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的思考

关于生命教育常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对生命的爱护与敬畏,对生命的理解与释义,都需要人用生命学习和践行。但在现实中,我们也会经常发现,成人们一般不太愿意在孩子面前提起“死亡”这个词汇,甚至一般会避开说这个字和词,害怕会引起孩子的心理恐慌。相反,自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生命教育”后,西方国家便开始日益重视生命教育,一些国外学者把对儿童死亡认知的研究看作是关注生命教育的一部分。他们鼓励幼儿接触生命、了解死亡,而不是对死亡一无所知。在我国,随着生命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也开始关注学前儿童的生命教育问题。他们呼吁人们鼓励儿童关注生命,关怀生命,对生命有朴素的认知。在幼儿园教育中,运用适当的方法实施生命教育,真正使生命教育成为对幼儿有益的教育。因此,教师的洞察力和敏锐性也要有所提高,及时捕捉生活中对幼儿有益的生命教育契机,展开贴近幼儿生活、更能让幼儿产生共鸣和体验的生命教育。在此,想要分享和学习一下班级里杨老师及时抓住契机与孩子一起开展生命教育的事例。

这周班里的孩子带来了很多小鱼,放在班里的养殖区养起来,孩子们也经常去照看它们。但周三早晨一来,就有孩子发现小鱼出事情了,一条小鱼肚子朝上漂了起来。“老师,有条小鱼死了!”有孩子把这个不好的消息迅速告诉了老师。更多的孩子闻讯而望,想要知道小鱼到底发生了什么。杨老师这时告诉我们,把死掉的小鱼先拿出来,不要扔掉,活动区的时候,让孩子们观察记录,讲评的时候正好和孩子们讨论养殖区的规则和注意事项。
于是活动区环节,养殖区的小朋友就讨论了小鱼的事情,小鱼为什么会死掉?我们怎么做才能不让小鱼死掉?孩子们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了下来。讲评时,杨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小鱼为什么会死掉?”于是得到孩子们的答案:
“小鱼可能没办法呼吸了!”
“小鱼可能吃太多东西了。”
“可能是吃的东西太脏了。”
“应该是水太脏了。”
“我猜它是缺氧了。”
针对孩子们给出的原因,又讨论了“怎么做才能不让小鱼死掉?”的话题。于是孩子们制定了自己的爱鱼公约和养鱼措施:
1.不用手碰小鱼;2.勤换水;3.不往水里扔东西;4.一天只喂一次食物;5.轻轻地照顾小鱼,端水缸;


“生命教育”的思考_第1张图片

在整个“小鱼事件”中,孩子是发现者、参与者,甚至是决策者,教师只是引导者。所以相比于教师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养鱼,给孩子制定现成的规则,孩子多了对小鱼生命的了解,直接接触了死亡,更多了一份责任,自己要把小鱼养好了。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关注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在无意间被唤起。可能生活中还会有类似的、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这也就需要教师们擦亮眼睛及时发现了。

学龄前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直接告诉他们抽象的“生命教育”概念,可能产生的效果不是那么明显,《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这也让我想到另外两种有效的方式——绘本、种植。绘本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其生动形象的特点符合幼儿具体形象的思方式及认知特点,从而帮助幼儿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爱生命,形成对生命的正确态度,提升生命价值。在种植活动中,通过给植物浇水、晒太阳等照顾植物的过程,幼儿通过体验、记录等实行感知植物的生命变化,初步了解生命的诞生、成长、衰老等自然现象。进而培养幼儿热爱生命、敬畏生命的品质和意识。


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