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我为你安排好一切,你居然跟我翻脸?

2017-09-20王晓慧丨小爸妈读心术

中国式父母:我为你安排好一切,你居然跟我翻脸?_第1张图片

每一个入侵性特别强的父母,

都会造就一个亦步亦趋的孩子。

以爱之名的保护,

有时是一种剥夺。

一天在楼下小超市买菜,正巧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跟妈妈在冰柜前挑选冰糕,站在后面排队的时候便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小女孩:妈妈,我想要那个绿色的棒冰!

妈妈:不行,棒冰太凉了,全是冰,没有牛奶,绿色都是色素。

小女孩:那我想要那个巧克力的冰激凌!

妈妈:不行,巧克力吃了坏牙齿,还要发胖!

小女孩:可是我喜欢吃巧克力!

妈妈:就买那个原味纯鲜奶雪糕吧,没有添加!

妈妈开始付款,小女孩气的小嘴巴撅起来......

中国式父母:我为你安排好一切,你居然跟我翻脸?_第2张图片

这样的情景,并不陌生,

我们以爱为名,

不停地在为孩子做选择。

有很多妈妈,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非常注意营养,制定详尽的饮食计划,按时按量地给孩子吃各种食物,孩子稍微大一点,会表达自己的时候,孩子有时候会说不喜欢吃或者现在不想吃,好妈妈们会苦口婆心地哄着孩子说:“要补充维生素,要加强营养,才会又高又壮。”孩子有时候会皱着眉头不情愿地吃下去。

看起来这是多么慈爱的行为,

其实这种侵入式的养育方法,

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负面的。

其实,当孩子走出婴儿阶段,能走会跑了,我们只需要把食物准备好,吃或不吃,应该让孩子自发地、自主地去决定。孩子饿了就会吃,困了就会睡,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中国式父母:我为你安排好一切,你居然跟我翻脸?_第3张图片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孩子退缩、没有主见、甚至长大成人后也会出现选择困难,即便买一件小东西,也会反复比较,不知道如何选择。因为我们太少去尊重孩子的感受,太多替他们做选择

我们人类的孩子从诞生之初就是未成熟的,不像很多动物生下来一会儿就可以站起来,很快就可以到处跑,人类的孩子在本质上更依赖于别人的照养,相对于其他生命体而言,会有更长的一段时期是完全依赖,无法独立自主生存的。

虽然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一种生命的要素和火花,但不可缺少的是周围的人和环境要能给他提供一种持续的心理和身体的养料,确保他拥有存在的感觉,能够充满创造性的,有活力的去主动适应生存的环境,而不是被动的被侵入到自己的核心,被安排了命运。

中国式父母:我为你安排好一切,你居然跟我翻脸?_第4张图片

英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客体关系理论大师温尼科特阐释了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如何滋养或阻碍孩子发展的。他曾经用一个小图示来表达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小的球是“存在的状态”也就是未来孩子的核心,外面围着的是保护层——环境。

中国式父母:我为你安排好一切,你居然跟我翻脸?_第5张图片

生命之初,胎儿生活在完全饱满的状态中,他的需要是被百分之百满足的,只有基本的“孤独”和对环境的毫无意识的状态,这是一种安详的生命经验,为了走出这一原初的孤立状态有两种可能:

孩子充分受到母亲的照料和支持,慢慢地发现他的环境(情形a),用自己的运动,视力,感觉,在生命力和潜在的创造力推动下,主动、自发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也就是说孩子是主动的,环境就被孩子所接纳了,这是孩子拥有存在感和实在感的基础。

