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1张图片

  卡拉瓦乔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卡拉瓦乔的一生就像他的艺术,像是黑夜里一连串的极光闪电

安德鲁·格雷厄姆-迪克森 Andrew Graham-Dixon

文艺复兴末期,意大利,一位米兰出生的年轻画手仅用近38年的一瞬闪耀,便改变他之后的艺术史走向:他对立又和谐光与暗;他和农民画家老老勃鲁盖尔一样,将平民纳入艺术,却更为极端;他用画笔向观众开放一个又一个剧场,真切感受艺术的活力与激情。他便是巴洛克艺术的奠基人之一——卡拉瓦乔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2张图片

卡拉瓦乔的艺术生涯大致起源于他到达罗马的1592年。画家早期绘画风格受其成长地意大利米兰地区,北方伦巴第风格影响:以解剖细节的透视图画来塑造人物,人物写实性强烈。结合北方地区亲近自然的艺术偏好,画家以描绘鲜花水果等景物开始在罗马逐渐小有名气。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3张图片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4张图片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5张图片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6张图片

起初到达罗马的卡拉瓦乔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整天穿梭在罗马昏暗的小巷中,那里充满着贫穷、暴力、黑暗。画家目睹了一个充满着矛盾的“永恒之城”。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也直接在他的画作中体现出来:经典宗教主题的框架下,画家往往摄取一个最具有冲突性的瞬间来描绘——通常带有暴力又戏剧的元素。那些记忆中黑暗角落的争斗以另一种姿重现在画布上。

同时,通过继承并创新起源于文艺复兴的明暗对照法(Chiaroscuro),画家开创了暗绘主义(Tenebrism):画作中实体上的阴影部分向四周侵蚀,背景越发深暗,甚至全黑,而前景中的人物则用强烈的光束强调。光与暗的强烈对比进一步加强了场景的戏剧性。

明暗对照法即通过描绘同一物体的亮面与暗面,创造出立体的效果。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7张图片

《圣保罗皈依》

  1599-1600  

油彩、画布、273cm x 189cm

意大利罗马,巴尔比·奥德斯卡奇私人收藏

画面在第一眼看来呈现了一片嘈杂,实则画面中每个角色都表现出了夸张的姿态。在黑色的背景的对照下,跌坐在地上,被光照耀的圣保罗因其肤色格外引人注目,他正是这幅画的主角。保罗原本行进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准备去歼灭那里的基督教徒社群,突然一片耀眼的光芒刺向保罗的双眼,马匹因受到惊吓,口吐着白沫将保罗摔下。耶稣和天使从右上方的天空几乎以俯冲的姿态来到保罗身边,并询问道:“索尔(保罗的犹太名)你为什么要迫害我……”。最出色的演绎是画面左方的士兵,他几乎是反射性地用盾牌抵御着两位不速之客,包围着自己脚下失明的主人。在如此极具动感的场面中,卡拉瓦乔使用光线和阴影对画面构图进行戏剧性分割,形成各个分支结构并最终确定人物形象和位置。

这幅画原受枢机主教提贝里欧·切拉之托为西罗马人民圣母教堂中的家族礼拜堂而作,后因对人物的刻画太过夸张以及戏剧化而被拒收。由此卡拉瓦乔重新绘制了第二个版本的《圣保罗皈依》。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8张图片

《圣保罗皈依》

  1600-1601  

油彩、画布、240cm x 175cm

意大利罗马,人民圣母教堂

在这一版本中,人物缩减,不再有天使或耶稣的出现,大量戏剧化的动作也被除去。从天上降临的光芒照亮了保罗,后者的神圣体验显得更加温和与从容。然而画家用黑暗背景对照出人物主体的技法仍然加深了画作的逼真性。

对黑色的运用将贯穿画家中后期大部分画作。为此有学者猜测卡拉瓦乔的画室应该位于不见天日的地下室,或是其中的墙壁被涂成全黑。此时的卡拉瓦乔已被称作“罗马城杰出画家”。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9张图片

在罗马早年的贫困生活还给卡拉瓦乔的作品带来了另一个特点:画家选取平常百姓作为模特,有时甚至是妓女。从早期的酒馆主题,到后期的宗教题材,画家以毫不美化的方式,真实重现罗马平民的生活图景。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10张图片

