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

今天,像其他的日子一样,我们在空虚中醒来,兀自惊惶。 

——鲁米

'宅'是东方社会的一种深刻现象。东方社会,特别是日本,‘宅‘非常普遍。宅’的多是男性,女性也有,但是“宅男”的数量,远远大于“宅女”。不过,女性一旦深“宅”起来,比男性更难走出来。

`宅`的关键是封闭,把自己封闭起来。大多数社会现象都是一种存在,都是人性的一种表达方式。“宅”,也一样。

当一个人过度追求自我掌控时,容易陷入到封闭状态。因为,他会发现其他人并不愿意按照自己头脑规划的程序来生活。那么他就容易封闭自己。

当然,一个人如果既有强烈的掌控欲,又能锲而不舍且非常有手腕地控制逼迫周围人,成功地将他们纳入到自己的意志中,那么他就不必封闭自己了。

我认为,人一旦去封闭自己,“宅”就由此形成。

宅,可以理解为轻量级的自闭。喜欢宅着的人,是把自己封闭在家里,因为家里的一切都是自己熟悉的。熟悉,本质上是一种掌控。出门的时候,就意味着脱离了自己控制的世界,这个时候,喜欢宅的人会为自己寻求可以控制的事物。

程序是一个容易控制的事物,所以你会看到,喜欢宅的人容易去同一家餐馆吃同样的食物。最严重的,会彻底严格地按照时间表来规划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生活得就像是一个精密仪器。最不容易控制的就是人,所以会避开人际交往。

电子产品也是非常好的控制物。电子产品的程序有逻辑可循,并且还有相当的复杂性,可以同时满足一个人的控制感、探索感与刺激感。

例如,一位年轻的男子,他一旦出差,必然会随身带着一部iPhone、一部iPad和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并且,这三个设备上都装着同样一个游戏,还有一部经典的影片。这个游戏,他玩了无数遍了,而这部影片,他也看了几百遍了。

他经常去世界各地的大城市出差,每到这样的地方,他的同事们一旦闲下来后,很快会招呼彼此,去这些城市的景点游玩。而他会经常拒绝同事们的邀约,在宾馆里玩这个他已经烂熟于心的游戏,或者看这部已经看了几百遍的电影。

这个时候,他心中的焦虑,会逐渐地平息下来。到了这种时候,他才可能跟同事们出去逛。

宅男的这种特性,既可以视为一个缺点,但也是一个难得的优点,因为他们不厌其烦地和一个程序打交道,最终会形成对这个程序的极度熟悉,所以我觉得他们会适合去写程序或控制程序,能够驾驭非常复杂的电子仪器。

宅着的空间,以及可以控制的事物,这构成了控制感的基础。一个人所控制的世界,可以视为内部空间,相对应的是外部空间,而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之间,有一个过渡空间。当我们从内部空间走向外部空间时,总有一个过渡阶段。当然,越宅的人,这个过渡阶段就越重要。

例如,很多人早上醒来时,不急着起来,而是先玩一会儿手机,我觉得这个赖床就是为了在可控空间多待会儿,而玩手机,也是在玩可控之物。

出门的时候,喜欢宅的人会磨蹭。磨蹭是一个仪式,是一个进入到不能掌控的外部空间前的仪式,是为了更多地待在自己的可控空间里。磨蹭的时候,在熟悉的家里做做这个,做做那个,碰碰这个,碰碰那个,这一切都是自己所熟悉的,碰触它们,就有了掌控感,也就是安全感,然后就觉得积攒了一些勇气和力量,可以上路了。

这种心理是可以利用的,例如一些销售员的秘诀是,在每天一开始,先找最容易拿下的客户,好让自己有一个好开头,然后就可以带着这种掌控感去开始一天的奋斗了。

从外面回到家里,喜欢宅的人也要做一些事情,例如玩一下电脑,或者随便干点习惯的事儿,这是为了让自己在过渡空间里待会儿,然后才能重归自己的“洞穴”。

这种事上有男女差异,通常男人更需要过渡空间,而女人能更快地切换自己的频道。

例如一位严重的宅男,他发现,自己每次开心地聚会回来,他必须先上会儿网,玩一会儿电脑或手机,或者做一些其他习惯性的行为,然后才能入睡。聚会是让他开心,但好像不能把这份开心带到床上,那样很不习惯,难以入眠,而做做这些事儿,就像是切断了这份开心的流动,心会变得平静很多,就可以带着习惯的感觉,回到自己习惯的床上,然后就可以入睡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