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空读经典,我把笔记借你抄

昨儿朋友给我看了某个三百万粉丝的大公众号被封号的新闻,那篇“豹纹”确实不堪入目,最不能忍受的是面对遭遇如此不幸的女性受害者,此文作者的态度竟然能如此之轻侮与恶俗,这已经不是“过度渲染”,不是“消费死者”了,而是在“奸尸”。

另外此号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粉丝呢,因为他们打的是“温暖”,“励志”,“接地气”,“替你出气”,“替你撸管”,“天天给你一碗黄浦江里的鸡汤”……之类,吸引那些根本分不清文字好坏,对这个世界也没有正确认知,只喜欢一些虚伪的,伪善的,伪“地气”的东西的受众——不过你别说,这样的受众还真的不少。


如果你没空读经典,我把笔记借你抄_第1张图片
这类文章真是不堪入目,于人于己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


如果你没空读经典,我把笔记借你抄_第2张图片
被封的"大号“”

蔡炎培先生曾经在一百年前就说过,说中国人没有文化,也没有宗教,该怎么办呢,应该“美育代宗教”,也就是说,要提高大家的审美,提高大家的文化水平。

对于文字,文学作品该如何提高审美呢,我想多看书是没错的。但我说的书,不是店里卖的畅销书,不是网上大V们要你付费参与的课程,而是真正的经典典籍。

常常有朋友和我一起谈论读书的问题,我说我和大家一样,从小上的是一样的学校,用的是同一种课本,我在学校里几乎没有读过什么好书,还是出了学校,自己自学,自修了一些。

但也有朋友说自己竟没有时读,那我就把自己的读书笔记分享给Ta们看,自己也算是抓取了大师们的一点点精华,总比看公号文略微强些吧——胡适是怎么说的,“我是一颗种子”,大师们播下的种子,也应该发点绿芽。


如果你没空读经典,我把笔记借你抄_第3张图片

以下是我第一部笔记:

关于如何读文言文

曾经有人对我说过,说全世界最难学的语言排名,中文排在第三名,我当时很不服气,问,你指的“中文”是现代汉语吧,我相信把我们的文言文拿出来,那肯定是世界第一难的。

难到什么程度,中国的大知识分子们(特指49,或者80年代之前的),都未必敢说自己精通于此。更别说我们这些从小压根儿——确切地说已经几辈子没有接触过文言文,全是从小学白话文长大的孩子了。


我现在分享一下我的读书笔记,作者张中行,对,就是那个杨沫在《青春之歌》里将他丑化的挺不堪的丈夫,抛开他们俩的情感恩怨,政治取向不谈,张中行的学问,却实在比杨沫之流好上(此处省略许多形容词……)。

张老先生的讲义:

一:学文言文干什么?

(我:钱穆说过,我们读诗干什么,为了成为诗人吗,是为了写诗出诗集名扬天下吗?不是,我们是通过读诗,“学会欣赏,通过欣赏接触到更高级的人生,获得一生中无穷的安慰”)。

张先生的讲的目的则更简单:

目的只有一个,学会,或者说是拿起不过于古奥的文言读物,凭借注解或不凭借注解,能够理解其意义。

(我:朋友中有一位是我们公认的经学大师,某次和他聊天,我说不管怎么样,我得翻《十三经注疏》,他答曰:我也要翻十三经注疏。在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我和他距离拉近了,原来看注解不丢人,大师们也看注解。

所以,我们好好学习,凭注解看文章怎么了?不丢人,很正常)。

二:什么是文言?

文言要从古汉语说起。这里有两个问题,一:“古”,古到什么时候?二:“语”是指哪一种话?

释疑:古:从有文献可考算起。即使截止到隋唐,也超过了两千年。

年代太久,一切都在变化,孔子说的话假如如实传下来,恐怕以继承道统自居的韩愈(当然,我们也让他“居”)都未必能懂。

那么,究竟是以孔子之言为准呢,还是以韩愈之言为准呢。

古,摸不清,语,也摸不清。

(我:我的故乡是杭州。常常听某些打了鸡血一样的人在那里叫嚷,说要保护杭州话,这是非物质遗产,是从南宋留传下来的,我常常想他们的脑子肯定有点特殊性,要知道从南宋到如今,几百年都过去了,南宋时说的杭州话,和现在的杭州话能一样?)

可行之法是“求大同而存小异”,古汉语确实有“大同”,就是“文言”。

(民国和建国初,都有人提出,要废除汉字,用拼音,这真的是一种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都抛弃的愚蠢的行为,假如我们和别的用拼音文字的国家一样,我们到现在根本不可能知道古人是怎么说话,怎么书写,以及怎么思想的)。

古代大致以秦汉为准,有个相当明朗的规格,后代,不管是强调仿古的唐宋八大家,明前后七子,还是强调创新的明朝公安派,都亦步亦趋的照着规格作。

(我:非常感谢古人有一个“规格”,这里的规格是规范,标准的意思,假如没有这个规格,和现在的自媒体一样,全以烂俗,恶俗,换个词叫“温暖”,“励志”什么的瞎搞,我们现在什么好东西都看不到了)。

三:常见的文言文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汇编

1:古今异形

例: 宴尔新昏,如兄如弟。(出自诗经)

昏,现在写作“婚”。

(我:其实婚姻就是发昏,我想古人在用字时也没有错。一笑

另:据说当年结婚行大礼时是黄昏。所以,曾经用过“昏姻”。

另外张先生可能不知道现在很多人还喜欢作“燕尔新婚”的)。

2:古字通假

张良出,要项伯(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

“要”通假“邀”。

(待续)


如果你没空读经典,我把笔记借你抄_第4张图片

如果喜欢这种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告诉我.

下一讲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你没空读经典,我把笔记借你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