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社会性←_←系统e_e回馈

一本很老的小书,是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1932年写的一本小册子,叫《谈美》。篇幅不大,但是堪称经典。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从中得到的几个启发。

我们经常说一句话,叫距离产生美。离我们远的东西,才可能是美的东西。这符合我们的日常经验。

比如有一次,到桂林去玩,跟当地的船夫聊天,我就夸他们桂林好啊,住在这里很幸福。没想到他说,你在这里住一辈子试试?我倒是觉得你们北京挺好的。

所以有人就说了嘛,所谓旅游,就是一帮在一个地方住腻了的人,跑到另外一帮人住腻了的地方,去感慨说真美。你看,这不就是距离产生美嘛。

但是,总是感觉这话没说透。

第一,多远才算远呢?我身边的美女,我也觉得很美啊;我挂在家里的画,我也觉得很美啊。

第二,远在纽约的脏乱差街道,看在我眼里,还是觉得脏乱差啊。

看来,距离产生美,不是一个真正有洞察的表达。

但是在看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这本书时,才找到了精确的表达——“脱离现实用途才叫美”。真正产生美的,不是物理上的距离,而是和你实用性的距离。

城里人到了有山有水的地方觉得美,是因为他们不靠山和水吃饭。如果是当地人乡下的农户,看到同样的景色,想到的却可能是翻山越岭的劳累、耕作的辛苦、对收成的担心。这个时候,美感也就没有了。

更典型的例子是语言。为什么中国产品,经常会用英文字母做品牌名字?过去我们都觉得,这是因为崇洋媚外。为什么很多外国人,会在身上做一个中文的纹身?过去我们都觉得,这是我中华文化有魅力。其实,用朱光潜先生的这个美学理论,可以有另一种解释。

☞美(*¯︶¯*)社会性←_←系统e_e回馈_第1张图片
文字同样也美

你想,我们中国人听到有人在说中文的时候,我们会立刻不可遏制地去理解其中的含义,它是实用的。所以,我们永远没法欣赏中文的语音美还是不美。

所以企业设计logo,如果用英文字母,就是在利用我们对于外文的陌生感。它不实用,所以人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字母的形态、轮廓等设计元素上,设计的美感会就突出了。反过来,西方人在自己身上纹几个汉字,也是一个道理,脱离实用性,让美感凸显出来。

那如果继续追问,为什么脱离实用性就有美感呢?王东岳先生提出过一个假说,他说:所有的物种,产生一种感情,都不会是没有作用的,都对它的生存繁衍有实质性的好处。

一种生物,在大千世界中能够利用到的资源是很少的。但是,对那些它暂时用不到的、脱离了它当下实用性的资源,它必须有一种感应的能力,让它不脱离自己的视野,能对自己保持诱惑,作为备用资源。

这种能力对生物的生存当然有好处,这就是最原始的美感。为什么齐白石说,画画是“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就是这个道理。

太不像的画,脱离了人的感应能力,那是瞎画,这是欺负大家。太像某个东西,像到让大家感觉都很实用了,这又媚俗了,没有美感了。有美感的东西,是在似与不似之间。

说到这里,我心里又解开了一个疑团。很多人说,艺术就是纯粹的艺术,没有实用性。其实,按照我们刚才说的这个理论,艺术和审美确实没有切实的、当下的实用性。

但它是实用性的预备,它在衡量我们对于大千世界本身,对于眼下实用之外的资源的感应能力。只要稍稍放开视野就会知道,这种能力,对我们的生存其实更为重要。

朱光潜先生这本小册子《谈美》的第二个启发是,艺术不仅是精神世界的事,它更是身体的事。哎,这个说法有点怪哈。艺术难道不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吗?

其实不然。任何艺术都是一种身心合一的活动,包含种种身体的习惯和记忆。学习一种艺术,就是通过反复练习掌握其身体的技巧。

比如,书画家挥动手臂的运笔技巧远超一般人,钢琴家的手指格外灵活,舞蹈家身体各部位的活动能力令人叹为观止等等。

那你可能会说,写诗呢,这总是纯粹的精神活动了吧?不对,就连诗歌,其实也是一种身体的运动。

所谓诗歌的气韵,说白了,就是喉舌的运动给人带来的气息感受。诗歌的节奏感,正来自于人的呼吸有节奏感。诗歌不能默读,而一定要大声朗诵,因为只有通过全身心的运动,才能再现诗人创作时的完整身体活动,充分感受到诗歌内在的音律之美。

有一位指挥家余璐,他就讲,如果纯粹讲音乐的技巧,十几岁的孩子就可以练到纯熟。但是为什么器乐演奏家往往要到四十岁之后才功成名就呢?

