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23)《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文/书山花开

❂原诗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僶俛六九年。

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

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慷慨独悲歌,钟期信为贤。

❂翻译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61】

天道幽暗而且遥远,鬼神的事也渺茫难言。

少年时一心向善,俯仰之间匆匆过去了五十四年。

青年时遭遇时事播迁,结婚不久又人亡弦断。

遇到火灾,又逢烧灼般的干旱,螟蜮害虫更肆虐禾田。

风狂雨骤再加摧残,所有收获还不满一廛。

饥饿难熬长长的夏日;破被无棉,怎御冬夜的严寒?

夜晚来临,便盼望着早点儿鸡叫;待到早晨,又希望太阳快快下山。

这是自己的决定,何必抱怨老天,只是遭遇忧患,难免眼前的凄惨。

可叹那身后的声名,对于我就像是飘浮的云烟。

无限感慨,独自唱一支悲歌,善知音的钟期才真是一位大贤。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65】

天道幽深而玄远,鬼神之事渺难算。年少已知心向善,五十四岁犹勤勉。

二十岁上遭时乱,三十丧妻我独鳏。旱天烈日似火烧,害虫肆虐在田间。

风雨交加来势猛,收获不足纳税钱。夏日缺粮长饥饿,冬夜无被受冻寒;

夜幕降临盼天亮,日出却愿日落山。我命自苦难怨天,遭受忧患心熬煎。

死后名声何足叹,在我视之如云烟。慷慨悲歌孤独心,唯有知音晓哀怨。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91】

天道幽远不可测,鬼神渺茫不可凭。自以成年勉行善,五十四载竭精诚。

年方弱冠遭世乱,结婚不久丧新人;大旱如火烧庄稼,田间虫害损农耕。

雨横风狂来势猛,收成不足常苦贫。夏天吃不饱,冬天缺褥茵;

寒夜冷冻盼天亮,日长饥饿盼天暝。饥寒由命不怨天,遭途忧患暗伤神。

死后声名亦可叹,对我好比烟云轻。慷慨悲歌歌一曲,君是钟期定知音。

❂解释

【郭维森/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p59】

诗中写明五十四岁,知本诗作于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去年秋,东晋军队克后秦进入长安,主帅刘裕十二月遽返建康。诗人“九域甫已一”(《赠羊长史》)的爱国热望幻灭。本年六月,刘裕称宋公,加九锡。至此,刘裕伐后秦以为篡晋准备的内情大白。本年渊明又被征著作佐郎,不就。在生活上,粮酒常绝,困苦颠踬。这首诗的关键词语是“念善事”与“逢世阻”。在“知天命”之 年,诗人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尽管自己唯善而行,然而凶灾依然袭来,特别是眼下的饥寒交迫,更是无法忍受。作者通过自己的遭遇,也反映出农村的凋敝与广大农民的极端贫困,并归因于当政者的不恤民艰,这一点虽未明说,但读者仍然是可以体会到的。

【孟二冬《陶渊明集译注》,p63】

此诗写于晋义熙十四年(418),陶渊明五十四岁。这首诗以哀怨悲伤为基调,历述自己从少年以来所遭接踵而至的天灾人祸,过着饥寒贫困的痛苦生活。诗人“结发念善事”,本指望从善而得福,但一生的不幸遭遇和现实的穷愁困顿,使他不能不对天道产生了怀疑,并进而归结到无钟子期那样的知音而慷慨悲歌,从而更加深了哀怨悲伤之情。诗人以直抒胸臆的手法,述遭遇,则如泣如诉,历历在目;抒怀抱,则跌宕起伏,凄怆感人,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谢先俊/王勋敏《陶渊明诗文选评》,p89】

汉乐府《楚调曲》有《怨诗行》,这首诗仿其体而作。主簿、治中皆官名。庞主簿,名遵,字通之;邓治中,名字生平不详。陶渊明与二人相知,赠诗以表心迹。诗中说“僶俛六九年”,可知为五十四岁所作,时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作者认为农耕是衣食保证,躬耕是善良行为,但是力耕行善得到的却是家庭破败、饥寒交迫。这并非勤劳不够,也不关鬼神天道因果报应。生活本身证明,念善未必得好报,耕作反致饥寒。作者在穷困潦倒之际,既慨叹世无知音,又表示不怨天尤人。这首诗就是这样表达了他孤独的心情,也显示他守志不移的决心

【唐满先《陶渊明诗文选注》,p61】

本诗是作者五十四岁时所写。作者少年时就遭逢世道险阻,成年时又死了妻子,归隐躬耕后,又不断遭到各种自然灾害的袭击,使他过着贫困痛苦的生活。他年轻时曾想有所作为,但现实生活却使他有志难酬,从而对天道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情形下,他用怨诗楚调写成了这首悲歌。这首悲歌写的虽然是作者个人的生活遭遇,但客观上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诗中历数事实,直抒胸怀,如怨如诉,凄怆感人

