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 | 取消医疗系统编制为什么那么难?

1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上,人社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室主任、研究员何凤秋表示,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特别是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

7月22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介绍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时明确表示,“研究制定高校、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的人事管理衔接办法”。

11月10日,人社部相关负责人在“第二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与创新发展高峰论坛”这样表示:“不纳入编制管理的相关文件尚未出台,为此,后续的人事管理的衔接办法也暂时没有办法做。”

从这近一年的编制改革探索来看,实践是基本没有的,理论也仅仅停留在了口号上。我们不仅要问,取消编制的真的那么难吗?作为和教师岗位一起被率先提出取消编制的医疗系统存在着哪些阻力?

让我们理解什么是编制?

编制通常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部门制定,财政部门据此拨款,通常分为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包括参公事业编(在省考里招)和普通事业编)以及公益性岗位。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中国财政供养人员(通称“干部”)分为事业编制和行政编制。最初设计,行政编制人员主要在党政机关、群众团体工作,事业编制人员主要在学校、科研机构、医院等事业单位工作。编制是行政管理资源,编制管理也是一种资源配置行为。那么从医疗系统,怎么解读这句话呢?

首先,为什么说编制是一种行政资源?我们打个比方,当某地发生大灾大难或者瘟疫时,政府或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无条件调拨这些医务人员到这一区域参加救援或者进行支持,因为这不但是救死扶伤的职责,更是编制行政管理资源的力量。所以,不管是国内的短期救援,还是国外的长期支医,你看到的调配的医务人员大部分可能都是公立医院的。取消编制以后,无论从人员依从性来说,还是从管理系统性去看,行政管理资源的弱化的作用就会显现。

其次,为什么编制是资源配置行为?资源配置是指对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各种不同用途上加以比较作出的选择。既然病人想去最好的医院看病,那么医生也肯定想去最好的医院工作,那么这需要进行资源的配置。谁去大医院工作,谁去卫生院看病,而编制恰恰发挥了这个作用,根据人的学历、能力、知识将其分配到不同的岗位。

取消医疗系统编制目的在哪?

有人认为,医院编制严重制约了医改进程,本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种很不正常的铁饭碗制度,市场经济制度下应该废除。其实取消编制的真正目的无非三个,一是实现编制内外人员同工同酬,二是实现人员流动、促进公平;三是减轻政府供养负担,减少财政支出。从表面上看,第一条有利于医务人员,第二条有利于医疗机构,第三条有利于行政部门。

我们抛开现象看本质。先看第一条,众所周知,医疗系统内部的编制是在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下,公平竞争、公开抉择的。通过编制选择优秀的人才配置在固定岗位上,赋予其对应的报酬,择优录取与选用,从这个层面来看编制内外同工同酬其实是不公平的;

我们看第二条,有人说编制阻碍了医务人员流动。但到底是编制的阻碍,还是编制的诱惑呢?很多人不放弃编制,不是被束缚,而是放不下。如今我们再俯身看看基层的医务人员紧缺的局面,取消编制对基层医疗机构更是雪上加霜。多少人曾为编制挤破头,削尖脑袋也要进入体制内,虽然这不是完全的好现象,但也不失为基层挽留人才的有效途径;

我们看第三条,取消编制就能减轻财政负担?真可笑,仿佛现在没取消编制行政部门拨了多少钱似的!不可否认的事实在于,相关部门不过是在进一步推卸责任,弱化本该自己承担的职能罢了!

医疗系统编制和其他事业单位编制一样,从五十年代开始,到现在已经实行了60年左右。一方面让建国初期紧张的医疗资源得到了相对均衡的分配,另一方面保持了整体医务人员的相对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市场竞争的冲击,一个个基层医生被挖走,未来的农村或社区则更需编制的“维稳”。

因此,我们所急于取消的编制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坏,也并不是现实需要的那么迫切。执行了60年的制度,它所发挥的作用意义深远,取消也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取消编制也许是个趋势,但这又是一个过程,需要改革的魄力、莫大的智慧和时间的检验。

医疗系统取消编制难在哪?

一、人员数量多,影响社会稳定。2014年的一份权威数据显示,我国有事业单位111万个,事业编制3153万人,另外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计约有4000万。从我国的人口总数来看,编制所占的比例已经很高了,达到了3%左右。其中,卫生行业463万人,占到了事业编制的12%。这是一个庞大的人员数量,且恰恰是对事业编制看得最重的群体。如若部综合考虑,进行前期的宣传推动和基础铺垫,在没有完备对应举措和一定缓冲时间情况下,贸然取消编制,将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

二、利益交织杂,探索之路曲折。以医疗群体为例,这部分群体,他们大部分属于名副其实的中产阶级,又基本上可以称得上知识分子。从社会贡献、群体发声、利益分配、社会稳定上,他们的位置举足轻重。我们再看看身边拥有编制的群体,他们所在的部门、交织的家属资源、本身的话语权,让事业编制变得不再单纯是一个编制的问题。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要让自己主动丢掉既得利益,或者说主动放弃自己争取的优势,取消编制变得扑朔迷离。

三、改革盲区多,缺少有效试点。现在取消编制了,那么如何配置基层的医务人员,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力资源窘境,行政主管部门还未找到一个有效的解决举措;编制和非编制的人员待遇真得能做到同工同酬吗?是给非编制人员增加利益,还是减少编制人员的利益?是仅仅在医疗系统进行,还是可能推广到其他事业单位?面对诸多的疑问和未知,取消编制的探索还有很多的盲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深圳新建公立医院医务人员无编制的例子,受到当地经济发展、城市特点和社会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在当下还不能被绝大部分的省份和地方复制。

不管有多少人仇恨这个编制,不管改革编制的理由多充足,不可否认的是它的确有本身存在的理由和优势,可以说是让人爱恨交织。当前这个阶段,能做的也仅仅是暂缓入编人数或者延迟退编,不可能果断式的一刀切掉。因为关系到各方利益和社会稳定,这就像曾经背负的一个债务或承诺,只能慢慢去偿还或清退。“退编”暂缓也只是为了少走弯路、更好的改革,难以阻挡总体的发展趋势,相信经过各方共同努力,医疗资源将会最大限度的实现其公平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医生说 | 取消医疗系统编制为什么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