如果相反(情形b),环境撞向发展中孩子的核心,孩子是被动的、防御的,环境以入侵的方式撞向了孩子,那么入侵就没有被接纳,而是被孩子当成了一种被蚕食的经验。

孩子进入到与侵入性环境对抗的行为反应中,他失去了自发性,撤回到他的孤立状态中,就如同小蜗牛又缩回了他赖以生存的小壳当中。这些早期的经验,改变了孩子们面对周遭环境的主动自发的方式,并最终决定了孩子日后的发展,他是充满信心的走向外部世界,体验到存在和实在的感觉,还是在被入侵的不适应感觉下,重新撤回自身内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多少孩子是被爷爷奶奶追着喂大的,他没有机会去体验饥饿、分泌唾液、伸手寻找食物的过程,他只是被侵入式的喂养,体会不到饥饿感,导致孩子食欲下降,挑食、厌食,而家长因为焦虑孩子出现营养不均衡,又会更加强迫孩子吃他们认为有营养的东西。非常极端的情况会导致孩子进食障碍等症状的发生。 这都是孩子对环境入侵自己核心的对抗性行为反应。

有朋友说小时候妈妈规定她每天必须吃一个鸡蛋保证营养,她不喜欢吃蛋黄,妈妈要盯着她吃完才行 ,自从离家到外地求学以后的近二十年,她一口鸡蛋都不吃,说自己天生不喜欢吃鸡蛋,但回忆起小时候妈妈盯着自己吃鸡蛋的眼神,心里又觉得自己有背叛妈妈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对被控制的潜意识对抗,意识层面还是认为鸡蛋代表着妈妈的爱。

这种以爱为名的侵入式养育,

会引起孩子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冲突。

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能,我们会发现除了厌食挑食的孩子以外,生活中总是能大快朵颐的小胖墩儿也越来越多了,有个朋友的四岁女儿,胖得像个小圆球,但吃起东西来总是很难节制,稍微有点饿就马上要吃个不停。

除了吃饭时间以外,家里的食物都放在很高很高的、孩子无论如何都够不到的地方。小家伙经常急的团团转,跟姥姥嚷嚷饿呀饿,老人心疼孩子,就拿下来给孩子吃。孩子妈妈又着急给孩子减肥,于是家里每天的吵吵闹闹地响着三代人的奏鸣曲。

中国式父母:我为你安排好一切,你居然跟我翻脸?_第6张图片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个坚持、稳固而又宽厚的框架,

对于冲动的训练是有必要的

当婴儿饿了的时候,它的身体里好像住着老虎和狼一样,有非常强烈的冲动要马上开始狼吞虎咽,那么在婴儿三个月以前,他刚刚从母亲腹中的饱满状态中出来 ,他的依赖是完全的,他需要母亲对他有早期哺育期的全神贯注,在他用目光、哭喊探索周围的时候,要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

而当孩子到了三四个月以后,进入到一个相对依赖的阶段,这时候他能够把自己的冲动和照料他的人联系在一起,母亲这时候要警醒地,稳定可靠地帮助孩子恰当的抑制、减弱他的冲动,适度的延迟他的满足,这样宝宝会体验到饥饿——冲动的适度控制——被喂养的经验,  而不会只要有了饿的感觉,必须即刻吃到食物,而且毫无节制,否则便会焦虑不安。

这种延迟满足一定是适度的,适合孩子年龄发展的,如果孩子哭到疲惫不堪还没有得到喂食反馈,孩子会有被剥夺感,这对孩子来说是更加有害的。

我们常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其实,从这个小生命呱呱坠地,

教育就已经要开始了。

教育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它不单单指物质环境,更指养育人提供给孩子不断发展完善自我的心理层面的环境,这里我们只是以“吃”为例,而生活中,家长的主观意志往往会渗透进孩子成长过程的方方面面。

我们既不能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就主观强制地为他安排一切,剥夺孩子自发探索世界、主动适应环境的权利;也不能纵容他的一切欲望而不加以控制。

孩子长大总要步入社会,要在社会规则下生活,孩子在保持创造性的同时,也需要用现实原则来适应社会生活。如何把握这个度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我们成年人不断的学习,去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从生命之初就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用适度的爱成就孩子的无限未来。

中国式父母:我为你安排好一切,你居然跟我翻脸?_第7张图片


中国式父母:我为你安排好一切,你居然跟我翻脸?_第8张图片
中国式父母:我为你安排好一切,你居然跟我翻脸?_第9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式父母:我为你安排好一切,你居然跟我翻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