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沉默的羔羊还是羔羊的沉默?--浅谈英译中的修饰关系的转换

1991年美国一部著名惊悚片《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红极一时。中文片名翻译成《沉默的羔羊》。

究竟是沉默的羔羊,还是羔羊的沉默?

我问沉默的羔羊,得到的只是羔羊的沉默。

英语原片名中,沉默是主语,羔羊是修饰主语的定义。中文译名中,羔羊成了主语,沉默则成了修饰羔羊的定语。

这种修饰关系的转换,是出于中文表达的习惯。汉语中的“沉默”,虽然既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形容词,但被视为形容词的时候多些。而汉语的习惯是形容词总是被置于它修饰的名词之前。

不过细究起来,“沉默的羔羊”与“羔羊的沉默”,在其表达的内涵与重心还是有微妙的差异的。

“沉默的羔羊”,语言的重心在“羔羊”身上,“沉默”只表述主语的属性。

“羔羊的沉默”,语言的重心在“沉默”这种属性上,“羔羊”成了这种属性的一种载体。

在语义限定上,两者更有本质上的区别:

“沉默的羔羊”,限定的只是特指的“那一只羔羊”,不涉及其它“羔羊”;“羔羊的沉默”,则可以涵盖整个“羔羊”类别,“沉默”只是该类别众多属性中的一种。

电影之所以用“羔羊的沉默”, 因其主题要突出强调的是羔羊的“沉默”属性,而非这头“沉默”的羔羊肉身。中文惯于将有生命的事物作为表述的主体,将事物的属性作为修饰主体的限定语,遂有“沉默的羔羊”的译名。虽然不是严谨的翻译,读起来毕竟顺口,听起来也顺耳很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沉默的羔羊还是羔羊的沉默?--浅谈英译中的修饰关系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