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推荐:南开王迎军教授《互联网下的思考》

推荐理由:每年都有很多企业家朋友来到南开大学EDP进修,最近大家谈论很多互联网转型的学习需求,也包括,什么是创新,如何选择创新的方向和领域,如何在自己的企业实现创新?因为创新而交了学费的朋友,更有切肤之痛。

王迎军老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是南开大学EDP《战略管理》课程的主讲老师,深受学员的喜爱,历任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南开大学战略发展部部长,由王教授辅导的区域战略、企业战略方案数不胜数。这篇《互联网下的思考》,分享了对互联网的认识,信息的多元影响,创新的基石,互联网时代企业管理中的继承与发展,推荐阅读。

---------------------------------------------------

最近由于一次网络故障,使我认识到自己已经被互联网紧紧地缠绕住。微信、电子邮件、可随手翻阅的网络资料、即时新闻和专题片,当这一切统统消失的时候,我被从互联网中解放出来,却感到了难以忍受的寂寞。是啊,我们的确生活在互联网时代!

正如《人类之网》一书所描述的那样,人类的历史可以被看作是网络发展史。所谓网络,“就是把人们连接在一起的一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人们彼此交换信息,并使用这些信息来指导他们下一步的行动。”而在互联网时代,电子信息又成为沟通各种人际关系的载体。只须打开手机就会看到,亲情网络、信任网络、学习网络、协作网络,这些网络或分或合地显现在不同的微信群或朋友圈中。互联网这张无际的大网,正在捕获每个人,把他们钉在某个节点上。

在这张大网上,信息不仅可以光速般的传递,而且可以指数般的增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传言,传言再生出胡扯。于是网络上实情与谣言齐飞,真知与谬论相伴,信息之云覆盖着世界。“信息的丰富产生注意力的贫乏”,赫伯特∙西蒙尖锐地指出了这个时代的问题,精明的生意人也认识到这一点。编织一个动听的故事,喊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你就可以引起别人的注意,这就是商机。1991年,一位美国企业家的自传被译成中文出版,书名是《做生意的艺术》。作者把敢于想象、重视宣传都列为做生意的要素,而且认为做广告远不如被新闻界报道的效果好。他注意到,越是耸人听闻,记者们的兴趣就越大,“如果你有点与众不同,或者有点专横无礼,或者你所做的事情是大胆的或有争议的,新闻中就会有你的故事。”这位企业家在2016年当选了美国总统。

值得关注的是,时下网络上也流传着一些很能博得人们注意力的观点,发声者中有企业家,有学者,也有媒体人士,其代表性理论是“新经济”,代表性口号是“颠覆”。当我们的耳膜几乎被“颠覆”的喊声震破,当我们一再被告知新经济的规则与过去完全不同,过去的经验已经失去价值时,我们的确需要冷静地思考一番,应该如何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变化。

毫无疑问,互联网对经济与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是广泛、深刻和迅速的。对一个企业而言,正如波特教授指出的,由于日益智能化的产品将在互联网环境下使用,将与互联网交换信息,“生产这些产品需要全新的设计、营销、制造和售后服务流程,同时新的生产环节,例如数据分析和安全服务将会诞生,这将重塑现有的价值链”。其实,即使采用传统工艺生产传统产品,互联网与可能会影响到每一项价值活动,从营销、财务管理到企业内部的工作协调。由于许多技术成果能够借助互联网快速传播,互联网和这些技术成果汇集在一起,在许多领域形成了足以改变竞争格局的浪潮。

这场浪潮会彻底地改变我们的经济世界吗?早在上一波信息技术浪潮袭来之时,就有一批学者告诫人们,要冷静的对待“新经济”这个概念。“技术会改变,经济规律不会”,夏皮罗和瓦里安在《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一书中如此说到。他们列举了许多事实,来说明技术始终在变化,而人们面对的竞争却具有相同的性质,比如网景公司与微软公司的对抗,同样的场景在1920年代就出现过,那时有一批市话公司不能与贝尔系统互连而宣告倒闭。两位作者指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电话业、铁路业、航空业和计算机业的互连大战比比皆是”。言外之意,应该通过回顾历史来认识当代的变局。比如,提供免费信息服务,在通过其他方式获取收益,这并不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创新,在无线电广播业出现时,民营的广播公司就会在节目中搭载广告,而收听广播是免费的。17年前,波特教授在“互联网与战略”一文中,提醒人们要 “回归基本面”。根据我对战略理论的理解,这些“基本面”上的道理包括:竞争优势归根结底表现为顾客价值;技术会改变竞争优势的内部构成,但不会改变竞争优势的含义;企业面对的五种竞争力的大小是变化的,但这种竞争关系是不变的;互联网在许多领域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但交易成本依然决定着企业的合作方式,等等。

“基本面”上最基本的道理,是企业必须赢利。上一次互联网浪潮中曾涌现出一批网络公司,用各种内容吸引观众,一味地追求点击率,只是无法赢利。等到互联网泡沫消退时,这些网站只能纷纷关闭。现在的网站内容更为丰富,但用户在使用网站时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果网站不能够锁定用户,不能使用户对其产生某种程度的依赖,就不能对用户直接收费或间接收费。用波特的理论分析网络公司的竞争战略,其实很简单。

