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感觉到幸福!

二十多年前我在西北的乡村中学教书,那时候,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也轻松。

学生学的轻松,是因为除了各科课本,学生基本没有课外辅导资料,就语文学习而言,学生只需读读课文,背一些必背的篇目,写写作文,必须完成的作业很少。一学期考试两次,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学生考试成绩不排名次,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升学压力。

作为语文老师,我也很轻松。晚上,学生回家了,寂静的校园,书是我最好的朋友。在昏黄的电灯下,学校简陋的图书室里的书,都被我借阅遍了。这样在课堂上,我感觉自己是游刃有余,课文中涉及到的相关文章和作者,我会给学生牵连出一大篇话题,比起课文,学生更感兴趣的是课本以外的内容。因为没有升学压力,我在课堂上教读诗歌,读课外书。大多数,课堂总是活跃的,有其乐融融的感觉。爱读书,有文学情结的同学还不少。那时候学校还开设写字课,用毛笔写大楷,很多男同学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比我强多了。

学生们的课外时间除了用来玩,还用来打扫卫生,乡下的学校虽然简陋但非常整洁。学校没有一个清洁工,各个班级划分了自己固定的卫生区域,每天下午都要有一部分学生去打扫室内室外卫生,每周六有全班同学参加的大扫除。

我觉得那时候,班主任的一大任务就是组织学生大扫除,学校领导也盯着哪个班的卫生打扫得是否彻底。每周一升国旗时,每个班要评流动红旗,各班的卫生、纪律、早操队形等等都纳入评比的对象。

每年元旦,学校都会举行迎新年晚会,同学们能做到人人参加,因为每班必然有个大合唱啊!冷冷的冬天学校洋溢着欢乐和热情,虽然天寒地冻,但丝毫不影响孩子们无穷的活力与热情。师生关系也不错,元旦,我收到孩子们送来的贺卡和日历,属于一张一角钱的那种,我感觉很幸福,孩子们也都很快乐!

后来我去了中原的城市中学,感受到了城市重点学校和乡村学校的不同:那就是老师和学生都特别忙。老师除了正常上课,改作业,还要监考。春天的时候有各种监考,高考监考、中考监考、成人考试监考、职业资格考试监考。还要忙着应付各种形式的检查,今天检查教案,明天检查听课笔记,后天检查作业批改情况,老师们还得为评职称忙论文,忙参赛;还有各种会,周周开例会,天天开小会:教研组会,年级组会,家长会,考试总结会,捐款动员会……最要命的是自己所带科目和班级的学生成绩、名次都在会上宣布,要是成绩不好,除了奖金泡汤,还有面子,还有领导和家长话里话外音。老师天天忙得身心疲惫,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书、去学习,我知道有太多的语文老师从不读书,就是照本宣科,就是领着学生做卷子,但是他们所带的学生就是成绩好,这就是应试教育的功劳。

比老师更忙的是学生,学生有七门课,每一门课有四五套课外辅导资料,每天的作业堆积如山,天天晚上写作业到半夜,还有每周测验、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每一次考试都会全年级排名次,名次退步了老师找谈话,还要请家长。(现在西安所谓重点学校的重点班,每次考试排名次,倒数几名学生会退到普通班。)好多学生初一的时候,热情开朗,到初二时就沉默寡言,到初三死气沉沉,承受不了压力的就压根不学了,坚持学习的学生早早的像个不堪重负的大人一样成熟,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能踏进重点高中的校门,但他们内心有多少真正的愉悦呢。小小年龄就会为了争分数争名次而勾心斗角,真正有孩提时代快乐的没有几个。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感觉到幸福!_第1张图片

城市学校根本没有乡村学校的那种整洁感:班级大,学生多,再加上一切向成绩看齐,向升学率看齐,学校虽说也让学生打扫卫生,但因为时间有限,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草草了事,拥挤的教学楼里总是感觉乱糟糟、急匆匆的。学生除了学习,除了关注自己的成绩,其他的都很漠然。

学校也很少举行那些文艺表演之类的大型活动,即使所谓的艺术节,那也是作秀,是给家长和上级领导看,参加的学生没有几个人是在学校组织的练习中学会表演,都是那些艺术特长生,他们早都上了各种特长辅导班,早都会吹拉弹唱演。每个班参加的学生都是寥寥无几,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机会参加的,久而久之,大家也就觉得与自己是无关的。不走艺术这条路的学生,家长和老师也是不允许他们参加的。所以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都得很淡漠。倒是有家长送礼请客,但他们带有明显的目的性,那饭吃的人不舒服,所以我并不乐意参加,能躲就躲。

我再也不敢在课堂上让学生写诗,也不敢牵扯太多的课外话题,我得赶紧完成教学任务,领着他们做试卷,讲答题技巧,否则考试成绩落后了,学生没好日子过,我的日子也不好过。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没有乡村学生那么亲昵,因为我和他们的家长一样,也只盯着他们的成绩,没有精力和时间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多年过去了,乡村学校的学生考上大学的不多,他们中的大多数过着最普通的生活,但是他们有两个孩子,日子虽然过得紧巴,但乐观知足,懂得感恩。

我的城市学校的学生基本都上了重点中学,大多数考上了大学,很多还是名牌大学,他们要么还漂流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过着看起来很富有的风光生活,大多数是单身,不知道他们的心灵是否安逸。

我个人觉得,如果从人生本身的意义来衡量,那些乡村学校毕业没有上大学的和城市名校毕业的开豪车住豪宅的,他们之间没有本质的区别,人生有得到就有失去,看似风格的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内心的安宁胜过风光的生活。

有人说过“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的教育没有唤醒多少独立的、会思考的灵魂。

教育的最终目的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青少年接受外来的东西。

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

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上学阶段就感受到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为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这个学习是广义上的,一门技能,一个爱好。不一定就是我们开设的那些课程。

“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感觉到幸福”才是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80年代的中国教育做到了这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都是顺其自然,没有唯分数论,拼命努力学习的是愿意学习的,没有人去强迫他们。学与不学的学生都是幸福的。

而现在的教育让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有搞不懂的作业需要家长帮忙才能完成,小学阶段就因为写不完作业而受罚,考试得不了双百就看老师和家长的脸色,升个所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就得穿梭于学校和各种补习班之间,孩子没有自己的任何自由时间可支配。

家长和孩子都是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跟着这个社会在跑,跟着舆论在跑。家长把升入重点学校作为自己的荣耀,孩子哪里来的幸福感。孩子物质很丰富,但大多数孩子的心灵是孤单的、是落寞的、不快乐的,家长的虚荣心和焦虑感让他们和孩子一起放弃了生活中的诸多幸福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感觉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