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利好财报之后,京东要在渴望与克制之间寻求平衡

5月8日下午,京东集团发布了2017财年第一季度财报,其中显示,本季京东净收入为762亿元,同比增长41.2%,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净利润达到3.557亿元人民币,和去年同期净亏损8.673亿元人民币相比,实现了大幅度的扭亏为盈。除此之外,本季度交易总额(GMV)达到18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2%,过去12个月里的现金流和活跃用户数据也表现优秀。

实现真正盈利,京东怎么做到的

众所周知,京东成立至今已经亏损了十几年,尽管在2016年Q4和2016年全年财报中,京东声称已经实现盈利,但那是在Non-GAAP条件下剔除了多项总计数十亿的成本后完成的扭亏为盈。相比之下本季度京东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无论GAAP还是Non-GAAP的单季盈利。而同比增长超40%的营收、现金流和活跃用户等财报数据也给人一种京东涨势喜人的感觉。

那么,在连续亏损了十几年之后,京东本季财报又为什么突然实现了逆袭?究其原因,莫过于以下几点:

1,海量第三方商家为盈利做贡献

近年来京东大张旗鼓的引入第三方商家,从2014年开始,京东旗下第三方业务的GMV增速就远超自营业务,刘强东甚至曾表示照此趋势发展下去,京东第三方业务占比将超过50%。而在2016年之前,第三方业务交易额还保持着100%以上的增幅,进入2016年以后有所下降,但依然远高于自营业务。

而相较自营业务赚取差价,还要负担高昂的物流仓储成本,导致较低的毛利率,需要向京东缴纳平台使用费、交易额扣点以及其他服务费用的第三方业务无疑成为了帮助京东实现营收和盈利的主力军。一个简单的例子是,京东本季财报声称目前平台上有12万签约商家,按照每年12000元的平台使用费,仅这一项京东就实现了盈利14.4亿。

2,供应链金融是个好生意

值得一提的是,京东日渐增长的应付账期和现金流,代表着京东正在越来越长期的持有供货商资金,而相比传统线下流通企业,京东又有金融类牌照,消费信贷,再通过供应链金融贷款给供货商,这个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金融生意也对京东的财报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3,促销活动相对较少

而在财报发布后的分析师电话会议上,京东首席财务官黄宣德在回答美林分析师对于第一季度盈利提升的因素有哪些这一问题时,表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第一季度京东的促销活动相对较少,这实质上意味着本季京东商品的售价提高了。

4,提高邮费标准转嫁成本

而除了开源,在节流方面京东也颇下了一番苦功夫,通过连续提高京东物流包邮和邮费的门槛,将物流成本转嫁给了消费者群体,降低了京东自身需要承担的成本,仅今年年初,京东就在三个月里连续三次提高了邮费标准。

报喜也要报忧,需要警醒之处还有很多

当然了,京东本季亮眼财报的背后也并不意味着前方道路已经一马平川了。仅就京东公开的财报数据来看,本季度京东营收同比增速正在放缓,2016年Q1京东营收同比增长47.3%,本季度营收同比增长则为41.2%,而京东2016年Q4营收达到了803亿元,环比增长速度为 32.3%,本季度则为762亿元,环比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

相较同比数据,环比增长速度可以更直观的表明阶段性的变化,通过环比分析可消除年报缺陷给投资者造成的误导。季度净收入的环比增长速度不稳定,意味着京东虽然已实现年度盈利,但公司的营收能力依然不稳定。而京东预计下一季度净收入将达到880亿人民币到905亿人民币,但受到环比表现影响,业界对京东营收的预期也将降低。

更重要的是,第三方业务固然对京东本季的营收增长和实现盈利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过去几年里第三方业务增长速度远高于自营业务,已经隐隐有了喧宾夺主的势头。要知道,京东发展第三方业务的本意其实是,一方面通过起家之本的自营业务,继续维持正品+自建物流的好口碑,另一方面将第三方业务的高利润作为补充,弥补自营业务的成本亏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但就目前而言,为了改善财报数据,渴望盈利的京东扶持的第三方业务的增速或许太快了,从上一季财报来看,第三方业务GMV占比已经超过了45%,要知道,消费者愿意在京东上以比行业平均更高一点的价格进行消费,正是冲着京东自营的正品口碑和京东物流的方便快捷去的,第三方商家的大量涌入,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消费者对京东正品信心的减退,京东作为国内自营电商领跑者的地位可能不保,相信这绝不是京东想要看到的。

因此,京东所面临的所以京东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问题是,想要提振营收增长维持盈利,就要大力支持第三方商家,想要保住自营商品+物流口碑的定位,那就要加大在自营业务方面的成本投入。而自营业务又因为高昂成本持续亏损,需要第三方业务进行盈利方面的弥补,所以京东如何才能平衡好两者的关系?

除此之外,在海量第三方商家涌入之后,对其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核也是京东需要注意的一点,在不久前,京东全球购就遭遇了假货问题的困扰,这直接导致了京东coach销量前十商家全部被查封,更严重伤害了京东辛辛苦苦建立起的正品品牌印象。因此,为了防止第三方商家发展速度超过京东管理能力时,进而侵蚀京东自营树立的口碑,提高第三方商家准入门槛,严格把关资质审核,已经成为了为追求盈利而在扶持第三方商家道路上狂奔的京东所必须警醒的一点。

一个总结,京东在渴望盈利和把控商家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关键

有趣的是,从京东本季财报中看,在最近一年里,第三方业务的GMV增速从63%下降到了43%,自营业务则从50%下降到了42%。京东第三方业务和自营业务GMV增速已经呈现出了几乎持平的状态,这意味着京东正在严格控制第三方业务增长,这或许就与上文提到的假货问题对京东造成的困扰有关。

发布利好财报之后,京东要在渴望与克制之间寻求平衡_第1张图片

除此之外,在京东去年发布Q1财报后,刘强东在出席分析师电话会议时曾回答中金分析师提出的“京东盈利是否会持续保持下去,是否会改善运营利润率”这一问题,他表示“在整个消费市场非常疲软的情况下,单纯维持像过去那样的增长速度的话,公司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这种做法与股东利益最大化也是不相符的。”这或许是京东第三方业务增速受到控制的另一个原因——通过减少促销活动,控制GMV增速,进而优化经营利润率。

总的来说,第三方业务的增速下降对于未来京东的盈利预期绝不是一个好消息,在多年亏损之中的京东渴望盈利是可以理解的,与此同时保持克制,避免为引入更多第三方商家而放宽资质审核也是同样重要的。那么如何在对实现盈利的渴望与把控第三方商家质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将是京东接下来工作的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发布利好财报之后,京东要在渴望与克制之间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