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因缘(外三下)

继续说这十二因缘,说一说从现在因到未来果的第二重因果。

8.爱:贪爱、染著的意思。指对于苦乐等感觉进一步产生爱憎等精神作用。《增支部》经典说:「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在佛法看来,爱与憎,有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的两面。

爱:十二因缘的核心概念,人生之苦乐的根源,人的一切心理活动的源动力。也是那个什么什么正反馈的祸首。

重复的快感,人类有重复的快感、重复的欲望。大脑泥泽中的记忆小坑,哭着喊着要再来一次,希望这坑能越冲越深。甜的香的温暖的我爱我喜欢的,再来一次、再来二次、不!是无数次。

那我弱弱地问一句:那些臭的痛的苦的寒冷的记忆怎么办?"爱与憎,有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的两面。"

一方面你可以这样理解:成功逃避外界这些负面感觉的刺激,其本身就是一个正面的好的有爱的记忆小水坑。

另一方面,这个人真的是很贱。当这负面的体验无法逃避,不得不多次感受时,嘿嘿,重复的快感来了,正反馈如期而至。于是就有喜欢吃土吃玻璃的,就有喜欢洗手洗到手痛的,于是有了虐人的虐待狂,还有奇葩的受虐狂。别不信,想想那该死的香菜,打死我也不信有人会从极端地厌恶转为极端地喜欢。"爱与憎,有如手心与手背,是一体的两面。"

9.取:执著的意思。先有爱欲,再增强为执著,然后三业繁兴,造成未来身心的种种烦恼痛苦。

爱缘取,理解了爱,这个取就好理解了。取就是去争取啊!桃子好甜,水份也多,好吃!好吃再吃啊!什么?吃完了?吃完了再去买呀。什么?没钱?没钱你倒是想法子去弄点来呀!去偷去抢去弄钱去!吃货对吃的执着是对这个"取"的最好的解释。

10.有:存在的意思,与「业」的意义相通。指由于爱著驰取,产生「纵我役物」的行为,而构成潜在的业力。这些业力所招感的苦乐果报,是相续而生,不会亡失的,所以称为「有」。

因取缘有,取是行为,有是结果。钱弄到了,桃子买来了,好吃、甜、水多。这就是结果,结果是有。如果是没有,那便是所求不得,而结果是有,有的结果是在大脑这个泥泽中原有的小水坑变得越大越深。

因爱缘取、取缘有。从大脑出发,再一次反回大脑,形成第二重的因果,也形成了正反馈的轮回。因为爱,所以去争取,因争取使得爱得以满足,而又使得爱更贪爱更执着爱更爱。然后这个更贪更执着更爱的爱又支使着自己不断地去争取,去得到更多的有,再去形成更深的爱。

11.生:指由过去所造作的业力而引生来世的果报。根据《俱舍论》卷九的说法,这是指在未来世托胎结生的一刹那。而唯识宗则从广义的解释,认为从「中有」至「本有」尚未衰老之间,都是属于「生」。

有缘生,正确地说应该是不断地爱取有的循环,然后才缘生。生就是生成。生成什么?生成执念,生成相,生成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心生所住,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心。一旦生成,心即被色声香味触法所累。

当然,这个生也不是十月产妇说生就生的。如果人之大脑仅是个爱取有的轮回,那我们的脑袋瓜子早变成一个个水洞洞了。心理学与记忆相对的一个概念叫遗忘。记忆的水坑的默认状态是随时不断地在慢慢变浅变小,只有在重复时才扩大加深,记忆的水坑在两者之间达到一个动态的平衡。

好在所取不常有。人因所"取"得"有"而生"生",也因所"取"无"有"而生烦恼。

从"无明"这个过去因,产生"行"然后是"识、名色••••••"直到"生",从行至生是现在果。从行至生的现在因,会造成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果?

12.老死:随著生命的逝去,生理机能逐渐衰退,便是「老」;最后呼吸停止,诸蕴离散,身坏命终,则是「死」。不过,老死并非有情的全部灭亡,老死的是色身,业识却与无明和行,重复另一期的生命流转。

老死:老去死了,老了死去。反正是玩完了,估计得与下辈子有关了。

老死: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老,什么东西做老了,有一点点回不了头,改不过来的意思;死更明显,咬死、定死、钉死,那是铁定改变不了了。

我们在现世"生"出的各种着相、各色执着,会通过遗传,通过社会文明传承,传给我们的下一代。成为下一代出生时的"无明",而"无明"缘生的"行"与社会文明传承下的人文自然环境交互作用,形成新一轮的十二因缘。

三世两重的十二因缘。

而说到十二因缘,绕不开的是业与两个概念。业是我们大脑泥泽中的小水坑,业重则水坑深,业轻水坑浅。而我们的小水坑有重复的欲望,渴望着不断的重复来加深自己。于是因业生力,因力深业。所谓业力,就是那个正反馈。

你可能感兴趣的:(十二因缘(外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