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3.1》 是可忍孰不可忍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3.1》 是可忍孰不可忍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原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冰雪译文】

孔子批评季孙氏说,“在自己家庙中使用周天子的八佾之舞,这事都忍心做,还有什么事是不忍心做的呢?”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3.1》 是可忍孰不可忍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八佾之舞,是指周朝天子专用,而季氏只是当时鲁国大夫,大夫擅用天子礼仪,是“僭越”之举。孔子一生致力于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颠沛流离游走列国,被讽为“惶惶如丧家之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是为了恢复“礼崩乐坏”之乱、以仁政德行化育天下。

历史上就有楚庄王问“鼎”的故事,对周天下发出挑衅,气焰十分嚣张。

春秋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各诸侯国野心家代不乏人。公元前606年(宣公三年),被中原诸侯视为蛮夷之君的楚庄王,经过长期杀伐争斗,凭借强大的武力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自以为羽翼已丰,耀武扬威地陈兵于周天子境内,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九鼎成为王权的象征。)已图存非分觊觎之心。周大夫王孙满,由楚庄王问鼎敏感地意识到他妄想吞并天下的野心,留下了回击对方享有天下“在德不在鼎”的妙论。

吴氏评语此典说:“提出德字,已足以破痴人之梦;提出天字,尤足以寒奸人之胆。”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3.1》 是可忍孰不可忍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以下是《左传·宣公三年》的翻译:

冰雪译文】

楚庄王讨伐陆浑之戎,于是来到洛河,陈兵布阵在周王室境内。周定王按惯例派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寒暄一番之后,试探问起了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回答说:

“大小、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以前夏代刚刚拥立有德之君的时候,描绘远方各种奇异事物 的图象,以九州进贡的金属铸成九鼎,将所画的事物铸在鼎上反映出来。鼎上各种事物都已具备,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恶的事物。所以百姓进入江河湖泊和深山老林,不会碰到不驯服的恶物。山精水怪魑魅魍魉、就不会碰到,上下和协民众安乐,承受上天赐福。

后来,夏桀昏乱无德,九鼎迁到商朝,达六百年。商纣残暴, 九鼎又迁到周朝;

可见,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虽小,也重得无法迁走。德行若奸邪昏乱,九鼎再大,也轻得可以迁走。

上天赐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自有行止的。成王当时将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郏鄏(周朝东都、今河南省洛阳市。),曾预卜周朝传国三十世、享年七百载,这个期限是上天所决定的。周朝的德行虽然衰退,天命还未更改。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3.1》 是可忍孰不可忍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原文

楚王问鼎: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3.1》 是可忍孰不可忍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注六经 六经注我之论语3.1》 是可忍孰不可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