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文学与新旧约
书3-8章谈及希腊史诗、希腊悲剧,再下去就是“新旧约的故事和涵义”。
希腊史诗
希腊史诗即荷马留下两部书:《伊利亚特》(Iliad),《奥德赛》(Odyssey)。而所谓荷马史诗风格,可列四特点:迅速,直捷,明白,壮丽。
《伊利亚特》——漫长的战争,阳刚,是写给男性看的,类《三国》、《水浒》。内容提要——王子抢海伦,丈夫开战,众神参战,希腊军内讧,阿喀琉斯退战,请战,阿喀琉斯请其友出,死,为战友复仇,阿喀琉斯亲往战,胜,回来葬友。
《奥德赛》——漫长的奇迹,阴柔,没有暴烈的战争,没有震撼人心的描写,是女性的,温和的,富人情味的。
荷马史诗不仅是文学,而且是文献,非虚构,而是实迹记载。荷马,是对历史细碎性的凝想,是根据人类的世界而创造了一个荷马的世界,史诗则成为历史与艺术的理想结合。
而史家,艺术家又有所区分:
历史学家,是真口袋里装真东西。艺术家,是假口袋里装真东西。史家、艺术家,一定要从不可分的普遍性的东西中分出来。史家分出个体性,还得放进普遍性。艺术家分出个体性,不必再到普遍性。
听木心先生谈此,两本书收入书单,特记录一处有趣细节:
先生说:你们以后读荷马史诗,悄悄注意:每次战后,都描写大吃大喝。希腊人真是健全、诚实,吃饱喝足才能打仗呀,打九年哪,不吃不喝怎么打得动。
希腊悲剧
希腊文化是现世的、现实的。他们天然地没有伤感情调。希腊的一切艺术,真实、朴素、单纯。
所谓希腊悲剧,即雅典戏剧。纪元前484—前431年,在这五十三年中,产生了希腊悲剧。
早期希腊戏剧,发源于崇拜神的舞蹈(祭神,每春葡萄发叶时祭酒神),再转化为悲剧。此后出大戏剧家,丰富了戏剧,名义上仍借春祭。雅典剧场:圆形,第一排是教士、祭酒的座位,酒神(似教父)在正中有特别座位,背高,大,曲臂椅。希腊悲剧的通识与基调,是一切都无法抵抗命运。
三大著名悲剧文学家: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
埃斯库罗斯,生于公元前525年,当过兵,参过战,以战争生活入剧,首著作于二十六岁。像莎士比亚那样,在自己戏中当演员。剧作中心思想是人类不能逃脱命运,不能逃脱复仇之神的追逐,剧情都是神话与民间传说。作品特点是恐怖、有力,没有恋爱故事,剧中音乐是他自己配。
索福克勒斯,三者中最著名的,他是世界文学史中最快乐的作家,形象壮健、美丽,精于体育和音乐,成长于爱国主义热情,雅典人以伟大的光荣与喜悦对待索福克勒斯,称他为“小蜜蜂”(Attic Bee)。后入政界、晚年被封为大将,他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福将,生在讲究道德又不主张禁欲的希腊时代,如天才一样,懂得逃,逃出热情。剧作比前人更为人性化、人间化,从宗教热情转化到人间的合理化。
欧里庇得斯,生于公元前480年,他是隐士,厌恶城市、群众,在艺术上是个改革派。二十五岁首次参加悲剧比赛,出处女作。后离雅典,到马其顿终其生。马其顿国王宠欧里庇得斯,为众臣所嫉,死于谋杀,被一群野狗咬死。欧里庇得斯生时,雅典人已不太信神,剧作写人间普通人。后世称他为浪漫主义开山祖。他认为道德即美,不应赏罚是非。道德的好,乃因为美。他以性格分析见长,敏锐,尤对女性心理分析为高。恶行会得恶报,是他剧中的思想。
随三大剧作家去世,此后,希腊悲剧时代告终。
新约旧约的故事含义
探索经院哲学,东方佛学,木心先生命意大致有二:一,真理有无可能;二,精神上的健美锻炼。
Bible是书,是经,是古书的总集,记载了纪元前千余年的人类史(真实性是大有问题的,也不好说是文明进步史)。而影响人类精神的势力,遍及全世界,欧洲的道德,就是宗教道德。
《圣经》全书只是一个主旨:人寻求上帝。历史、诗歌、预言、福音、书翰,都蕴着对上帝的爱。它不是神学的总集。它没有被清理、被规范,所以庞杂,像人类生活本身,忍耐、懦弱、胜利、失败,像一个老实人的日记。
