处的敦煌石窟艺术得以跨越地域、走出石窟,与社会共享。

文创早报(12.17)_第2张图片

此次“大盛敦煌艺术大展”是敦煌石窟数字化最新成果的全方位呈现,展览通过原大复制洞窟、高保真壁画精品、三维彩塑、VR/全息展示、多媒体展演,研学体验等内容板块,以数字技术融合现代审美,动静结合,为观众呈上一场可感、可视、可听、可触的观展盛宴。

本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携手凤凰卫视共同策划。主办方希望通过本次展览做好传统文化与观众的“链接”,在塑造具有鲜明个性的文化产品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精准传递。该展览自即日起在中华世纪坛持续展至明年3月29日

曲随时代,艺为人民

闲言碎语不要讲,表一表好汉武二郎……”手打鸳鸯板,或赞一番英雄豪杰,或讲一段生活趣事,节奏明快、形象鲜明、语言活泼,这就是山东快书的魅力。

日前,第二届全国山东快书优秀节目展演在山东济南举办,来自全国12个省区市的33个作品参加展演。在展示山东快书艺术特性与丰富表现力的同时,此次展演也是对近年来山东快书的创演及人才发展状况的一次集中检阅。

山东快书是起源于山东临清一带的传统曲艺形式,其以铜板(即鸳鸯板)伴奏,表演风格热情奔放、幽默风趣,至今已传承百余年,《武松传》等经典名篇常演常新。1949年6月,山东快书由高元钧在上海正式定名,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创早报(12.17)_第3张图片

“山东快书很多传统书目都表现武松故事,常被外界称为‘说武老二的’。从一部书走天下到题材样式越来越丰富,几十年间山东快书起落沉浮,如今迎来了一个好的发展时代。”说起山东快书现状,从业20余年的山东快书演员栗瑞杰十分感慨。他16岁开始就在农村表演,常年扎根基层,此次展演作品《第一书记进村来》就是根据发生在农村的事例改编,再现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真实图景。

文创资讯

博物馆大热的“秘籍”藏在哪

故宫早已成为“网红”,一砖一瓦皆是故事,可是开口就是“想当年”,不免严肃沉重,故宫的猫则代表了紫禁城轻快与灵动的一面。故宫最近推出了一套以故宫猫为原型的“故宫宫喵家族”绘本,是“宫猫家族”系列文创的首发作品,通过小朋友能够理解的方式展现故宫别样的美,拓宽了故宫的欣赏人群。

博物馆是近年来文化界的热词。过去,博物馆里的文物、藏品躲在玻璃柜中,静默无言;而今,它们以各种方式和姿态“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那么,博物馆热起来究竟有何“秘籍”?如何进一步“让文物活起来”呢?

让技术为博物馆服务

技术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博物馆思考问题的方式。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熊澄宇表示,要重视文化与科技的关系,以往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信息科技方面,而当今前沿科学至少还包括材料科学、生物科学、认知科学等,在“让文物活起来”的大前提下,应注重多种科学的跨界融合,例如用VR技术、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等,开拓博物馆新思路。

文创早报(12.17)_第4张图片

武汉革命博物馆去年推出了“AR物联博物馆”首个体验项目《请回答1927》,将博物馆藏品以及相关的人物、历史事件制作成虚拟互动影像,观众携带手机或平板参观,可以看到这些影像渐渐从一幅画或陈列柜中走出来,影像中的历史人物还可能走向观众,亲切地打个招呼,历史、知识因此变得生动、有趣。

博物馆热对文化产业的兴盛、大众文化素养的提升等,有着重要的作用。不过,博物馆在手握“秘籍”的同时更需要注意夯实内功根基,不可走火入魔。所谓守正创新,以文物本体为中心,就是守正,唯有如此,各种创新才产生意义。

消费主义来临之前的新教伦理和美国精神

玛丽莲·罗宾逊,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美国作家之一。基列三部曲是她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她通过书写一个美国中西部牧师家族的故事,探讨了她心目中的信仰和浪漫。12月7日,翻译家李尧、专栏作家淡豹和编辑索马里与读者们一起探讨罗宾逊的写作。

刚刚打开《基列家书》开始阅读时,可能没有那么容易进入书中的世界。《基列家书》的开篇是一个老人的絮絮叨叨,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厌烦,无法明白作者这样安排的意义。

淡豹说,阅读罗宾逊的作品,要给作品一点耐心,耐心去领悟作者的表达。《基列家书》以散文诗化的方式,和世界与存在进行了一场对话。这场对话充满着哲思,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牧师给予大自然和他人的关切。

在《基列家书》中,老牧师已经行将就木,但他的儿子只有七岁,妻子也很年轻,于是他给妻子和孩子写下了临别赠言,这些赠言包含着他对自己的心灵、基列小镇的生活的观察和觉悟。

文创早报(12.17)_第5张图片
九久读书人新版“基列三部曲”

在罗宾逊的小说中,可以看到信仰的严肃性,也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抉择,都要去思考这样抉择的意义,信仰在具体的生活中不断被质疑和检验。但淡豹也强调,不一定要有宗教信仰才能够理解作品,只要怀疑过生活,或者怀疑过曾经相信的事情,就可以从这部小说中汲取力量。

文创早报(12.17)_第6张图片
玛丽莲·罗宾逊

乍一看觉得,一个美国中西部的牧师家族的生活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但罗宾逊在写作中并没有将埃姆斯律师作为宗教体制环节来写,实际上,罗宾逊写得是人对宗教的内在体验。埃姆斯牧师不希望儿子认为他是一个从一出生就下决心要献身宗教的人,他不会给自己下这样的结论。但是,埃姆斯牧师会告诉儿子他怎么看待自己的一生。这样的力量,伴随着他所描写的家族史,伴随着所有这样的变迁,伴随着他对于死亡的沉思。

结尾的时候,牧师已经准备好了去接受死亡。他会让人去考虑,信仰的意义在于什么。淡豹举了中国的例子,中国传统上会讲求功过是非,信仰的意义在于以一个加减乘除的方式来记录每一个人对世界所做的贡献,这些贡献会成为人们人生末尾的福报,或者给子女后代带来福祉。然而,在这部小说里会看到,老牧师认为,宗教的意义并不在于此。

索马里提到,罗宾逊曾经抨击美国对现在的公立大学预算的缩减,美国早期确实可以做到平等的公立教育,因为这背后是平等的政治诉求。埃姆斯生活的基列小镇,本就是理想的美国早期社会最后的回光返照时期。这些平等的诉求背后的内核,就是新教中的个人神圣和平等。

什么是新教伦理与美国精神?就是消费主义带来的种种危机之前的美国精神。美国精神也会经历政治分裂,也会经历自然的考验。但是它是一群流浪者,一群注定要流浪的人在新大陆之上,意图去建造家园时的警示。

申明:早报内容来源新京网、人民网、大众网,由作者入世文斋整理编辑,特此鸣谢以上单位。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此处仅作分享学习使用,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做删除处理。如需引用早报内容,请注明出处。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创早报(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