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个小时法则点燃了许多人内心的渴望,”只要坚持1万个小时,我肯定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刻意练习“辩证地分析了1万个小时法则的对与错,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努力的方式和方法。
人的潜能无限,只要勇于走出舒适区,就可以通过练习可以改变大脑的结构,从而达到新的身体平衡,然后继续走出舒适区,构筑潜能。
《刻意练习》的核心观点似乎是这三个:
第一、什么是刻意练习?
第二、为什么需要刻意练习?
第三、如何应用刻意练习?
第一、什么是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简单说就是既关注绩效又关注表现,以终为始的一种练习方法。
刻意练习的特点:
1.该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已经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
2.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要求学生不断尝试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需要付出最大限度的努力,一般并不令人愉快。(所谓的快乐学习都是“扯”)
3.包含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并非指向某些含糊的总体改进。使得练习者能够看到他的表现通过练习得到提高。
4.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前期反馈来自导师,后期学生可自查,自我监测,需要高效的心理表征。
5.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提高水平与改进心理表征是相辅相成的。心理表征表面做某件事的正确方法,并使得人们注意到什么时候做得不对,以及怎么样来纠正。
6.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得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将早就卓越的表现。
第二、为什么需要刻意练习?
一切为了构筑潜能。
01 练习可以改变大脑结构
“科学家发现,那些从事数学研究工作时间越长的数学家,其右侧的顶下小叶中脑灰质越多,这可能是他进行大量数学思考的结果,而不是天生就如此。”
“经常性的训练会使大脑中受到训练挑战的区域发生改变。大脑通过自身重新布线的方式来适应这些挑战,增强其执行那些挑战所需功能的能力。”
02 刻意练习可以创建心理表征,有效的心理表征反作用于练习
心理表征即是一种心理结构,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
比如,提到“印象派”可以想到具体的画像,也可以想到整个绘画风格的一种流派。
心理表征是由某一特定领域的各个细节组块构成,组块越丰富,心理表征的数量越大。经常调用组块可以增强心理表征的质量。
比如,一遇到“紧急刹车”,老司机会立马调用紧急情况下的刹车记忆组块,迅速调用该组块内一系列细节作出应答,而新手可能只调用该组块的部分细节,以至于措手不及,明明会“刹车”突然就不会了。
因此,心理表征的质量和数量区别杰出和普通。
第三、如何应用刻意练习?
实例:用刻意练习原则教物理
传统方法,致力于传授知识,是先找出关于正确方法的信息,然后很大程度上让学生去运用哪些知识。
刻意练习只聚焦于绩效和表现,以及怎样提高绩效和表现。
从表格可以明显看到“刻意练习”教学方法不及传统方法省时省力。教师为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必须实时给予反馈,为保持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必须提问增强学生组内讨论参与度,为有效解决遗漏问题,还得贡献出课余时间“迷你讲座”专场解答。
刻意练习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刻意练习是新手通向大师的捷径之路,也是“痛苦之路“。
为什么刻意练习是痛苦的呢?
向一群人介绍知识,比起创造条件让人们可以通过练习来提升技能要更容易得多。
其实,刻意练习最想告诉你的其实是要保持动机。无论用什么练习方法,没有持续不断的Passion,只能是一个loser.
作者在书中提到2种保持动机的方法:
弱化停下的理由
强化前行的倾向
其实,刻意练习的方法本身就是保持动机的方法:
目标具体明确:相对于含糊不清的梦,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是否让你小激动呢?
包含反馈:许多梦想还没有实现就夭折了,但是通过反馈,及时纠正前进道路上的小偏差,避免夭折。是不是要感谢下所有给你反馈的人呢?反馈似乎让前行的路走得更顺畅。
在舒适区外:一成不变便是一潭死水,舒适区之外才让你心跳、发狂,不是吗?
专 注:通过分析物理课程教学,可以发现小组学习有更高的参与度,即使你并不热爱,但是“社群”能带着你专注某一事物,有着一群积极向上的小伙伴,专注于共同的目标,是不是强化了前行的动力呢?
无论是音乐领域的艺术大师、体育界的世界冠军还是商界的精英,从新手到大师,缺乏的不是练习,而是科学的刻意练习,缺乏的不是努力,而是持续精进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