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你翻开一本书,你也就进入了作者精心构造的虚实参半的世界。而我,在假期的某一天,就这样走进了简爱的生活。
我跟随她的脚步,从盖茨黑德府到罗沃德学校到桑菲尔德庄园再到沼泽居,最后又回到了桑菲尔德,这似乎有点像鲁迅“离开——归来”的模式,但却没有他那一种苍凉的意味。一路上,我看到她一次次经历黑暗,又凭借极富韧劲的生命力一而再再而三地走出了困境。
在盖茨黑德府生活的那段日子里,童年的简被舅妈里德太太和堂哥约翰里德所厌恶欺辱,生命中最单纯美好的一段时光,成了她一生的噩梦。
读书时用窗帘把自己和外界隔绝起来,这是多么缺乏安全感的体现,或许只有那方寸的天地能够让她感到喜悦。然而,躲起来的简仍然被堂哥找到了,这一次,对于他无理而又粗暴的打骂,她作出了反击。
被关在红房子里,她孤独而又害怕,孤独不是最瘆人的,因为她早已习惯,但阴暗的环境却把她吓坏了。她想到舅舅离世时曾经嘱咐舅妈好好照顾她,舅妈答应了,虚伪的人性多么可笑,把一个小孩子斥为恶魔,冷漠地对待她而又埋怨她不知感恩。简寡淡冷僻的性格,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塑成的,没有人教会她温暖,她也很难自学成才。
02
简对盖茨黑德府的生活感到绝望,这时医生劳埃德先生提议她可以去上学,里德太太欣然同意这一建议,她视简为障碍物,恨不得当即就脱离和她的关系。学校负责人布罗克赫斯德先生来访,里德太太在他面前满怀着偏见把简塑造成了一个工于心计,虚伪蛮横的孩子。简不再低声下气地接受她的诽谤,她揭穿了她伪善恶毒的真面目,看着舅妈扭曲的嘴脸,她享受到了复仇者的喜悦,这样的一种情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事实上是病态的。
去罗沃德学校的路途很远,但她充满了喜悦与释然,在她心中应该不会有比盖茨黑德府更糟糕的地方了。
在罗沃德学校她遇到了生命中第一个朋友海伦彭斯,海伦是个善良的姑娘,她酷爱读书,面对别人的苛责,她始终冷静悲观,从不申诉反抗。她信奉《圣经》,平静地生活,期待着末日。简并不能理解她的这种观念,事实上在海伦消极悲观的背后,隐藏的是生活环境对她这样贫苦孩子的打压和摧残。
当她被布罗克赫斯德当众羞辱时,她选择了和海伦一样默默忍受,并没有向当初说的那样当面回击,海伦的生活态度其实深深地影响着她,在那样的环境里,她沉默地接受了强加的罪名。从此她成了“骗子”,而海伦和坦普尔小姐依然信任她,她们也因此成为她今后人生中难以忘怀的两个朋友,但是,她们还是相继离开了。
03
简从学生变成老师,在罗沃德学校共生活了八年,再这之后,她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桑菲尔德庄园。“我没有办法,我的个性中有一种骚动不安的东西,有时它搅得我很痛苦。”正是因为这种“骚动不安”,她认识了后来的丈夫罗切斯特先生。
罗切斯特曾对生活绝望,但简给他带来了新的希望。简会直截了当的指出他话中不妥的地方,继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尽管他是她的主人,她说:“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过去经历的黑暗使得简非常看重平等与尊严,她绝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说违心的话。而这种平等的对话,也正是罗切斯特想要的,于是他说:“本来就如此。”
相似的灵魂发生了碰撞,继而相互吸引,可是时机不对,美好最终沦为了噩梦。
在桑菲尔德庄园里,一直有阴暗诡秘的内容存在,罗切斯特的卧室莫名的火灾,梅森的来访与受伤,三楼诡异的笑声……这些都暗示着庄园的不同寻常,也为简的不幸作了铺垫。
在他们的婚礼上,事实揭开,三楼住着罗切斯特的妻子,她是疯子。简的自尊不容许她接受罗切斯特不合时宜的爱,她选择痛苦地离开,她没有带走属于罗切斯特的任何物品,这意味着彻底地告别。
04
她饥寒交迫,一路漂泊,来到了沼泽居,被圣约翰收留。在这里,她做了几个月的乡村教师,意外收获了一大笔遗产以及三位亲属。她的表哥圣约翰,一个执着追求伟大事物的传教士,要求她成为他的妻子。可笑的是,他并不爱她,他只认为她符合主的要求,有资格成为传教士的妻子。
小说中的男性主人公几乎都有各自的缺陷,圣约翰虚伪而又脱离现实,看似高尚实则自私,为了使简答应,他对她施加了身体与精神两方面的压迫。然而简真实地面对着自己的内心,她说:“我瞧不起你的爱情观,我瞧不起你所献的虚情假意,是的,圣约翰,你那么做的时候,我就瞧不起你了。”
故事的最后,她回到了罗切斯特身边,昔日的桑菲尔德早已燃为一片废墟,他的妻子死了,他为了救她双目失明并且失去了左臂。
残缺的他在简的眼中却是完美的,她说:“你与我的天性丝丝入扣,先生。”她留了下来,成为了他的妻子。
童年的经历往往会影响人的一生,它让简在受过伤害后变得冷僻,但那种孤单却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从小爱的缺失使得她更懂得珍惜爱。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一直为人所批判,对于文学作品来说,它确实少了很多深沉的意味,有过于理想化的嫌疑,但投入到情节本身,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实际上这是一种心灵的补偿。跟随简穿过黑暗,一路逆行,最后终于找到了出口。这样的结局对于读者沉重的心情来说是一种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