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清明记事(二)

图片发自App

文/儒然

O2

今天是3月30日,竹山深河正兴公后裔一行七人,不畏路途遥远,驱车千里回来认祖归宗。

去年十月,我曾到竹山与他们见面,由于没有家谱,始迁祖名字也不清楚,他们从哪个庄门迁出的毫无所知。从竹山回来后,我虽多方查找,却始终未能解决此问题。所以这件事像石头一样压在我的心底,时常想起,挥之不去。

两个月前,事情出现了转机,我翻阅嘴头庄家谱时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世槐,文吉公长子,迁竹山县,殁葬马家地方"。我连忙用手机拍下来发给翔叔,问他是否知道这个地名。很快,他回复其老辈人曾经在麻家渡居住,这个马家地方,很可能就是麻家渡,古今地名不同也许是方言之误。由此,确认他们是从一都嘴头庄迁出。

月初,我告知他们清明祭祖事宜,他们说一定回来参加,并约定届时到咸宁与我碰面,再由我带他们去嘴头庄。我又将这个消息告诉儒林哥,他很高兴,但人在广东不能回来,由其弟汉桥哥负责接待工作。

3月30日下午6点,经过7小时舟车劳累,竹山宗亲终于到达咸宁。大家相见甚欢,互致问候,然后车子一路疾驰向通山进发。

路上儒林哥、茂明爹先后打来电话询问行程,并说一切准备就绪,欢迎大家到来。坐在车里,曾任乡镇党委副书记、现年70岁的定峰爷爷感叹道:从竹山一路东行,沿途都是平原地带,鱼米之乡,他想不明白,祖先当年为什么要迁到竹山那大山里去,将后代往穷山沟里带呢?

我笑着说:通山有句古话,通山人过不了界水岭,过了界水岭的都是好汉,你们的祖先都是英雄好汉呢。此言一出,大家哄堂大笑。

其实,祖先背井离乡,当然是为了给子孙闯出一条幸福路。怎奈世事无常,身如浮萍,命运的安排让他们去了山大沟深的竹山县,这也是无奈的事情。

一路说笑,走马桥、过桂花、上界水岭,日暮时分,终于平安到达嘴头庄。车子刚进村口,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屋场站满了前来迎接的族人。下得车来,族中长者定邦、茂明、定河、三六、汉桥等上前握手问好,大家簇拥着竹山宗亲,在锣鼓声中缓缓向万静公祠堂走去,场面十分感人。

大家来到祖宗堂前,谨遵古礼,下跪、叩拜、上香,三六爹宣读祭文,上告祖宗离乡二百多年的大坎公子孙今日回乡认祖归宗。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为了让竹山宗亲听得懂,念祭文时三六爹特意讲的通山普通话,方言土话夹杂其中,一字一句念得很吃力,也是蛮拼的。

祠堂里摆了五桌酒席,大家都来陪竹山亲人。宾主尽欢,凡敬酒者先自报字辈,或称叔伯,或称兄弟,亲情满溢,其乐融融。晚餐后,依依不舍道别,约定明早一起参加祭祖。

当晚,下榻景元酒店。进得房间,翔叔说在嘴头庄一下车,他忍不住泪流满面。定峰爷爷则辗转反侧,一夜未眠。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是激动的泪,高兴的泪,更是幸福的泪。

在外漂泊二百多年,他们不知老家在何方,不知家族的根在哪里?今天终于找到了老家,了却了几代人的夙愿,也找回了家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个桃红柳绿、充满诗情画意的春天,因有了这些饱含泪水的故事,而变得更加有意义和难以忘怀。

(未完待续)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戊戌清明记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