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伦《道德经》177

第三十八章4 当需要强调道德标准的时候,我们的德行已经崩坏了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第三十八章 第4讲)

“上”是指领导者的行为动作的层次、境界。

“义”的繁体 → “義”。

高明的领导者去宣扬“义”,他是有自己的动机的,是“有为”,因为他要维持自己的统治。

“义”是坚持善良的准则,是树立榜样,某种程度上是强制推行道德条款。“义”是好的,但当社会上出现“义士”之时,就代表社会的安定出了问题了。

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聊《道德经》,看看老子老先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发了。我现在其实每天最爱看大家给我的留言,而且特别爱看什么样的?有偏好了,就是特别喜欢看大家在听了《道德经》以后的改变。

这没办法,一个从医的人是特别爱看这个的。因为当看到大家不纠结了,我心里是真的开心,因为这是有病的根源,可是您通过学《道德经》,放松了自己,心放宽了,没有汲汲于名利了,从容做事了,碰到什么难题、什么纠结,您一句“道法自然”,一句“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您一下把纠结给解开了,你就能从容过去,我觉得我们这学习就没白学。

所以讲《道德经》,以前喜马拉雅好像把它放在历史人物里边,我强调要求拿回到养生这边,因为这是我用来养心的药。有朋友问,“您解《道德经》是哪门哪派,怎么跟别人都不一样?”我哪一门哪一派都不是,我开的是药,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我把老子老先生的药拿来,给我们大家用,所以我们一点点学习,一点点改变,对人生特别有好处。

今天我们接着讲第三十八章,昨天讲了“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这话我讲了,大家都明白这意思。今天讲“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他是按照道、德、仁义,他一点点往下排的。“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什么意思?老子说,那种高明的“义”,它是领导者去宣扬的“义”,他去为之,就向他们宣传、讲这个“义”,“而有以为也”,他是有自己的目的和动机的。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我们首先看“义”字的意思,我们说主义的义,这“义”字繁体写法很简单,上边一个羊,下边一个我,这字最早的意思是威仪,和“仪”是一个字。下边是我,自我的形象,上边一个大羊,一个羊的意思您想象一下,这远古时代、原始部落的人,他要显示自己有威仪,显示自己漂亮,他往往要做件事,把那种特别高大的、漂亮动物的角拿来。您看过去武士脑袋顶上弄的像牛角一样,主要是日本的武士,他们最威风的,前边弄一对牛角之类的在盔甲上边,显得威风,这就是上古时代留下来的风俗。甚至有的时候把动物的头骨什么放在脑袋上,搞出个大角来,你看头羊多威风,把羊角、羊头放在自己脑袋上,显示出我跟别人不一样,我有威仪,这是“义”字最早的含义。也就是说他比别人威严,比别人更加正式。后来发展成符合公理的,符合大家认可的道德规范的这样的品行叫“义”。

这“义”真的严格地讲,“义”字在中国字里非常难讲,您说主义的义到底代表什么?“义”字讲的太多了,比如说过去古代说这人是正义之师,他这正义之师代表着道德指向的,就是我们是出师有名的,这是正义之师;说跟大家分的东西,慈善的东西,比如说义田、义学,就是我有钱了我捐出来这个地,然后这钱给大家吃的,给大家花的,这粮食给大家吃的,所以叫“义”;还有这人他秉持道德楷模,而且他坚持的特别好,比如说义士、侠义等等全是“义”,这“义”讲这人是道德楷模。所以“义”字讲法特别特别多,过去说这是善良的、符合道德规模的,这样的叫“义”。

