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为灵魂找到了归宿。——观《冈仁波齐》

信仰,为灵魂找到了归宿。——观《冈仁波齐》_第1张图片
电影冈仁波齐海报

《冈仁波齐》,117分钟的电影,我看着巨屏上出现的一个个虔诚而善良的藏民,平静的内心时泛涟漪。这不是一种轻松的生活,却是我向往的精神境界,那些灵魂纯净得令人唏嘘。

Paths of the Soul

1.宽容与体谅

全片始终在一种缓和安宁的基调之中进行,唯一让人紧张的片段是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藏民们用来运输行装的拖拉机被撞翻在土沟里。肇事司机慌忙道歉,询问完尼玛扎堆与小baby的伤势之后,表示是为了避开相向而行的大车才撞上的他们,而此刻车内重伤的乘客必须马上送医,言下之意是要先行离开。没有留下联系方式,没有赔偿,也没有任何想要负责的意思。这群藏民接受了他要离开的理由,他们商量着卸下了拖拉机车头,剩下的100多公里朝圣之路因此要辛苦一倍,男人们推拉着行李前进,女人们在后方继续叩拜,每走过一段路之后,男人们再退回起点重新叩拜走一回。我惊讶的是,这整个过程中,没有人发怒,没有人着急,没有人因此埋怨过一句,也许他们习惯了淡然接受生活中不期而至的苦难,也许他们相信神会默默庇佑。

这种宽容是云淡风轻的体谅了对方的难处,没有任何肢体与言语上的表演,就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2.友爱与尊敬

尼玛扎堆计划带叔叔杨培走出大山去拉萨,完成他一辈子的心愿,作为他们兄弟三人的报答。村子里不论是孕妇还是小孩,想要一同前往的,他都表示愿意带上同行。

这是一支团结友爱的11人小队,从来没有争执与计较,也不会因为什么原因而放弃队伍中的任何人,孕妇要生产了就等一等,小孩哭了要妈妈喂奶就等一等,有人腿被落石砸伤需要休养就等一等……心有信仰教会我们宽以待人,团结互助,而不急于奔赴内心的远方。

与我们这代小孩子不一样的地方,是他们对长辈言语的顺从。每晚围坐在帐篷里听尼玛扎堆的那一声“我们开始念经吧”;生性调皮的小姑娘出人意料的没有拖后腿,哪怕是头疼也坚强懂事的听妈妈的话继续磕头;途中老人对叩拜姿势的细致指点,他们也一一听从。这种顺从大抵是源自从小耳濡目染对长辈的尊敬。

3.自省与自律

我最感慨的,是一年的时光里,藏民们每一天都在虔心专注着做一件事情,默诵经文或心愿,然后叩拜。这是身体与心灵长期的步调一致,没有人在意你两千公里下来究竟有没有偷懒或者是否把叩拜动作做到位了,靠的是信仰之下的自我约束。

与自律一样可贵的,是自省。

藏族不杀生,但家境贫寒的江措旺堆只能偶尔帮人杀牛换点酒买醉。他的内心饱受这种罪孽的折磨,当他借着酒劲将这些倾诉出来的时候,捧出的是一颗自卑却真诚祈求救赎之心。我们也无法责难一个已在反省中认清了自己的人。

4.坦荡与热情

前行中的朝圣队伍遇到了正在建新房的村民,他们热情的邀请吃茶让我心中暖意顿起。而这样的温暖在剧情发展中又一直延续了下去,陌生的把毛驴当家人的雅安夫妇,陌生的熟悉习俗的老爷爷,陌生的二话没说给柴火的大姐……

我们总爱以己之心去揣度他人,而我在这群人的眼里看不到防备与猜忌,大概正是因为内心单纯而坦荡吧。当然,对热情的回应也是不可少的,这群受了恩惠的藏民在帮忙老爷爷做完农活之后,才告辞离开。


每个人的心里都装着或大或小的包袱。而有了信仰傍身,成为灵魂的一部分,仿佛生命也变得厚重。所以,信仰是他们内心的安定剂,是对来世的寄托,是相信虔诚即可平安,是善念永存心间的司南。

信仰教会宽容与体谅、友爱与尊敬、自律与自信、坦荡与热情,为灵魂找到了归宿。

这是一部让人内心安宁的电影。

想起两年前在云南过年,正巧遇上梅里雪山的生日,徒步进出雨崩的路上也瞧见不少千里迢迢赶来朝拜的藏民,不论老少。但除了日照金山的壮美,我也只对路途中的小石碓和彩旗印象深刻,并未对这些虔诚的眼神有多少接触与体会。

幸而看完这部片子,仿佛为那段旅程补上了一曲可以称之为“情怀”的BGM。

我羡慕有信仰的人生,羡慕那些,得以安放的灵魂。

你可能感兴趣的:(信仰,为灵魂找到了归宿。——观《冈仁波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