【杨义选注译评《陶渊明》,p41】

陶渊明的一生,经历了许多的忧苦。到晚年,回想这一切,他不禁有些感慨万端。这一回对着两位理解他的朋友,他便忍不住有些大倒苦水。他所遭逢的一切,有些是生当斯世,大家都要遇到的,如世局的混乱;有些是他偶然的遭遇,如三十岁就死了老婆;有些看上去也是常人的遭遇,实际却与他的选择有关,譬如种田的辛苦和生活的贫穷。如果生当豪富,或不选择归隐,他都未必能体验到这些。虽说是“在己何怨天”,但这一切还是引出了他对生活意义的一种怀疑。既然天道茫然,鬼神难知,身后名又如轻烟,那么,他所付出、所承受的这切,又有什么意义呢?对此,陶渊明不免有些迷惘,而只能从朋友的理解中寻找一点安慰了,但诗中所写,最动人的还是那些对贫苦生活的描绘,“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鸟迁。”对于亲身经历过这种辛苦与贫困的人,读这些,是多么的伤感又多么的亲切啊!一旦拉开审美距离,生活中所经历的一切。哪怕是苦难,也会变成一种亲切的回味。

【侯爵良等《陶渊明名篇赏析》,p136】

恰如诗题所示,这是一首“怨诗”;又如诗篇末联所说,这是一曲“悲歌”。诗人申明道:“在己何怨天”。这样说来,诗人似乎心中无怨;但在整个作品里,诗人却“叠写苦况”,所怨甚多:怨平生坎坷,怨天灾人祸,怨饥寒交迫,可以说是无所不怨。正因为怨多怨深,诗人才感到悲哀,在老朋友庞主簿和邓治中面前吐露心迹。诗的情韵凄惋,诗人的心在哭泣。

“诉怨说悲”是这首诗的主题,诗人心里尽是怨愤。如何“诉怨”?章法奇幻。开头两句:“天道幽且远,鬼神茫味然”。意思是说,“天道”太玄妙了,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鬼神太渺茫了,也无从知道,且不要去说它们吧,还是来说说自己眼前的不幸遭遇吧。不说“幽且远”的“天道”,不谈“茫昧”的“鬼神”,可以感觉出诗人的怨愤。“天道”和“鬼神”应当是公正的,能够区分善恶。可是诗人一生行善,却穷愁潦倒,他怎能不怨“天道”和“鬼神”呢?诗人起笔就发出怨声,而诉怨的方法非常巧妙,他不从“人事”说起,而从“天道”和“鬼神”说起。乍看,这是可有可无的闲笔;其实,却正是兴起全篇的神来之笔。接下去,诗人写自己的政治悲剧和种种生活悲剧,都是和这开头的怨声相应的。

写自己的政治悲剧着墨不多,只有两句;“结发念善事,黾勉六九年”。渊明年轻的时候,“游好在六经”,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孟子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话,渊明“念善事”的志向就是受了这“独善”和“兼善”思想的影响。青壮年时期的渊明心念善事,希望自己有所作为,“兼善天下”,并为之“黾勉”奋斗,多次步入仕途。最后不得不归隐,“兼善天下”的理想化为乌有,这对于诗人来说当然是一场政治悲剧。“黾勉六九年”这句诗,看似平常,实则饱含哀痛。

生活上的悲剧着墨较多,人祸天灾、饥寒,写得很有层次。“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这是写人祸,二十岁遭逢世乱,三十岁死了妻子。晋孝武帝太元九年(384),秦兵入侵,天下动荡。这年,渊明恰好二十岁,所以诗中说:“弱冠逢世阻”。

离开官场后的陶渊明失去了俸禄,衣食来源全靠耕织。可是,天旱、虫害、水患、风灾不断向陶渊明扑来,造成严重歉收,到了“收敛不盈廛”的程度。诗人写自然灾害用语精炼,每一种灾害只有一句话,用词是相当准确的,“屡焚如”、“恣中田”、“纵横至”写出了早灾、虫灾、风灾的严重程度,真是骇人听闻。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四句是写饥寒惨状的,写得惊心动魄,是全诗中的佳句。夏天昼长夜短,饥饿的人白天难熬,所以说“长抱饥”。“抱”字下得好,有形象,仿佛可以看见诗人夏日饥饿时的样子。冬天夜长昼短,因为夜里冷,穷人怨恨冬夜。“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是写饥寒者的特殊心理状态。因为饥饿难忍,饥者总是希望时间快些被打发,刚刚入夜就等着雄鸡报晓,天明以后又盼着太阳快快落山。用诗的语言表现这种心理似乎前无古人。如果渊明饱食终日,无忧无虑,断然写不出这样的诗句。诗人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感受,诗句朴素真实,用字精炼,读来亲切动人。

