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道德经》178

第三十八章5 想让孩子孝顺,先看看自己是否做到了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第三十八章 第5讲)

领导者推行层次很高的礼节但效果不好,于是挥舞着胳膊继续坚持推行。

“礼”的繁体 → 禮。礼起于饮食。

老子并没有反对“礼”,而是说“礼”是要在内心有爱的前提下实行的,领导者没有按照“道”的原则做事,只单纯地强调“礼”是不行的,只有从心底里发出善念,结果才会改变。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我们来看看老子带给我们什么样新的启发了。第38章很有意思,很难讲,但是这里边仔细看很有嚼头,老子的话说的很深,如果不去仔细想你想不出来老子为什么这么写。

昨天讲的是“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老子之前讲的前边几个层次是无以为,没有什么目的。到上义开始有以为也,有目的的了。今天讲“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这话的意思我们一点点来讲,这上礼为之,就是说这领导者推行这种特别极致的礼节,层次特别高的礼节,上礼,推广却效果不大好,好像响应的人不多,叫莫之应也,然后则攘臂,什么是攘臂?就是挥胳膊叫攘臂。过去说缪希雍给人看好病了,说他攘臂自快,就是挥舞着胳膊,这样叫攘臂。“攘臂而扔之”不是把这礼给扔掉了,这个扔是说仍然继续,还要维持它。

这话讲的什么意思?老子的意思好像是说正常的高明的领导,按照道做事的领导应该是心中有道,修行自己,有德,对外发出仁来,利他,整个组织会自然运行好的。但是如果前边没有做到,你就强调这个礼,大家要按照礼来做事的话,这时候就会出现问题,大家不听您的,不响应您的,您要强行的挥舞着胳膊去执行它。

为什么会如此?我们来讲一下,老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点?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什么是礼?到底什么是礼?我们来看一下礼的繁体字,左边是个“礻”,这代表跟神有关。右上边是个曲,这个曲代表发酵东西叫曲,发酵的食物叫曲。下边是一个豆类的豆,这个豆过去是古代当盛肉的一种器皿,叫豆,大的器皿。大家会奇怪,您说这礼貌的礼为什么跟这发酵的食物,曲,和这个盛食物的器皿,这个豆字,大家看象形,就像一个盛食物的器皿一样。为什么礼跟它有关系呢?这要讲很早以前的事了,当人类还是类人猿或者跟大猩猩很接近的时候,我们但凡打来的食物,或者我们摘来了果子我们自己先抢着吃,藏起来,看到谁有我去抢去,这样是没有分食物的习惯的,所以人们只能像大猩猩一样,按照血缘,有血缘的在一起生活,知道互相养,但是没法多在一起生活,所以就二三十个群体。

后来怎么进化?后来慢慢发现我吃饱了下顿我没采着,我没东西吃饿死了,慢慢就发现我们这个团队里边老人也很重要,孩子很重要,所以打回来食物以后、摘回来果子以后,要一块一块的切割开分给大家,为什么?每一个人都能活下去,这次我分给大家,下次大家分给我,这样我们随时都有食物,我们就活下来了。这种分食物的做法就叫礼。大家看,跟食物有关。后来又包括祭天,把食物跟老天爷分,所以加个神字。古代人知不知道这些事?古代人太清楚了,所以古代人就讲出来礼起于饮食,这话古代文人都知道。礼起于饮食,为什么起于饮食?最早就是分食物产生的礼,因为我们意识到大家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团体,我们互相帮助,所以食物拿来了互相分,一块儿分,我们都能活下去,这个礼就开始产生了。礼在我们心里是暗语,尊重,在外边体现为这种仪式感叫礼,所以礼后来慢慢发展,变成整个社会的黏合剂。也就是说我们能够不是一家一家血缘的在一起,而是变成几千人几万人在一起,为什么能在一起生活?因为礼,我不是上街一看你手里有个西瓜吃,我一把抢过来我就吃,我就跑,不是这样。是因为我们意识到我们都是公民,我们要互相尊重。所以,我们能祥和的在一个城市里边生活,所以有部落了,有国家了等等。

礼是社会的黏合剂,礼是人类进化而来的,而且是进化的产物,又是推动人类进化的一个工具。所以,这礼重要不重要?一旦当这个礼丧失了,人类社会就解体了,就这么严重。你说满街的人互相抢,我看你手里拿钱我就抢,看你手里拿食物我就抢过来吃,我但凡拿来了食物我都不给家人分,不给朋友分,我就自己吃,您说这社会很快就解体了,大家只为自己抢。所以礼是非常重要的,礼后边还有法,我们以后再讲,老子会专门讲到法。礼、法放到一起社会组织才能稳定。