“义”还有其他的含义,就是一般符合道德规范,就是仁义,人生就是仁义二字,但是仁在我们生活中随处都有,义字好像不是随时有。就是当别人不在意的时候,不讲究、已经放弃的时候,仍然在坚持的,好像这种是义,比如忠义。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岳飞,这宋高宗后来并不是那么待见岳飞,其实有的时候对岳飞心里是有其他想法的,但是岳飞这人对皇帝是绝无二心,就是皇帝让他怎么样就怎么样,高宗让他怎么打就怎么打。最后就在岳飞北上势如破竹的时候,高宗让他停止北上回来,他还是听皇上的,还是回来了。这样的人就是皇帝对他怎么不好,但是他依旧对皇上好,这是大家说的忠义之士。这种情况下就指整个标准都改变了,情况都改变了,但是他依旧在坚持自己的准则的人,这就是“义”字。

再比如说侠义,说街上小流氓横晃,所有人都被他吓住了,小流氓说“把钱都拿出来”,所有人乖乖把钱拿出来,这是大家的道德标准被压住了、被破坏了,但是就有人挺身而出,对小流氓说,“光天化日之下,你就敢抢钱吗?还有没有王法了?我与你大战五回合,然后我把你给拿下”,这是侠义之士。为什么说他侠义?当别人的标准都被压制住的时候,只有这个人还在坚持善良的标准和原则,这种也叫“义”。所以“义”字有股力量,这“义”字是一种坚持,坚持善良的东西。

老子这讲了“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意思是说这种高明的领导者,把那种很高的,那种义的道理推行给百姓,这叫“上义为之”。关于“上”字,有朋友会问,罗博士,您说他这“上”指的是领导者,还是义?就是仁、义、德等等?其实“上”指的是领导者在推行或者执行后边的德、仁、义等等这个行为的层次和境界如何,层次如何,它表述的是一个状态、一个动作。我把它讲成高明的领导者,讲成高明的道、义,实际上他讲了一个动作,大家要明白这是真正的含义。

“上义为之”,领导者把这些义的道理推行给百姓,他“为之”,推行给百姓,他是有他的目的的。那他为什么有目的?当然有目的了,是因为要维持自己的统治了。这跟前边就有区别了,老子从这儿讲就有区别了,前边老子讲的是效仿天道,领导者放下自己的利益,为老百姓做事,为你公司员工做事,你这么做以后,公司员工自然会围在你身边来运转。当这些力量削弱以后,达到义的层次,其实义跟仁就有区别了,这仁是从心里发出的善良,义是有点坚持的这种道德楷模,甚至有点强制的这种,就是大家一定要这么做,这才是真正的榜样,来维持自己的统治了。

当你把这些道德的条款传递给百姓的时候,你就已经树立榜样了,谁谁谁是忠义的,别人都不行,这才是真正的忠义,他开始树立榜样了。我前边讲了,老子特别反对树立榜样,老子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果你按“道”的原则去做事,每一个人都应该向你靠拢,发挥他擅长的地方,才能正常运转。老子认为你树立榜样以后,那就意味着别人就好像不是榜样了,就没有看到别人的优点,所以所谓的榜样换一个角度可能都改变了,所以老子是反对这个的。

“上义为之”,这种推行榜样、推行道德标准的做法,在老子这看来稍微就格局低了一点。前边都是“无以为”,都是在“道”的层面,就是说不是为了自己做什么,他是按照“道”的原则去做,放下自己利益,为大家做事,这是“无以为”,没有什么动机,没有什么目的。到这时候开始有动机了,所以我甚至可以这么说,当公司的领导者在树立标兵的时候,你知道这公司的领导者的心里一定别有所图,一定想借什么方法来维持公司的秩序、维持公司的运转。这种情况说明他已经跟“道”有了分离了,虽然这“义”没错,也是好事,但是当特别强调“义”的时候,说明前面道、德、仁层面没做好,所以老子这儿讲了几个层次。

有朋友说了,罗博士,这你讲的都是领导者的事,领导者无为,领导者无我利他,领导者最后开始讲“义”了,开始往外讲,那跟我们老百姓有什么关系?我们生活中也可以用到这些法则。就是说我们应该按照“道”的法则做事,放下自己利益为大家做事,但是不计回报,我们从容地去做,这就是“道”层面事情了。但是有的人我是有目的的去推行某些道、德、法,比如我经常把仁义挂在嘴边,“我很善良,我这个人我跟你讲,我很善良怎么怎么样”,你为了博取他人的信任,为什么要博取他人的信任?因为你跟他要达到什么买卖,这是“有以为”,这种状态其实不好的。因为凡事您做到了,大家都会看到眼里,您不用多说,但是我们很多人都特别愿意多说。

