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戚林八音》之韵入声字说起

在《戚林八音》中的之韵中,入声字是空的,是不收字的,可能是收字不全的缘故。不过近代传教士所创制的福州话罗马字及其留下的海量文献中,倒是有与“之韵”对应的入声字:

peiʔ7    潷(水从小孔中喷出)

piʔ8      潷 (水从小孔中喷出)

meiʔ7  □(浅饮)□(很浅的微笑)

miʔ8    汨(水淹)

tiʔ8      挃(要) □(说话结巴)

tseiʔ7  □(堵塞缝隙)

tsʰeiʔ7  㲺(水从小孔中喷出)

tsʰiʔ8    㲺 (水从小孔中喷出)

keiʔ7    棘(扎)

kiʔ8      棘 (扎)

(以上原文抄自陈泽平《19世纪以来的福州方言》一书,上述所有汉字都被原作者加注为“来源没有依据的字”)

思来想去在兴化话中与之对应的刚好又三个,挃(ti2,江口ti3)、说话结巴的ti2(江口ti3),以及棘(ki2,江口ki3)。兴化话部分阳入字的白读入声尾消失以后,多数地区读如阳平,江口读上声,从声调上来看没什么毛病。

可是问题来了——在兴化话中白读音脱落入声尾的、并且韵母为i的入声字中,主要有以下来源:

①古代t尾字:篾铁蠞折舌缺

②古代p尾字:接

似乎和古代k尾字并无太大关系。古代k尾的字也有白读掉入声尾的,比如学(o2)、药(ieu2)、白(pa2)、赤(tsʰia6)、石(ɬieu2)等等,韵母也不读i。

然而放眼闽东各地,早期白读音入声尾弱化为ʔ的、目前确定本字的字当中全然来自古代k尾字。

之前一直以为表示要的“挃”是本字,结果一向out并且看书不细心的我前几日再跟好友谈论此事的时候,才猛然发现其中另有隐情——闽东喉塞尾只能是古k尾字,兴化话当中ptk都行、但是韵母今读i的里头有找不到k尾字。所以“棘”也好,“挃”也好,它们到底在哪?

昨日跨年夜没人鸟,于是自己又开始瞎翻书,发现古田“棘”和“挃”又是保留k尾的[kik8]和[tik8],宁德城区的“棘”直接连调都变成阴入的[tiʔ7]。至此,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很深的坑,而且我暂时不适合往下跳。算了算了,就这样吧,每次瞎翻书找某个特定的字的时候,想找的都找不到,找到的都是之前没想到的。

(2018.1.1)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戚林八音》之韵入声字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