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

[续上]


有了如上这些阐述作为背景资料,我们可以开始探索一下在云云众多的中国人的思维方法里,我们认为最具代表性且一以贯之地流行至今的态势存在的中国特色思维。

当我们指称某种形式的思维为「中国特色思维」的时候,意味这种思维形式必须具有几种有代表性的、容易被事实证伪和证明的特性。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1张图片


在下图,我们以一条橙色线,从左下角往右上角划过去,代表中国特色思维发展的路径。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2张图片


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明确提出的一个跨文化研究概念--把元前 800 - 元前 200年这个时期称为「轴心期」(德語 achsenzeit)。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3张图片


我们从先民处于蒙昧草莽时代开始,探索他们是怎样逐步发展思考方法的?

《易传 · 系辞下》有两句话:「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很可以帮助我们去把握先祖们是怎样做的。

「近取诸身」,从自己的身体开始。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4张图片


「远取诸物」,从观察生活环境周围的事物 (弥纶天地之道) 出发。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5张图片


大自然简单的韵律-- 如日出日落,潮涨潮退,冬冷夏热,... 等等阴阳之道,以润物细无声的手法,影响着我们先祖们的身体与意识,当然也影响着作为他们后代的我们的身体与意识。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6张图片


「远取诸物」还可以从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7张图片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8张图片

这两个渠道,体验事物的二重性。

* *

期后,凭直觉的想象,跟模糊的感知和认识,对世间错综复杂而又费解的人事二重属性,透过神话传说及图象表达出来。


再者,我们从为数不少的出土的远古时代的两面神像中,挑选出其中四个(反、正两面),展示在这里。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9张图片


后来,《山海经》等文本,用文字记录了我们先祖对人兽 (读人性) 二重属性的感知。这种人性感知,千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从明清的怪异小说,到当下的网上游戏,都不乏这些影象。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10张图片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11张图片


其中最具启发意味的,当属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12张图片


随着人脑不断地被使用而有所发展,先民的思考方法增添了抽象的能力。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13张图片


现实生活里的人、事、物,存有大量近似的相反相成现象,经先民进一步抽象化和理论概括为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14张图片


我们稍为深入点探讨一下二重性(又可称为「辩证关系」、「双面概念」(double-aspect / dual-aspect concept )、「两端论」、「矛盾」、「对立统一」、「一体两面」、「对子」...等等。

这些概念虽各有其特殊的内涵,但共通重叠处亦多,限于篇幅,这里无法细分,我们在本土临床心理学丛书卷二《方法论》有较详细的讨论,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15张图片


打从轴心时期至宋代,其间先民思考较多的是「阴阳」这个现象及其内涵,其后不断膨胀与渗染,在中式思维发展的路径上,发挥广且深的穿透力。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16张图片


阴阳思维二重观的持续思考,在宋代达到高峰,这里只引思想家程颢的名言以盖其余。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17张图片


「无独必有对」的现象,并非是思想家脑子发热的思辨产物。我们在上已粗略地展示过,我们的先祖如何透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实证方法,经长期观察后归纳出来的心得。

当代的系统科学同样注重系统的二重性。中国科学院院士兼中国科学院国家数学与交叉科学中心主任郭雷,在阐述系统学是什么的时候,一口气列举了35对系统成对要素与性质 (对子):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18张图片


我们可从下图进一步领略二重性的精髓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19张图片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20张图片


「阴阳」这个我们先祖逐步发展成为认知世间人事物的基本属性的思维方法,从远古到先秦时期,原具普世的身份,为众所有,也是众多思想流派所共享,直到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阴阳」才一度归属为百家之一「阴阳家」的专项。稍后,汉朝的董仲舒把阴阳五行纳入儒家体系,透过独尊儒术,表面上把「阴阳」思维的二重观据为儒家所有。

实际上,道家思想亦不乏大量的二重观,部分可从下面五图引用老子/《道德经》的句子看出来。这些话语,都是读者耳熟能详,此处不赘述。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21张图片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22张图片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23张图片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24张图片


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_第25张图片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章 导论 / 1.5.2 中国特色思维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