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带小结

又是一学期,继续跟着周老师学习,很有收获,特别在如何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方面,在观课议课中学到不少,以下,试做梳理:

一、为什么关注训练学生概括能力这个方面?

概括能力是智能的基本功,学生(学习者)概括的过程就是将知识结构转化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初中生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概括能力的培养正当其时。

在我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实际情况很不理想,主要体现在:重分析轻概括,概括能力培养没有重视。文章教学沦落为文句教学,对于文本的内容或表达意图整体把握不到位 ,将文本肢解为文字的碎片,进行脱离语境的分析,一篇如此,篇篇如此,零散碎片无体系(更不要说统整单元,聚焦阅读与写作策略——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学习建构),制约了写作与表达能力的发展,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因此受到制约。

另一方面,概括能力又是组织教学的突破口,学生有怎样的概括能力往往代表他有怎样的文本理解水平,在充分了解学生概括文本的情况基础上顺应其心理规律做好教学设计推进教学,是必须花大力气硬功夫解决的大问题。

追本溯源,老师意识到概括能力的重要,并切身经历由零散到统整由无序到井然的思维过程,在一次次的统整后,建构起语文教学与课堂实施,综合评价等的结构化语文知识(库),是关键。

周老师的课,给了很好的示范。

二、(周老师是)怎么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从概括的对象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对象的概括”“对人物或事物形象特点的概括”“对表达意图的概括”等三种能力尤为重要。

具体而言,(1)对对象的概括能力,在初一,更多体现为对事件的概括能力,要以学生对事件的“完全归纳”和“整体概括”为评价指要,否则会产生肤浅概括和错误判断(《走一步,再走一步》事件概括);(2)对人物形象或特点的概括,要求学生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狼》从人物言行概括人物性格、《春》从景物构成元素及其特点判断并概括意境属性等)由“现象——分析——结论”组成的“三段论”表达,组成对人物形象或事物特点认知的“证据链”,是提升该项能力的训练途径,准确是该概括能力评价的重点;(3)对表达意图的概括,是建立在对文本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价值或道德评价的过程,能够根据文本的整体内容,准确把握文本核心意图,是该概括能力的评价重点(《植树的牧羊人》的主题探究,体现深度挖掘多元解读)。

从课堂培养概括能力的教学方法看,周老师的课,主要有以下几种:

(1)“思维导图法”概括故事性文本

在要素提炼,线索梳理,阶段划分法之外,周老师特别擅长用流程图、结构图等图示佐以核心提示词语,动态地,生成地,直观地描述事件过程。按文本故事演绎逻辑,生成“思维导图”可以为文本的深度解读做好铺垫。

(2)支架搭建辅助学生形成概括能力

学生概括能力的障碍,一方面表达为词不达意,更表现为不能掌握概括的语体特征。词汇的积累功非朝夕,概括性语体的掌握,可以通过言语支架的搭建来引领:“通过什么,刻画了什么,阐述了什么”,“因为什么所以怎样”,“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对象)…什么(哪一个方面)的特点,体现了语言的什么特质”……

学生通过这样的言语实践,将言语内容跟言语支架紧密结合起来,在经历一次次课时小结,一回回单元学习小结 ,学习策略总结中,将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得到了概括力的提升。(每堂课有小结——或书面或口头或老师给出建构结果,每单元有统整)

(3)进行读写训练提升概括水平

概括能力可以在针对性的读写浸润中得到提高。

用好统编教材课后习题,开发出适合提升概括力的读写任务,周老师给出了示范。

读《植树的牧羊人》,写读后感;研讨《狼》,让学生换叙述主体重构故事 ;学《蚊子和狮子》,联系实际谈感受;就老师提供的新闻事件,从课文《穿井得一人》提炼观点,做点评;为植树的牧羊人写颁奖词……

以上种种教学举措,指向学生概括能力的提高,会带来的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该怎么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愈发清楚地认识到,为什么语文界大牛黄厚江老师会说:语文教学其实就两件事——分析和概括。为什么说“概括能力几处于语文素养金字塔的顶端”,为什么“思维是在概括中完成的”!

结合我自己的概括能力提升过程(包括本篇小结,都是借知网论文的框架帮助下搭建的)我觉得:

概括能力的提升,一定得从日常训练着手,一定要从时时的经历概括的过程来。

借用一句话来结束小结: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自己去悟,自己去悟不如明师指路。

希望周老师继续带!

                            20200104

                             

你可能感兴趣的:(帮带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