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圆

       周末得空,终于去看了热议中的《我不是潘金莲》(下简称《我》)。

       对于一贯以台词幽默见长的冯导来说,难得一见地在该片中对形式美学进行了一次实验性的探索,运用方形和圆形两种不同的画幅来分别代表官方与民间,从观者的实际感受来看,方圆转换的构图方式确实很好地呈现了导演想要的隐喻效果,但这样的影像实验也确实给观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        但无论如何,作为电影导演,突破常规进行大胆的美学实验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我还是愿意为冯导的自我挑战和美学创新点个赞。

       不过,MY POINT不在这里。

       我的重点是,虽然整部电影不停地在方圆之间进行切换,但由于各种错位,处处抵牾,不仅没有让人产生中国方圆文化那种方圆相济的流畅感受,反而在接连不断的方枘圆凿的生硬中完成了整个观影过程。

       所谓方枘圆凿,用木工的话说,就是方形的榫头、圆形的榫眼儿,方枘装不进圆凿,比喻不能相容,格格不入,战国时期楚国的宋玉曾在《九辩》中用“圆凿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难入”,来形容屈原远大的政治见解同谗佞小人的鼠目寸光必然无法投合。

       对《我》片而言,这样的方枘圆凿俯拾即是,最典型的有以下两例。

       一是道德与法治之间的方枘圆凿。        早在1947年,费孝通先生就在他的代表作《乡土中国》中写到:“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间发生了很特殊的副作用,它破坏了原有的礼治秩序,但并不能有效地建立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乡,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已先发生了。”

       几十年后,这段话恰如其分地点到了《我》这部电影的死穴,假离婚也好,生二胎也好,由此导致的李雪莲被前夫抛弃,无疑是属于道德层面,也就是费老所说的“礼治”范围内的问题,但是,当李雪莲硬生生非要去在法庭上寻求解决方案时,结果只能是制造出一个又一个黑色幽默的荒诞副作用。

       二是导演与作品之间的方枘圆凿。        《我》片上映之际,又传出了冯导“炮轰**”的消息,与此同时,微信圈里又开始流传“冯裤子”的历史轶事,试图举起“人品”大旗,即使不能一棍子打死,也至少让冯导恶心一阵子。

       虽然从原罪的视角检验人性确实能够满足很多人的小人之心,并能够因此获得很大程度的心理平衡,但我依然对这样的检验方式保持足够的警醒,如果其中再加上恶意的成分,就更加令人深恶痛绝了。        但是,对冯导来说,既然在《我》片中力排众议运用了方圆技法,可以推断其对于当方则方,该圆就圆的中国方圆文化是了解并推崇的,但是,在已接近耳顺之年,却时不时出来“手撕**”、“炮轰**”,多少让人有些不理解。

       虽然作品归作品,人品归人品,但果真想以大师之名留青史,估计还是要在形式之外,再仔细斟酌一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方圆深意才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