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

从五月十一日至六月十九日,我总算是第一次逐字逐句读完了整部《三国演义》。

开篇引用明朝才子杨慎的一首词《临江仙》总领全书,可谓提纲挈领,恰到好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历史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千古大事,成则王侯,败则贼寇。东汉瓦解,宦官专政,黄巾起义,诸侯争霸。孙曹刘三国崛起,争夺势力范围。接着三国败落,蜀吴得力将相陨落,后主降曹。司马氏篡权,三国归晋。

看三国,一般人都喜欢看斗智斗勇,打打杀杀的故事,可是有多少人想过为什么会出现三国并立的局面?

究其缘由,乃桓灵二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十常侍朋比为奸,以致于朝政日非,爆发黄巾起义。于是朝廷派董卓带领正规部队前来镇压,到最后,董卓竟然擅持朝政,横行霸道。

于是,各路英雄纷纷举起义旗,跃跃欲试。

刘备,白手起家,自称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 风云际会,刘关张桃园结义,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于是,刘备的团队核心力量形成。借荆州,据益州,因此才有了称王的条件。

曹操多疑成性,精明老练,他称王的条件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吴国因缘际会,得传国玉玺,以长江为天险,占据江东。

可以说当时魏蜀吴,只有刘备条件最差。当魏吴已经崛起之时,刘备还没有驻扎根据地的老本营。这才有了关云长千里走单骑,刘玄德跃马过檀溪一幕。

魏与吴的战争焦点在于长江,故有赤壁之战。魏与蜀的战争焦点在祁山,故有诸葛亮六出祁山,兴师北伐。

魏与蜀、吴正面冲突之外,平定辽东,降服西凉,才得以稳定后方。而蜀国呢,除了与魏吴交锋之外,就是孟获了,因此才有了孔明七纵七擒,以德服人的历史画面。

《三国演义》并非真正的历史,只是罗贯中根据历史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演绎出来的故事。但依然难以掩盖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锋芒。

书中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故事描述跌宕起伏,战争场面宏大激烈,人物斗智斗勇不甘示弱。

书中有很多生僻字,也有很多特定的语境与历史典故,读起来也比较费力,需要不时查阅字词典。于是,边读边忘,读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这样有时前后对应的事件就不容易理解。人物太多,我便在笔记本上专门记录各色人等及人物关系。还有古今对应的地名,若搞不清,对理解三国的争霸也是比较吃力的。

对于名著,我打算只要有闲暇,就不断的翻阅,不断的思考,积淀,于己是大有裨益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四大名著之《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