全书分《旧约》和《新约》。《旧约》,是希伯来民族在千年间所产生的最好的文学;《新约》,不限于一国一族,而是从开始就预示着通向世界的伟大文学。弥尔顿(John Milton)的《失乐园》(Paradise Lost),班扬(John Bunyan)的《天路历程》(The Pilgrim’s Progress),都依据《旧约》。
《旧约》五记,“创出利民申”—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向来称为“法典”(The Torah),传说为摩西所作,故又称“摩西五书”(Pentateuch),五记中,以“出埃及记”与摩西关系最大,故事性强,读起来有兴趣。包括摩西《十诫》,民事法律,显出古人的正直宽厚。“创世记”是历代画家的脚本。作神话看,很壮观,但要重视其中永恒的象征意义,艺术家必须读“创世记”。其他三记是叙祭祀献礼、民事讼诉、人际关系。
《新约》“一同四福音”,都用希腊文写的,作者马太(Saint Matthew)、马可(Mark the Evangelist)、路加(Luke the Evangelist)、约翰(John the Apostle)。信徒都属中下层阶级,耶稣的信徒也多数来自这个阶级,作者采用口语化的文体,使其得以广为宣传。第四福音书是最有灵性、最有爱心。“路加福音”是《新约》的最佳篇,平易、庄重、美丽。《新约》弥漫着耶稣的伟大人格。他的气质、他的性情、他博大的襟怀、他强烈的热情,感动了全世界——耶稣是个奇迹,是不是神的儿子,是另一回事,全世界持续两千年的感动,足够是奇迹。
木心先生爱《新约》胜于《旧约》,先生说:“读四福音,便如见他立在面前。我随便走到哪里,一见耶稣像(画或雕刻)一定止步,细细看,静静想。”
《圣经》中语言:
其中语言何等文学,何等抽象。没有是非,没有道理,但抽象的意义是可贵的。精神是好的,方法是高妙的——但行不通,只能抽象对待。
先生举例:关于“打右脸给左脸,勿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爱仇敌……”这几段话,是无抵抗主义的最高纲领。
这段话的精义是什么呢,在于开启人的心怀,开阔到了右脸被打,左脸也凑过去。其实是韬略,是战术。两个好人误会了,一方解释不了,或来不及解释,一方情急动手了,被打的不还手、不躲避,打的那个就会自省:他是好人啊,惭愧啊,误会他了,委屈他了。
这种忍辱功夫,以柔克刚,是为使人愧悔,是感化的战术——优待俘虏、大赦战犯,都出于这个原则。佛家的慈悲、道家的虚纳(如婴、如水)都源于这种无抵抗的抵抗,以含垢忍辱占上风。吓倒你,不彻底的,使你惭愧而悔改,才是真的征服。
《圣经》中故事:
《圣安娜与圣母子》自己看画:画中,人物脚前的断壁悬崖,人物眼中慈祥、圣洁、坚毅。莫名的感受到那份神圣感。
木心先生解答达·芬奇画意:
圣·安娜(Saint Anna)→知(或智)
圣·玛利亚(Blessed Virgin Mary)→爱
耶稣(Jesus)→救世主
羔羊→人民
先生理解:公式:知与爱永成正比。知得越多,爱得越多。逆方向意为:爱得越多,知得越多。秩序不可颠倒:必先知。无知的爱,不是爱。
木心先生纪录片中有一细节:陈丹青对木心说“你的画中看出达芬奇的味道”,木心无比感动的回“你看出来了呀”。达芬奇的名画都看过,但似乎理解还停留在宗教层面,想保持距离,正如Nassicuss水中的亲吻,看清艺术、哲学、文学。
未完全知道
未通读过Bible,对于耶稣了解可谓平民化、甚少,大多来自于之前所看宗教绘画中的故事。木心先生章末言论虽未完全理解透彻但觉独到:
耶稣留下的典范是什么呢?
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
“原来”两字,请不要忽略。在座有人在爱,有人在被爱,很幸福,也很麻烦。最后一句话:“爱,原来是一场自我教育。”——论信仰,耶稣是完成的;耶稣对人类的爱,是一场单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