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终有一死,那么人生有何意义?

“据说许多哲学家因为对人生思考太过深邃,忽视了去用心感受身边生活的美好,因而都活得很悲观。诚希望你能积极一点,多感受身边的美好,感受这个世界的精致,找寻到人生在世的快乐。”

      刚刚看知乎的回答“人终有一死,那么人生有何意义,为什么要继续活着?”很多高赞回答说因为要看更大的世界,尝试各种美食等等,感觉这样的回答有点隔靴搔痒。

      纵向来看,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只是漫长数轴上的一段区间,横向看,地球上有六十亿人,每天都有悲欢离合,生离死别在上演。问出这种问题的人,我更倾向于其是在物质世界里丧失了秩序感和方向感,一如我,周围的人看上去都那么目标明确,轻松自在,让我感觉自己被这个世界所抛弃。

      如果你告诉他,你需要赚更多的钱,去更多的地方,品尝更多的美食,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在我看来,就是让其耽于这些外在的目标,放弃对人生意义的思索,将空虚和无意义感延迟一些罢了。

      一种思路是:一个层面的问题,往往要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去解决。那么比人生意义更高的一个层面又是什么呢?拆解一下,人生的意义里,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各占比多少?我觉得这完全因人而异,而且两者相互影响,很难分开。或者说人生意义里,包含了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人需要被鼓舞,需要被一种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梦想所支撑,如同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说出来太简单,难得的是通过艰难的实践,身体力行,为其注解。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难以避免的要把许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养家糊口上,能照顾好家人,无愧于朋友就已经很厉害了,人生的意义又何以体现呢?

        我没有谈过一场恋爱,至今未真正尽到照顾父母的责任,也没有帮身边的朋友解决过什么正经问题,其意义何在我也不明了。只是,在小说中看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一种形容是把日子过红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看着江流奔腾而去,自己却置身事外,难免有孤寂感。幸福感的产生,需要你有参与感,身边的父母,朋友,恋人,就给你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和实践的契机,渡人即是渡己,渡己即是渡人。只是,这么些年,我感觉自己一直是在远离身边的父母,朋友,独自一人上路,心中也就难免会有被遗弃的感觉了。我从来都不懂得主动,真希望自己以后能多给朋友,爸妈去几个电话。

        “生命本身的痛楚,那么强烈,一个人呆着的时候,这种痛楚就会爆发。我们需要酒精、需要电影、需要书籍,让自己沉迷,可以不去面对这样的痛楚。在我知道的所有麻醉药里,世俗成就和工作,有最好的疗效,它们能侵占一个人全部的生活和注意力,也能提供足够好的外部回报,让人可以在很长时间内完全不必面对生命本身的痛楚。”

        “但那份痛楚,却始终都在。”——by学霸猫

        在理清了世俗里的种种关系后,内心或者说难得的几个闲暇的夜晚该如何安放?是怀着成为social elite(社会中坚)的满足感小酌一杯,或投身公益,或陶醉于自己的个人爱好之中?(例如,人类历史长河中,群星闪耀,能够欣赏拜读他们的作品,隔着几百上千年与他们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交流就很享受了)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想,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大概就是一个臣服的过程吧,不再给自己树立过高的目标,不去追求人力达不到的东西,对自己提出太过严苛的要求,往往是我们痛苦的一大来源。七十而从心所欲,生命的意义这时候已经不足以成为一个问题了,雁过无痕,江波浩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一切早已消解在心间。

      最近在刷朋友圈的时候,就在想,有些人很喜欢发朋友圈,有些人很少发,内容类型也不尽相同,其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们之中的大多数,内心都需要被满足,被填满,每一条发出的朋友圈,都能折射出内心想法,虽然有些经过了修饰。我试图通过朋友圈去逆向还原一些人内心最本真的想法和需求,可能是阅历有限,很难做到。可我始终相信,沿着这些,是能够发现一个又一个鲜活、蓬勃的生命的,虽然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些:人每天忙于眼前的事情,是非常不善于理解和感受自己的深层意识的。所以当碰到深层意识和表层意识的矛盾时,往往只能焦虑。

      “在科学过程中犯错是正常的,对于科学进步来说,最大的危险在于我们人类避免将自己的固有信念暴露在可能被证明是错误的环境中的趋向。”我想,自我认知亦是如此。

        总有那么一天,我可以重新认识每一个鲜活和充满魅力的你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终有一死,那么人生有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