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1

  《咏雪》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咏雪》,《咏雪》选自南朝宋刘义庆组织批文人编写《世说新语》。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课。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一、教材分析

《咏雪》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从内容主题来看,都在表现亲情,属于“亲情单元。”本课 讲的是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本文只有70多字,却鲜明地塑造了谢安、谢朗、谢道韫这三个人物形象,透露出了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破除学生的生疏感及畏难心理,本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结合课程标准、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和难点。

【课标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能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知道疏通文意的方法。

3.通过赏析关键词句,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差别。

          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有表现力的词语。

二、说教法

温儒敏总主编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届换届会议即2019年语文新时代学术研讨会》发表讲话,就语文教师如何用好统编教材给出了5点建议,建议老师要转变角色,由主要担负讲授,转为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即“活动”中学习;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古诗词教学中应当重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中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是

1

、朗读法:课前预习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注意字音、断句,强调“拟”“差”的读音。

2

、自己结合课下注释揣摩、同伴互助翻译课文,老师和其他同学订正。

3、利用师生对话,教师引导品味文中具有表现力的词,共同分析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去欣赏。

三、说学法

   利用学历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对话完成学习过程。

四、说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一、课前预习:阅读学历案中的“资源与建议”,了解作者及作品以及文言翻译方法

二、导入:学生都已预习,我用解释一下《世说新语》什么意思引起学生的兴趣。(意料之外,同时在解释书名时加深学生对本书的了解)

三、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一:熟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2.在10秒钟内读完课文

3.不看课本,用“/”给文章断句。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读出层次(2层怎么读,3层怎么读)

 

课堂活动二:读懂课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同桌合作疏通文意(要求必须一一对应写在书上,例谢太傅—0)

2.老师订正,其他同学注意核对自己的研究结果,进行改正。

课堂活动三:品味语言

下面几句话,说说你的理解,在书上做批注。

 “公大笑乐”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如:“俄而雪骤”在文中的作用渲染氛围,引发故事,因为雪骤引发吟诗。                                     

五、说作业

   完成学历案上的【检测与作业】

反思:亮点:课堂活动一读熟课文中,呈现一定的梯度: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读出层次。整个过程学生比较兴奋,既落实了朗读,又不仅是为了朗读而朗读。课堂活动二读懂课文,虽然气氛较为安静,但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在一个一个字的対译中,是费了一番揣摩的功夫的,能更好地养成翻译的习惯及感悟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表面沉默,但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

不足:课堂活动三品味语言   这一环节我是看了余映潮老师的课堂实录照搬来的,虽然我改了一下加了示例,但学生不得门道,感受不了提到词语的表现力,再三引导,学生依旧是猜谜状态,我们学生习惯猜答案,但不能静下心揣摩这些词丰富的内涵。尤其我问谢郎说出谢道韫的比喻,大家看如何?学生哈哈大笑,但不能体会到性格不同语言也是不一样的。最后在我连拖带拽中学生方能模糊感到通过词语的赏析,可以再现当时的情景、再现人物的情态。

改进措施:我喜欢看名师的实录,尤其喜欢模仿余映潮老师的课堂设计,有时基本是照搬。我的理念是,他们研究这么好,我能很好的贯彻执行就相当厉害了。但在执行中总是疙里疙瘩,不够顺畅。不是我对名师的设计不熟,也不是我对文本的把握粗浅,主要是学生的情况不同,当学生还处于识字阶段时,我却硬拉着他们欣赏,确实有些强人所难的。应该把别人做过的和现在别人做的好的,同时运用,我们才能快步赶上,就像补课是一样的,我们要把遗漏的补上,同时也要学习新的知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