所以,您说礼重要不重要?礼非常重要,老子为什么说,可是执行这么高明的礼,老百姓都不听呢?就是这个道理,礼正常应该是内心有爱、有尊重,可是如果你领导者没有强调前边那些内容,尤其是领导者没有以身作则,没有把爱释放给老百姓,没有按照道的原则去做事,结果你就单纯强调这个礼,老百姓听不听这个礼?不听的,因为这个社会丧失了爱与尊重,没有内核了,礼是强行规定做的,大家不去做。

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在公司里边,在老板整天花天酒地,晚上夜总会、赌场、高尔夫球,没事稍带有点空就到山里边修炼修炼,佛珠也戴上了,我还要再提升境界呢,有这样的老板,什么都来的。自己公司经营不怎么上心,但是却让员工学《弟子规》,我听说《弟子规》对教育员工好,赶快我们也开始学,每天早晨起来念《弟子规》,问大家个问题,你的老板花天酒地,整天在外边生活奢靡,让员工学《弟子规》,员工学不学?员工心里绝对会想,你别蒙我们了,您每天夜夜笙歌、歌舞升平、生活奢靡,让我们学《弟子规》,您别骗我们了,这叫洗脑,所以员工就不会学。

这就是老子讲的“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您说这礼好不好?好的,上礼,但是因为您前边没做到,您非让老百姓去做这个礼,大家就觉得您在骗他,所以就不会执行的。这就是老子这段话讲的实质,老子有没有瞧不起礼?没有。其实老子行文很客观,老子还加个上字,老子并没有像有些人讲的那样,有些学者学完了就说这是老子在嘲讽儒家,道家瞧不起儒家的礼。所以,老子讲的道理非常深,我觉得这些学者真没领会老子在讲什么,但凡这么说的人,其实我是基本上不跟他们说话了,我觉得根本没有看懂《道德经》。

我举个例子,昨天我讲个例子,很我觉得典型,一车人上来劫匪,把钱拿出来,老百姓吓坏了,都把钱交出来了,来个义士,这义士说大白天你敢抢钱,这不没有王法了吗?把歹徒给打趴下了,把钱还给大家了,这个义士的义好不好?没人说这种义是不好的,因为是好的,所以普通老百姓的叫法又讲这义是好的,推广它。但是,老子讲的是领导者法则,他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讲,给领导者讲,为什么在你管理的地区会出现一车人出去旅游就上来一个劫匪的现象?这是你一定教化工作没做好,你自己的德行没做好,这样的事我在今天讲,放到礼这来一定是这样的。

比如说一个班级里的学生,老师一进门,向大家说同学们好,这班级里边就一个同学恭敬的站起来,老师好,鞠躬,剩下的同学抽烟的抽烟,腿翘在桌顶上,打闹的打闹,玩的玩,您说那个起来鞠躬的同学的这个礼好不好?您能讽刺他不好吗?不能的,所以那些学者们说道家讽刺儒家,都陷入了这种误区里边,讽刺的不好,你看道家和儒家应该自由,人们应该自由,顺天之道,那腿翘桌顶上就叫顺天之道了?因为我舒服,那不是天之道吗?错了,什么叫天之道?天之道是领导者讲的要放下欲望,为老百姓做事,这是天之道。绝对不是我愿意怎么来怎么来,顺应我舒服的感觉就是天之道,那是胡扯的。

我们再回到这个问题上来,一个班级里边就一个同学站起来向老师鞠躬,老师好,您说这个礼好不好?这礼是好的,所以儒家说大家要学习这种榜样,这个礼是好的,赞扬这个礼,儒家的着重点在这。但是,老子的着重点是站在校长的角度考虑,领导者,这班级为什么就一个同学站起来了?其他同学没站起来,为什么?难道是老师规定的不好吗?不对,有可能是这个老师他以身作则不够,但凡这班级出现这种情况,真正高明的人一定会想到是老师的问题,不是学生的问题,学生白纸一张,凭什么最后变成了老师进门说同学们好,结果就一个人站起来说老师好,剩下的人都翘着二郎腿在那打闹、玩笑,绝对跟这老师有关。所以我们经常看那新闻,说这孩子们不孝,把这老父亲给打出去哄出去了,您说这事跟什么有关?绝对跟这个父亲的教育有关,所以这是根源。我们尽管可怜他,但是我们要知道造成这件事的根源在他那。所以校长会考虑到,这班级一定有问题,老师没有以身作则好。