《圣马太蒙召》

  1599-1600  

油彩、画布、322cm x 340cm

意大利罗马,圣王路易堂

在《圣马太蒙召》中,卡拉瓦乔表现了一个守卫室,却刻画得像一个罗马当时的小酒馆,突然右方的门被打开,一个人走了进来指着画面左边被守卫们包围的马太。如果不指明右方的人物就是耶稣,观众可能很难对得上号。与其说是耶稣蒙召了圣马太,不如说是这一道强烈的光代表了神之意,挑选了马太。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11张图片

《洛雷托圣母》

  1604-1606  

油彩、画布、260cm x 150cm

意大利罗马,圣奥古斯丁教堂

这幅《罗雷托的圣母》中,圣母玛丽亚被描绘成了一位质朴的罗马女人,不同于在宗教画惯例中被表现得纯洁与尊贵的模样,这里的圣母带有一种平易近人的亲切感,这个质朴的“罗马已婚妇女”怀抱着仍是婴孩的小耶稣站在自家门前,后者一脸疑惑又无辜地看向两位前来朝圣,跪拜在地老人。即使他们衣着阑珊,脚底仍沾满脏泥,却掩盖不住画面所呈现出来的虔诚。

卡拉瓦乔将平民的生活带入艺术的殿堂,并用聚焦的光确立了他们在画面中的主体地位,这一隐喻性地强调实质上是在赞美人类本身。画家用自己的方式对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延续与颠覆,对于理想中完美人类的赞美已经不再能够满足其画笔,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平民百姓的参与才能真正凸显人类这一群体的主体性。此后的欧洲艺术也将会有越来越多表现平民生活场景的作品出现,而这一股向俗世转移的人文精神浪潮也宣告着文艺复兴总结的开始。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12张图片

卡拉瓦乔画作中的光线,并不温和,通常有一个确定的光源,如同剧场的灯光效果一般。

同时还带有戏剧性的,是将不同人物的心理活动以夸张的身体姿态和表情具象化的处理,形成一种注重于“演绎”的艺术风格。在卡拉瓦乔的画作之前,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对事件的简单描述,而是发生的整个过程。

舞台上的追光从上方斜斜打下,黑暗的背景隐没了画面的空间深度,将作为观看者的我们拉近到事件发生的那一刻,我们走进画面和其他配角——他们也在充当着和我们一样的观者角色,共同目睹一场又一场戏剧高潮的爆发。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13张图片

《圣马太殉难》

  1599-1600  

油彩、画布、323cm x 343cm

意大利罗马,圣王路易堂

作品描绘的是《圣马太殉难》,画面中央半裸的男子是前来刺杀圣马太的凶手,被刺中的圣人瘫倒在地。四周民众的反应被生动地描绘,他们惊异地散开,右侧男孩的脸上充满了惊恐,他一边逃离,一边尖叫着!人群无一不以夸张的身体姿态呈现着。画面最前面部分被留出一个缺口,那里便是身为观看者的我们所处的位置,我们也成为了这场血淋淋凶杀的目击者。

然而卡拉瓦乔对于人物惊恐表情的刻画,总是在重复着一个模式——张大嘴无声尖叫。以至于艺术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对卡拉瓦乔的画作评论道:缺乏内心感受,着墨一瞬间而失去深刻。类似的表情我们仍可以在画家其它众多画作中看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卡拉瓦乔作品的现场感染力仍是极强的,这也契合了当时天主教艺术圈“反宗教改革”的需求:提倡提升画作的精神震撼力,更容易为大众所理解。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14张图片

卡拉瓦乔极具感染力的风格迅速在欧洲大陆掀起一阵“卡拉瓦乔主义“浪潮。随后直接塑造了鲁本斯、伦勃朗、维米尔等一众巴洛克主义画家的艺术风格。我们在18世纪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马拉之死》),以及18世纪浪漫派画家戈雅,19世纪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等大家中也可以观察到其艺术痕迹。

甚至在20世纪的电影领域,卡拉瓦乔的影响也间接体现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像中。

参考阅读:Mary Lenihan, « Caravaggio: A Pioneer of Modern Cinematography? »;Nick Pinkerton, « How Did Caravaggio Influence Movies? »

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_第1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艺术家 | Vol.7 卡拉瓦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