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享教学·11

3.2.2“享”——重在尊重生命的本真

 “学校本身应当是一个快意的场所,校内校外看去都应当富有吸引力。”但是事实会是怎样的呢?新浪网关于“2011年中小学教学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广大网友对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现状也是极为不悦。为真实反映我们的学生对当前的语文教学的感受和认同,笔者就学生对我们当前的“教育快乐指数”和“语文教学快乐指数”做了一番调查。调查的结果显示:①目前学生中认为学习是件“快乐”事情的人几乎是微乎其微;②学生的年级越高,快乐指数越低;③语文学科的快乐指数要稍高于其他科目的快乐指数。

那么这些痛苦从何而来呢?通过和学生的交流,笔者得知其主要原因大体如下:一是升学的压力;二是家长的压力;三是老师的压力;四是亲朋好友等社会舆论的压力;五是自身的压力;六是和同学的比较压力。在这些压力中,贯穿其中的就是分数。正如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生无论怎样,都是为了此命根而奔忙!

看吧,除了压力还是压力,就是缺少动力之类的东西。如此学下去,岂能健康成长?岂能提高素质?岂能感到快乐?实践证明,长期的苦行僧的教学难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因为那种苦行僧式的学习方式只会让学生怕学厌学。因此首先我们第一步是解放学生。让他们从目前的怕学厌学中走出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把教和学变成一种享受。把一些知识具体化、可操作化,而不可固定化、程式化和教案化。变死气沉沉为生动活泼,即变“苦行僧式”的学习为“乐享式”学习,因为乐享本身就是一种生命的本真。据说在以色列,在孩子小时候,大人会在书上涂上糖汁,当孩子用手翻弄书本时,手上便会粘上糖汁,当孩子再沾上唾液翻动书本时,便会尝到甜头。犹太民族的智慧是世界闻名的,笔者想,他们的做法无非是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读书给你甜蜜”。一个“甜”字,不知吸引了多少孩子,又不知幸福了多少个家庭。

同理,我国古人关于享受学习的论述比比皆是。如大教育家孔子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述而》中孔子更是现身说法:“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乐记·乐化篇》云:“夫乐者乐也,人情所不能免也。乐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人之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耐无乐,乐不耐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耐无乱。”乐是儒家礼乐教化的最高境界。《乐记》中一再强调,乐是人情感交流发展的必然结果,乐对个体的身心健康、社会和谐安静都是必不可少。当然,实施乐教非有真情感不可,那种虚情假意是不可寓教于乐的。因为乐学,所以情感因素在学习中起到激励促进作用,它使学习者真正感受到乐趣,陶醉其中,乐而往返。学习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以至于“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以至于“没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从而会出现学生乐学之,教师乐教之。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看来,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按照至善原则行事,而本我则是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即人的潜意识是追求快乐的。快乐是人的追求,是一种生命的状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扬长教育即快乐,补短教育即痛苦。但是很遗憾,我们的教师和家长几乎都在为孩子补短。

因此语文分享教学,其一大要务就是享受教育,尊重人的生命本真,找出学习兴趣的所在,找到学习动力的所在,扬每个学生的长处。其实,在教育教学中,乐享资源比比皆是。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享受自己,享受生活,享受自然,甚至享受苦难。清代作家史震林说过: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与灵机也。在语文课上,师生可以享受诗歌的美妙、散文的真情、小说的曲折、戏剧的冲突;享受论文的缜密、说明文的准确;享受不同个体心灵间的沟通。而课下,则让学生享受亲情、友情,享受一切能让我们为之感动的情感。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可以展现一片更加晴朗的天空,享受即可给我们带来一种生命的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分享教学·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