所以这是老子所考虑的角度,老子是站在领导者的角度去考虑,您说他讽刺这礼吗?他能说这孩子不好,鞠躬这孩子傻,我们要抨击他,这就是学者干的事。学者们会机械的分析这些问题,说这是道家在讽刺儒家,说这个礼没用,礼是有用的,老子讲为什么这个礼没起作用,老子讲的是根源的问题。

真的会如此吗?我给大家讲一个例子,有一天一个朋友跟我说,有一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校长很厉害,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这学校就专门治那种调皮捣蛋的学生,说附近多少里很远的地方各个学校搞不了的学生,没法处理的学生,闹得不得了,老师管不了的学生都送他那去,送到他那以后,结果校长很快把这个学生给变得彬彬有礼,彻底改变,这样的事儿简直匪夷所思。所以,很多学校甚至全国的学校都到他们那学习去,我就问这个朋友,跟我讲,因为他听过这个校长的报告,而且又比较熟悉,我就问这朋友,我说你问没问过这个校长,他的秘诀是什么,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真问过,校长说我以身作则,他说为人师表,不是你讲的,你强行规定学生怎么做的,而是我要以身作则。所以,这校长跟别的校长比,别的校长是威严,你必须怎么样,为什么淘气?罚站。

但是这位校长不是,这位校长看到学生很散漫的过来,抽着烟,这校长跟学生很和蔼的,给学生施礼,早晨好,您说这不反了吗?我是仁爱的,我要做出这样的榜样,所以这学生们都傻了,本来刁着烟的,赶快偷着扔了,赶快冲校长鞠躬,校长好,校长好。就这么一个动作就给你改变了,所以这校长每天自己清扫卫生,以身作则,向学生们彬彬有礼,整个学生见着他都不好意思再抽着烟、翘着二郎腿,全都跟着改变,所以这叫以心感心。所以,你把自己的心按照道的原则调整过来,为大家做事,然后施发出仁爱来,没有人感受不到的,哪个人天生是铁石心肠的?除非这个人精神有问题,被感化以后他就会慢慢去做。

您说这时候老师一进屋说,同学们好,同学们会不会起来都给你鞠躬,会的,这就是礼,礼真正是怎么产生的?是里边有了爱、有了尊重,这样礼才会随之而来的。所以老子强调礼不是你没做到道的原则,然后你强行让大家做,那么做就不好使的。这是老子这段话讲的核心,我讲到这其实这一章的思想基本就明了了。很多人在这犯错误,我跟大家坦诚的讲,像王弼、河上公,这讲的都不够清楚,以我的标准我认为都不够清楚,虽然人家对《道德经》有整体的把握,但是我认为古人在这误解老子了,大家变成了好像道家在攻击儒家,其实老子没有那个想法,老子是在全面的讲这个事情是怎么运转的,后世的人不懂,各执一词,各执一个角度,就认为他们攻击,没有攻击,老子讲的非常全面。

大家想一想世界上的事是不是这样,您甭多想,甭说学校的事儿,您就拿您家里的事来说,家长规定孩子必须要怎么样,给我鞠躬,您自己整天打麻将,自己对你父母都不鞠躬,您让孩子对您鞠躬,您孩子真的信吗?我告诉大家,你孩子鞠完躬回头就想,又在骗我。所以您发现这事根本就执行不了,这叫莫之应也。可是,您整天对您的父母鞠躬,早晨起来,妈妈好,爸爸好,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您看孩子给您鞠躬不,您看孩子客气不?这是感应关系。所以世界上道理就是这样的,这个道理如果我们了解了,生活中您会发现,所有的事您会看清楚了,哪些是结果,不可强求结果,真正应该在你的内心着力,你从心里发出善良与爱来了,你放心,那结果就会改变的,就这个道理。这个是老子给我们真正的人生的启发。

好的,朋友们,我们今天就聊到这,明天这个时间我们接着来聊老子《道德经》,看看老子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了。注:本文章来自“罗大伦频道”,感谢罗博士的细心讲解,这里分享的是文字版,语音版可以关注公众号收听:大伦书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大伦《道德经》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