他对音乐的理解,还有他的身体对音乐的表现力需要到那个岁数才能出得来。器乐家在演奏的时候,他的身体表现力本身就是音乐的一部分。

最后再说一下,朱光潜先生的《谈美》给我带来的第三个启发,就是灵感的本质。

灵感这个东西,好像非常神秘,即使是艺术家,也做不到召之即来挥之即去。那它到底是啥呢?朱光潜先生说,其实就是人的潜意识活动。

当人思考某个问题,或者从事某种创作时,大脑会同时开动意识和潜意识。经常发生的情况是:意识层面,人遇到了种种阻碍,思考没有结果,只好放弃。这时,从人的主观感受来看,思考陷入停滞或困境。

但是请注意,这时候潜意识并没有停止活动,甚至可能在高度兴奋地活动——但人自己感觉不到而已。这就像是计算机的多程序运算,你在专心处理文字,后台的杀毒程序在帮你默默地监控网络环境,杀毒、查木马。

于是,在某个你自己也想不到的时刻,潜意识思考就会突然有了结果。这个时候,艺术家就感觉:灵感来了!

理解了大脑活动的这个机制,对我们的日常学习其实也有帮助。还记得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一个考试技巧。考语文的时候,发下卷子,先看最后一道作文的题目,然后丢开去做前面的题目。

不要以为你没有在思考作文,你的潜意识一直在替你打腹稿。等你把前面题目做完了,这个时候再写作文,你会发现效率高很多。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启发,后来我工作的时候,如果一时间很多事忙不开,我都会先抽时间了解一下,那些没时间处理的事到底是什么,然后丢开。我心里知道,我的意识没处理这事,但是我的潜意识早就在忙开了。

朱光潜先生的这本小册子《谈美》,推荐给你,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

☞美(*¯︶¯*)社会性←_←系统e_e回馈_第2张图片
有点伤,疼痛也然。

http://mp.weixin.qq.com/s/ioU1Wg9vp_tNJ2xiRmmJ9w

美就是社会性的回馈力合,是不断随机性自然发展的有生结,这好比一神力的杠杆作用一样。是吧!

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左撇子还是右撇子?咱们虽然没见过面,但我有90%的把握说,你是个右撇子。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群之中右撇子的比例基本就是90%。

那为什么右撇子比左撇子多得多?这是人身体硬件的天然配置吗?

我们都听说过这样一个解释,说因为人脑的左半球比右半球发达,而左半球支配的正是人体右侧的肌肉运动,所以右手的优势是天生的,是由人体神经中枢的不对称结构决定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左撇子呢?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出现了遗传变异,他跟我们不太一样啊。

通常,这个话题再往下延伸,就变成了“左撇子聪明还是右撇子能干?”我们今天不讨论这个,我们想追问的是,左撇子和右撇子的区别真的有看起来那么大吗?

按照我们的常识,人体质上的特性,通常都是正态分布的。什么意思?比如左眼和右眼的视力,绝对左眼强和绝对右眼强的肯定是少数,而且应该差不多的比例。左右眼视力相差不大的人, 才是大多数。

左右手,理论上也应该一样。绝对意义上左撇子和绝对意义上的右撇子都很少,绝大部分人,都应该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模糊状态。但是,为什么在现实中,有90%的人都是右撇子呢?这个分布为什么会绝对地偏到一边去了呢?会不会有其他因素在干扰呢?

关于这个问题,科学上暂时没有绝对的结论。确实有科学家做过实验,让人每只手把一组螺丝钉从一排小孔移到另一排小孔,右手比左手快大约10%。

你看,首先,区别并不大;更重要的是,这已经是长期训练的结果了。如果是这些人小时候就做这个实验,会有10%的差别吗?也未必。

至少我就遇到过很多人,在刚开始学写字的时候,直觉是左手拿笔,但是被父母和老师生生纠正过来的。他们现在长大了,自认是右撇子,但是有的人吃饭还是左手拿筷子更顺手,有的人在打羽毛球的时候觉得左手拿拍子更顺手。

那这10%的差别,是后天训练的结果,还是先天的身体条件,这个还真是说不好。

可以明确的是,左右手的先天差别肯定没有那么巨大。要是左手真的这么废物,弹钢琴的郎朗再怎么练也没法把他的左手练得那么出神入化。不说专业人士,你看看自己就知道了,在我们普通人之中,即使是最极端的右撇子,左手不是也能做很多事吗?也没变成毫无功能的摆设啊。

但是现实结果是,就算刚开始确实有10%的相对优势,后来竟然造成了90%的压倒性结果。为什么一个“模糊的倾向”,竟然会变成“绝对的优势”呢?是什么放大了这个差距呢?