比如说我在东北的饭店吃饭,我发现边上酒桌的人,这男士们喝酒,其中聊天最重要一个内容就是“我对你最好,我跟你最够意思”,这都是嘴上讲的特别好,结果喝完酒了,您真的求他什么事,帮助一下的时候,他跑的比谁都快,“哎呦,我这出不了车,你看我这两天有点什么事”,您看这就是跑得比谁都快。这种说到却做不到的人,让人们对他的评价反差特别大。

这样的人您跟他还能合作吗?我估计合作机会就特别少了。正常我们应该是少说多做,不去标榜自己怎么样,也不求什么回报,我不求回报我就不失望,所以我每做的一件事都是多出来的,我都很开心,而那种我为了跟你合作,为了怎么怎么样,我去标榜自己如何,这样的人,如果你没有做到的话,你那个合作就合作不了,结果你是更失望的,所以我们不要进入那种状态。这是这段话我们应该理解的。

最后大家问我,罗博士那您说这“义”难道就不好吗?这道德标准就不好吗?没说不好,只是说当特别强调要坚守道德标准的时候,这种状态叫“义”,当我们强调“义”的时候,说明前面的没做好。但是“义”好不好?是好的。

很多人认为老子写这话是道家在讽刺儒家,其实通读《道德经》您就会发现,老子没这意思。就像前边老子讲“六亲不合焉,有孝慈”,大家都说“你看老子在讽刺孝慈,在讽刺儒家”,可是人家接下来一章马上就说“明复孝慈”,在这里边孝慈也是要达到的目标,所以老子没有讽刺孝慈的意思,没有站在道家的角度去讽刺儒家。在这章里边也同样的,有人说“老子就强调道、德,说这仁、义、礼都是不好的,在讽刺儒家”,其实不是的,老子只不过在讲管理者的各个层次,讲当你前边这一个层次出问题之后,后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进入哪个层次。

我打个比方来说这个事。好比说一车人旅游去,突然半路上来一个坏蛋,我刚才讲一个小流氓,告诉所有人把钱都给我拿出来,把钱拿出来,大家乖乖的把钱拿出来,因为他拿了刀,吓坏了,把钱拿出来了。这时候就有一个人挺身而出,就是侠义之士,说“不行,我告诉你光天化日之下不许强抢”,跟他搏斗,把这个小流氓打倒了,这个人是“义”,制服了坏人。您说这“义”好不好?这个“义”是好的,从个体行为来讲,这个“义”是好的,你不能否定这个义,难道一车人都被抢了就好吗?“您讽刺儒家吗?这“义”不好啊,你讽刺”,没必要讽刺。

着眼点在哪?第一,“义”是好的;第二,作为地区的领导者要反思,为什么一车人出门好好的,就会上来一个流氓,让大家把钱拿出来,大家都乖乖地把钱拿出来了,为什么?老子就是给领导者写的这个,所以你说“义”好不好?那是儒家讲的,这是好。但是老子是给领导者写的,所以地区的领导者要读《道德经》,要明白这事当出现了一个义士的时候,说明你这个地区的治安还没有达到那种炉火纯青的,那种祥和的状态,这是完全两个角度,没有谁讽刺谁的意思。这是《道德经》的智慧,明白了这个道理,您就知道老子在写什么了。

好的,朋友们,今天我们就聊到这儿,明天这个时间我们接着来讲《道德经》,看看老子带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启发了,谢谢大家。注:本文章来自“罗大伦频道”,感谢罗博士的细心讲解,这里分享的是文字版,语音版可以关注公众号收听:大伦书院。

你可能感兴趣的:(罗大伦《道德经》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