诗人诉怨采取“写实”的方法,寓怨于事,通过种种遭遇的描述,使我们听见了诗人心底的怨声。“逢世阻,“丧其偏”,“长抱饥”,“无被眠”,这一类的事都是可怨的,诗大把它们写出来,虽未言怨而怨已深。“写实”之后,诗人再发感慨,使怨愤之情表现得更强烈。“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这两句写得深惋动人。一方面,诗人说不怨天,认为一切不幸的酿成都是咎由自取;另一方面,把自己的遭遇写得如此凄惨,虽说不怨天,其实是曲折地写出了自己的深深的怨。“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这两句更是曲折地诉怨。“念善事”的陶渊明本来是重“身后名”的,现在他却轻“身后名”,视之“若浮烟”。诗人眼下遭受穷困,境遇越来越差,生活难以维持下去。为了眼下的生存,他已顾不上去想“身后名”。“重名”的诗人到了“轻名”的时候,可以想见他的处境是何等的悲惨,他的怨愤之情是何等的强烈!诗人使用了曲笔,不说怨而怨得很深,由怨生悲,在友人面前唱出了一油“悲歌”。“独悲歌”的“独”字有深意,突出了诗人自己的不幸遭遇。渊明相信两位友人会理解他,“悲歌”是唱给他们听的。渊明对友人无所希求,只盼友人是钟子期一样的知音,能够从知音那里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这首诗写渊明大半生的不幸,可写的东西是很多的。但是,诗人没有记“流水帐”。他慎于选材,写政治悲剧,只两句;写生活悲剧,着墨相对地多一点,但写得也很集中,每说一件事都有助于深化主题,增强“怨诗”和“悲歌”的气氛。

诗人对筛选出来的材料,使用时有详有略,有浓有淡,疏密相间。诗的开头结尾都是用“虚写”的方法诉怨,中间大部分用“实写”的方法诉怨,有虚有实,由虚而实,又由实而虚,前后勾连,虚实结合,结构谨严

【张彦《陶诗今说》,p129】

如果说前面有的诗是抒发诗人快乐心情的话,这一首怨诗则是诗人抒发了他自己一生的哀怨。哀怨来自生不逢时和天灾人祸,最终成了“命比黄连苦”的人。写至此,笔者不禁泪含眼眶,鄙人命运与诗人陶公何其相似乃尔,恕不详赘。天道,天命、命运也,幽冥而且邈远,鬼神之事也渺茫难言。不会处世,否;不会做人,也否。然呼哉?天道逆,人心不古也!人生危厄,饥寒缠身,倾力躬耕,仍离(罹)忧凄惨。大诗人哟,尽管当年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然今世观来,天理人世何其不公、不仁、不允、不义!……诗人永在!

在写作方法上,本诗也有其特点:开头四句与结尾四句,皆为“慨叹”之词,中间诗文是诗之主体,用极简要的文字,仅仅十二行诗,便写出了诗人自己一生的苦难遭遇。文辞不仅简括,而且十分优美、形象!

【《中国诗苑精华 陶渊明卷》,p133】

此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四年(418)。怨诗楚调:汉乐府《楚调曲》中有《怨诗行》(一作《怨歌行》),此诗即模仿其体裁而作,故曰“怨诗楚调”。示:以事示人,给人看。庞主簿:即庞遵,字通之,陶渊明的好友。邓治中:名字及生平事迹均不详,大约也是渊明的友人。主簿、治中:皆官名,州府中主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此诗历叙平生艰辛,率直务实,情真意切,如怨如诉,写得声情并茂,极富艺术感染力

【辑评】(金融鼎编注《陶渊明注新修》,p167)

蒋薰评《陶渊明诗集》卷二:公年五十余作此诗,追念前此,饥寒坎坷,发为悲歌,惟庞、邓如钟期可与知己道也。身后之名,自量终不容没,然亦何救于目前哉!嗟嗟!天道悠远,鬼神茫昧,能无怨否耶?

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笺》卷二:起言“天道幽且远”,结归“在已何怨天”,虽曰《怨诗楚调》,亦可谓怨而不怒矣。又题明示庞主簿、邓治中,则所谓“钟期信为贤”,即指二人而言。公意谓吾不图后世名,所赖当吾世而知我者有二君耳,是以己之慷慨悲歌自托于伯牙之善弹,而以知音望庞、邓如锺子期也。

温汝能寨集《陶诗汇评》卷二:没世而名不称,夫子疾之。人无身后名,是直与草木同腐耳。渊明不过一时感怀,发为此语,非真谓身后之名不足重也。然细按此语,非有渊明之襟期不能道。渊明安贫慕道,为晋代第一流人物,岂不知身后之名必不可没!第观其于身前困,虽偶形之悲歌,究其中实无所系累,况身后耶?

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22)《诸人同游周家墓柏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漫读摘记《陶渊明集》||(023)《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