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杨修,字德祖,司隶部弘农郡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为人好学,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说新语·捷悟篇》载四则杨修展才之事,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
  对杨修的死,《三国演义》、《三国志》中都有记载,说的都是因为他的才而死。但这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说起才华的话,曹操手下,有才华的人真是不可胜数。像郭嘉、程昱、荀彧、贾诩之流哪一个不是才华横溢。为什么他们就没有因为才华招来曹操的忌妒?那么是因为杨修的才华直插了曹操的忌讳吗?但曹操这个人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就拿张绣来说,当年发兵杀了曹操的儿子和爱将典韦,后来又投降曹操,还是受到了曹操的礼遇。大度的曹操连杀子之仇都可以谅解,为什么就不可以原谅杨修对自己的冒犯呢?
  那么是不是杨修有什么特殊的“才”,这才会让大度的曹操无法容忍,而一定要将他除之而后快呢?《三国演义》中杨修的死因主要是以下事件让曹操忍无可忍:
  有一次,曹操让人造一座花园,造好后,曹操去看了一下,然后在门上写上了个“活”字就走了,结果是所有人都不知道曹操想干什么。而杨修却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大家都不明白曹操在想什么,只有杨修看明白了门上的字的含意。并且很得意的把它告诉了别人。曹操知道后,心中便对杨修有“忌”了,怕以后杨修把更多自己的秘密告诉别人。
  还有一次,曹操暗试曹丕、曹植。曹操想考查一下曹丕、曹植的随机应变能力。故意让两人出城,却在暗中吩咐门吏不让两人出城。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退回来了,而曹植却在杨修的指点之下,杀了门吏。杨修又一次的料到了曹操的意图。而曹操知道后已经不是简单的“恶之”,此时的他已是怒火冲天,生怕他以后不听自己的命令。

  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特殊的才华其实就是对曹操意图的洞察力。杨修就像是一个高明的心理专家,他总是可以准确的掌握曹操的心理动态。在杨修面前,曹操就像是被人扒光了衣服,所有的秘密都一览无遗。曹操本来就生性多疑,他当然不会愿意自己的部下将自己完全看透。在部下面前,曹操更愿意保持一种神秘感,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的控制自己的部下,以免他的部下谋反。所以曹操的大部分部下对曹操的意图的确是常常摸不着头脑。可曹操的种种小把戏却无法瞒过杨修,本来杨修知道曹操的意图也就罢了,可他却不肯将之藏在心里,反而屡次把曹操的意图解释给别人听。这样一来,曹操所追求的神秘感便荡然无存,他对部下的控制力无疑也会随之减弱。

      杨修死的原因在《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记载的。有一次曹操大军在斜谷驻扎了很长一段时间,粮草不支,想要进军,但前有马超顽强抵抗;想要收兵,又怕被蜀军耻笑,心中犹豫不决。一天夏侯惇请示夜间口令,曹操正在吃鸡肋,就说:“鸡肋,鸡肋。”夏侯惇便传令下去,杨修知道后对夏侯惇说曹操正面临着进退两难的选择,夏侯惇大惊,忙问原因。杨修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吾等进不能胜,退又怕耻笑,可见将要他进退两难。”过了一会儿,曹操见军士纷纷收拾行装,忙问夏侯惇,夏侯惇便一一告知,曹操大怒,以“乱我军心”为名,将杨修杀死。
  杨修看穿了曹操这么多次,却始终没有想过他这样做会使曹操对自己有杀心,还是一如既往地将四处传播曹操的各种意图想法,最终导致自己被杀。头和脚分别到冥王爷那里报到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杨修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