我从不迷信学术大师,也不认为波特教授的每个观点都是真理。迄今为止,战略管理理论远远没有发展到可以具体指导企业实践的水平。战略管理理论(包括波特的理论)的最大作用在于拓宽决策者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路,使他们的决策逻辑更为严密。这些理论并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自洽的体系,许多观点可以进一步研究,可以修正。但网上那些轻浮的无端指责却颠覆不了这些理论。数年前,有人就以波特参与创办的Monitor公司的破产案,来证明波特的理论是错的。这种滑稽的逻辑能够颠覆的,只是失去独立思维能力支撑的信念。

历史地看,技术进步从未停止过,各种技术成果改变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技术发展具有连续积累和突变相结合的特征,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之后,技术探索才会取得突破性进展。许多重大突破,之前都有长时期的积累过程。人们对一些成果感到震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关注过这些技术的前期发展过程。就像AlphaGo赢了李世石以后,人们才知道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现状,而这一领域已经有50多年的发展史了。对于许多企业来说,技术替代的威胁是致命的,但这种替代不会在一瞬间发生。为了防患于未然,企业需要扩大环境扫描范围,分析替代技术的性能-成本关系,预测替代技术的可能发展趋势,研究企业技术结构的调整方向,面对不确定的前景时合理地安排实物期权,等等。也就是说,企业可以把战略管理的理论工具用于研究和编制技术战略。

对企业而言,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当代技术革命浪潮会改变什么?肯定会改变我们的分工方式。在企业里,分工从来是随着技术发展而变的,比如早先的车、钳、铣、刨、磨诸工种,早已被数控加工中心、电火花加工、激光焊接所取代,产业边界也不断被重新划分。但是当代技术革命并没有颠覆自柏拉图以来的分工理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出现分工的原因在于“需要的多面性和才能的片面性”。现代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正在进一步提升,而日益精深且数量庞大的专业知识使一个人只能掌握很少的一部分,因此分工绝不会消失。有分工就有协作,企业之间的协作主要通过市场来实现,而企业内部的协作则是管理者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的管理内容,按照广义的划分,可以分为协调和激励两个部分,协作则属于协调与激励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企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协调与激励,与企业的体制架构有关。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企业的组织结构都具有科层制的特征。但在50多年以前,就有一些企业或机构成功地探索过有机型组织结构(现在被冠名为“网络式组织”)。关于这种组织结构如何执行协调功能,明茨伯格在《卓有成效的组织》一书中有详尽的论述。我只想强调,这种组织结构的出现与互联网无关,既不是互联网技术肇造了全食超市、戈尔公司这样的有机型组织,也不是互联网技术推动许多企业走向扁平化。为了消除官僚主义的弊端(这确实与科层制有些关系),许多企业在实践中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探索。但如果认为互联网技术完全颠覆了科层制,我们还缺少足够的依据。

面对巨变,企业如何寻找方向?达维尼在《超强竞争》一书中鼓动人们,不要迷信持久竞争优势,要摧毁自己的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否定自我,面向未来,大胆创新,这些口号听起来真带劲!何况每一次技术革命的高潮到来时,都会催生出一批企业明星。他们的奇思妙想和勇敢尝试,借助于机会的推力,创造出梦幻般的奇迹,为什么我们不能试一试?毫无疑问,创新是企业“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不仅需要有勇气、耐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需要资源基础,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创新的市场方向。毕竟企业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把握发展的机遇。如果能够以过去的资源积累(包括创新资源)为基础,企业就可能在创新过程中缩减风险。所以,初创企业在市场开发方面可以表现出很高的自由度,因为这时企业还没有多少资源积累,而一项技术成果往往又可以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成熟企业则会充分发挥资源积累的优势,如微软主要从事软件开发,强生主要从事药物开发,其创新的市场方向与资源积累有着明显的联系。这倒不是因为这些企业领导缺乏创新精神,而是他们要对员工和股东负责,不能轻易地让企业承受不必要的风险。

如果企业不是把创新作为管理时尚,而是作为一种战略举措,就要考虑好解决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传承和创新是组织内蕴的支配演化的两种力量。轻率地否定传承是一种不可取的观点。企业积累的技术成果、市场声望、管理体系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都是传承的内容,其中一些成分可能非常宝贵,也有一些可能早已沦为糟粕,但它们共同构成了支配企业的惯性力量。而创新则是对这种惯性力量的调整和更新。一位外国学者曾经说过,当一种文化只知传承而变得固步自封时,或者一味求新而变得胆大妄为时,才是真正的危险。这句话无论对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企业都适用。

互联网无疑是一种便捷的信息工具,你的朋友可以把一些流行观点直接推送到你的手机上,许多商业书籍都有音频版,让你在昏昏欲睡中听取作者的教诲,还有那么多的视频节目,讲演者捶胸顿足般地讲述着你所不知的事情。这种直接、快捷、冲击力强的信息传递方式,往往会妨害人的独自判断。我们对此要保有必要的警觉,要注意培养和保持自己的独立思维能力。只有独立思维,才能理解自由的含义,以免受到他人的精神奴役。

继续推荐:

领导者学习圈,经理人加油站,一一欢迎走进南开大学高端继续教育中心,"工商管理总裁班",“卓越经理人研修班”,“资本运作与创新战略”高级研修班,欢迎咨询,报名!022-23507135

你可能感兴趣的:(佳作推荐:南开王迎军教授《互联网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