这个东西,只能是——社会。

这个观点是由法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赫尔兹提出来的。他写过一篇著名的论文,叫《右手的优越:一项关于宗教两极性的研究》。这个宗教两极性,说起来也不复杂,就是神圣的一边,和凡俗的另一边。

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一个特征,叫二元论,就是把世界上的事物都划分成互相对立的两边,好和坏,善和恶,光明和黑暗等等。其中神圣和凡俗,是最基本的一组对立,在原始人的思维里,处处都体现着这组对立的概念。

既然如此,在人体上就必须也有所体现。最好的选择对象,当然就是看起来完全对称、用起来却强弱有别的右手和左手了。那么,选哪个是神圣的,哪个是凡俗的呢?

这时候,右手比左手稍微强壮和灵巧的那一点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足以让人类选择它作为神圣的代表。

我们来看在世界各地的大多数文化里,右边都比左边地位高。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我们看欧美律政剧,证人上庭作证之前,需要把手放在《圣经》上宣读誓词,用的是哪只手?没错,右手。只有右手才能完成这个神圣的使命。

你看,这就是社会在左手和右手这个问题上面施加的作用。它强行在这一对本来没有本质差别的兄弟之间,划下了鸿沟。

有一本书叫《右手,左手——大脑、身体、原子和文化中不对称性的起源》,作者是处于这个研究最前沿的英国教授克里斯•麦克马纳斯。他也认同这个观点,左右手的差别是社会杠杆放大的产物。

社会杠杆的力量能有多么惊人?麦克马纳斯教授举了一个例子:街上跑的几十吨重的卡车,它的动量是很惊人的,单靠一个交通警察是不能够让它停下来的。但是由于卡车司机和交通警察都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警察只要举起手,做出一个微小的动作,就能改变卡车的方向。

在这个例子里,警察举手只是一个微小的动因,但是看在司机眼里,他脑子里马上就反应出来,如果不听警察的指挥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然后他就要踩刹车。一脚刹车下去,到车停下来,这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术系统的杠杆放大。

正是所有这些系统叠加起来,才最终形成人类社会。

回到今天的话题,为什么左手被压制得死死的,世界成了右撇子的天下?也是这种杠杆作用的结果。

类似的事其实很多。比如男女,男女之间区别当然有。但是你会发现,不同文化下,男女的区别是不一样的。

在东方文化中,社会对女性的压力更大,从小就会有大量的社会规训,女孩子应该如何如何。但是西方文化下,这种社会压力就会小一些,成人男女之间的社会角色差别就没有那么大。

法国女哲学家波伏娃写过一本名著,叫《第二性》。波伏娃在里边就说,男女体力差异当然存在,但是这并不足以解释女性地位低于男人。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前面说到的那个社会杠杆。社会系统的力量把男人的这点优势无限放大了。

波伏娃同样提到了二元论。她引用了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一句话:“有一个善的本原,它创造了秩序、光明和男人;还有一个恶的本原,它创造的是混乱、黑暗和女人。”你看,这是不是和人们赋予右手和左手的象征意义很相似?

任何二元论都有一个相同之处,那就是会导致冲突,冲突的胜者会拥有绝对的地位。而这场决定人类社会结构的冲突,男性成了胜者,成为胜者的男性通过宗教、法典、习俗等等社会系统的手段,给女性赋予了从属地位,把负面的东西堆到了女性头上。

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星座。星座里面被黑得最惨的是处女座,说他们矫情,凡事拘泥细节,不通人情等等。稍有点科学精神的人都明白,星座的区分只是根据出生日期,生在特定日子的人,就有这么大的性格共通性?

很显然,这也是我们今天讲的社会杠杆的作用。星座刚开始可能只有很小的差异,甚至根本就没有差异。但是被社会杠杆逐渐放大,放大到生在特定日期的人自己也觉得应该按照那个星座的特定方式去行为、表现,最终也就变成了事实。

了解了社会杠杆这个原理,其实在告诉我们一个竞争策略——重要的不是参与竞争的力量差异,重要的是你拥有的力量差异能不能形成杠杆效应,让整个社会系统认可这点差异,并且不断放大这个差异。那么你就会从一开始的一点点优势,变成压倒性的优势。

好,我们就聊到这,生活本是一种美学的强烈存在,是不是有好想法。

很好,就马上评论吧e_e我分分钟,不,是秒秒钟都可以收你的妙语,来吧

……让思想飞一会吧……

☞美(*¯︶¯*)社会性←_←系统e_e回馈_第3张图片
我们都是一只只小小小小鸟

你可能感兴趣的:(☞美(*¯︶¯*)社会性←_←系统e_e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