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踢”业人士真挨脚踢了怎么办

“挨踢”业人士真挨脚踢了怎么办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咣”一脚踢我腿上,然后默然转身欲走

我是个IT从业人士,俗称“挨踢”人士。

虽曰“挨踢”,但从业以来不曾挨过真踢,直到某一天。

那天下班回家,一进门,就见女儿面无表情凑了过来,“咣”一脚踢我腿上,然后默然转身欲走。

我一把拉住她,心想,平白无故挨了一脚,总该问问原因吧。

“问什么问!小孩怎能对大人动手,就一个字:揍回去!”脑袋里一个暴躁小人按捺不住,首先发言了。

“别着急,小孩子不懂事,要慢慢跟她讲道理。”另一个好为人师的小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直觉以及之前的经验都告诉我,这俩人都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那伙的,不可轻信。不是你孩子,揍起来你是不疼。讲大道理最烦人,反正也不是你烦。关键是,能起什么效果呢?

“对呀!”她眼睛亮了,也笑起来。我却不笑了,因为她边笑着边再次抬脚向我而来。

“你怎么看?”我问脑子里另外一个小人儿,这个小人常年躲在角落里,冷眼旁观,不爱说话。

“你觉得她为什么踢你?”

“不知道,可能就是打个招呼?跟我捏她小脸蛋是一个意思?”

“……”

那小人儿紧闭了嘴巴,不再说话。

电光火石之间,脑子里这几个小人儿都已表明了立场,或者假装表明了立场。

“你踢我这脚是对我特有的欢迎仪式吗?”我笑着问她。

“对呀!”她眼睛亮了,也笑起来。

我却不笑了,因为她边笑着边再次抬脚向我而来。

“疼、疼!你这欢迎仪式有点重。”我一边躲一边说。

“这回不会疼了。”

只见她的脚缓缓靠近我的腿,轻轻碰了下随即离开,俩人开心地大笑起来。

从此之后,这个动作就成为了我俩见面的标准仪式之一。

然而,之前的我并没这种耐心。

但女儿用三件事改变了我

1)

“养不教,父之过”。曾经一度把这句话放在心头,生怕女儿言行不乖,堕了老爸那点“微”名。

但女儿用三件事改变了我。

她两三岁时候,好像做错了什么,我准备“批评”她,假惺惺拿过绘本说,“来,咱俩再学习一遍《龟兔赛跑》这个故事。”

结果被她看穿了我的伎俩,当我俩翻看到最后那页道理总结的时候,她竟不再读下去,“啪”地合起绘本,眼不睁头不抬,“看完了”。

这是她让我知道的第一件事:我们懂的,她也懂

2)

三岁,爱人出差,家里只我一人陪她。

临睡前,她泪眼婆娑,哽咽道,“我想妈妈”。

那一刻让我心碎。

“爸爸陪不也很好吗?”

“爸爸恐怖。”

从来都对她和言悦色的我,居然是“恐怖”。每天常把她逗哭的那个妈妈反而是“想”。

“为什么?”我不平了。

“因为爸爸讲道理。”

我懵了,也醒了。

讲道理太简单,按道理去做却很难。

用最简单的方式要求别人去做很困难的事,本就讨厌。还反复讲,这就不是“教”了,是折磨。

这是第二件,让我明白:语言不当也是暴力

3)

四岁,女儿随老人回老家,离开了我们一段时间。等回来时,发现她已学会一项技能:说脏话。

那一刻我是崩溃的。

小男孩要讲那样的脏话,都忍不住想揍,何况一个小女孩?

“忍住!先别讲道理。”暗暗告诫自己。

刹那间,转念无数,已做好各种充分的思想准备。

“刚才你讲的是脏话,非常难听的脏话……”我的语调尽量平和,但又严肃。

“啊,是吗?那我不讲了。”

从此,再没听到她讲脏话。

“因为咱俩平时也不说脏话。”爱人后来分析说。

这是第三件,让我明白:我们能做到的,她也能

我只踢你一个

“你不会还踢别人吧?”

“这怎么可能,我只踢你一个。”

“只在家里踢,外面不踢吧?”

“对呀。”

“为什么呢?”

“别人不了解,会以为我对家长不敬。”

你可能感兴趣的:(“挨踢”业人士真挨脚踢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