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二)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二)_第1张图片

导读: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呢?我们从信息、知识、智慧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在知识层面,要勤思敏行,在知上,重要的是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本身;在行上,要找到人生最重要的那个方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推力,然后在行中与知合一。

大家好,我是可可。上期的讨论是除了“书架原理”,对于知识点的整理你有什么妙招吗?我们的斌斌同学说,“书架原理”很好,但对知识具有粘性这个不太理解,我们再深入讲一下。“书架”的每个单元里面又可以分出若干单元,可以一直细分下去,这样每个知识都可以有精确的定位。

比如:艺术类是一个大的单元,按不同的角度和标准,艺术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我们就说艺术分8大类吧,好,艺术下面就有8个单元了,再拿绘画单元来看,下面按时间粗略可分为古典、现代和当代;按种类又可以分为油画、国画、素描等等。这样你每接受到一个知识,就可以把她们放入到相应的单元中,成为一个知识集合。

单元与单元之间也有联系,比如说后现代主义,就是一个包括思想、艺术、设计、文学、建筑的一个旷日持久的思潮和变革;说小一点,科技和绘画有没有关系?当然有,正是摄影术的发明和光学技术的进步才催生了印象派艺术,而印象派是西方绘画从再现走向表现的转折点。

发展到现代艺术,有一次,马蒂斯在画一个女模特,旁边有人就说,你这画的什么鬼?马蒂斯说:“我没有在画一个女人,而是在画一幅画。”

1

好,我们继续《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今天聊第二个层面:知识层面。对无序、分散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和整理,但如果不能深入思考和加以实践,对知识的理解依然只能停留在浅层。

关于知和行的关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非常好的心法,他认为:知和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

如果知而未行,说明不是真知。那么,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看知和行在现实中遇到的障碍。

2

首先是知,就是运用理性和科学方法来进行判断。

科学的方法简单来说有两种:归纳和演绎。归纳法从一般到特殊,比如看过很多地方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于是我们得到一个判断,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演绎法是从特殊到一般,比如我们先有一个判断,天鹅是白色的,如果澳洲有天鹅,就一定是白色的。

运用科学的方法可以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这里需要区分两类知识陷阱。

第一类是正确但无效的话。有些知识听起来无比正确,却没有什么卵用。比如我们都知道人生的逆境其实是在锤炼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但在现实中,又有多少人能扛得住那一次次的挫败呢?

拿破仑·希尔,专门研究成功学,他遍访全球最成功的人士,以探析成功的奥秘,写了一本书《思考致富》,号称畅销世界60年,销量超过3000万册。书中列举了成功的诸多要素,如:决心、信心、自我暗示、想象力、毅力、第六感等等。

但在我看来,这些道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懂,不过是些正确的废话而已,对人生并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很多心灵鸡汤就属于这种类型,个人认为还是少喝为妙。

3

第二类是相反但正确的话。我模拟一下大多数人的学习场景:比如我坐地铁上班,拿出手机刷朋友圈,看到朋友推荐的一篇文章《理工男,如果你走不出自己的世界,又如何能走进她的内心》,文章大意是说为什么社会上很多大龄理工男不能走进婚姻,原因是他们患上了一种叫“直男癌”的病,他们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懂得女孩的心思;而生活中其实也有大量人因为情商低,不会说话而得罪人的事情……解决的办法就是建立同理心,站在他人的立场、以他人的视角去考虑问题,这样才能在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

你看,说得有道理吧,OK。过了几天,我又读到另一篇文章《亲爱的,这个世界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文章大意是说人一定要把自己独特的个性活现出来,做自己,而不要太在意别人怎么看你,比如乔布斯、马爸爸……唉,也很有道理哦。

刚才我们说的这个例子,有一个正题:我们不应以自我为中心;然后有一个反题:我们应以自我为中心。其实这就是康德所说的“二律背反”,两个判断看起来是相矛盾的,但其实它们都对。

于是各种道理就会混杂、纠缠在一起,如果没有强大的理性和分辨能力,不能理解这些说法背后的来龙去脉,很容易无所适从。

我们可以想象这就像猴子搬包谷,好像学了很多,但其实只是在原地转圈而已。

4

其次是行。当我们尝试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采取行动,也就是实践,这意味着要离开舒适区。此时一定有两股力量在相互拉扯和较量,一股是渴望改变的推力,另一股则是属于人之本性追求舒适的拉力。

而现实的情况是,当问题得到缓解,我们又马上松懈下来……于是,这个过程就像荡秋千,导致很多人就在现状和目标之间不断来回摆荡。

解决的办法就是遵循自我的内心,确定什么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只有对目标有足够强烈的渴望时,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去战胜来自舒适的诱惑。

5

好,我们总结一下。在知识层面,要勤思敏行,在知上,重要的是理解知识背后的逻辑关系,而不是知识本身;在行上,要找到人生最重要的那个方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推力,然后在行中与知合一。

下期我们继续聊《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勤思敏行的你一定很优秀,但要过好这一生,还差一个顿悟,就像水到沸腾的最后一度,究竟是什么?下期与你分享!

这期我们的讨论是:你是否也遇到过,设定过很多目标,也都努力过,但最终还是以放弃收场呢?

tips:人类的知识大部分是通过归纳法获得的,但归纳法有一个预设前提是未来和过去一样。罗素有一个很著名的养鸡场的故事,就是养鸡场的火鸡每天都会获得食物,然后晒太阳,这样过了很久,于是它们就得出结论,未来的每天都会是这样。直到感恩节,养鸡场的老板带来的是刀子而不是食物。

所以休谟提出一个观点:从过去经验归纳出的结论不一定能100%推测未来。

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二)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