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本质

                  人性的本质

              文 、图  /  网风

近1年多的时间,除了吃饭、睡觉和必要的工作之外,我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阅读和思考,而阅读和思考中国古典文献的译本(包括笼统归类于中国国学的经、史、子、集的书籍)之上的时间,又占据了这大部分时间中相当大的部分。当然,就目前我的阅读量的积累和思考的深度而言,我仍十分浅薄,但相较于青年时期的我本人而言,我还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至少我知道了中国的文明起始于黄河流域并逐渐发展到了长江流域,至少我知道了《诗经》、《离骚》以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产生的大致时间、先后顺序以及演变的过程,掌握了中国历史朝代的更替顺序,粗略了解了众多被载入“史册”的各色人等。呵呵,终于不再把汉武帝等同于光武帝了,终于能区分刘裕的宋朝既不同于赵匡胤的宋朝也不同于赵构的宋朝了,终于能在读初中的闺女面前挥洒自如地”显摆”并能对其各科课程加以指导,想想这些难免产生细微的幸福和真切地“鸡动”。

为了摆脱别人眼中的”迂腐”,也为了避免阅读时陷于一隅,我在阅读祖国的古典文献的同时,还特意收集了诸如《哲学的慰籍》、《浮士德》、《时间简史》、《全球通史》等等众多外国作者的各类著作进行阅读,这充分发扬了我30岁之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的习性。终于明白了吠陀就是知识,终于明白了文明就是统治与被统治,终于能最大层度地做回自己,终于能在被动的、油腻的中年做些主动的、积极的改变,甚是欣慰!

越来越喜欢读人物传记,越来越渴望了解他们的思想和人生,惊叹于他们在凡尘俗世中得到的深刻独到的见解,惊叹于他们对古往今来人心的细致入微的探索,更惊叹于他们在无常的世事和众多的苦难中”探出头来”的勇气与智慧,以及他们对复杂多变的宇宙万千进行简洁、精准的高度概括的能力。

人性的本质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关于“性善”与“性恶”的争论,在中国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这使我读《史记》和《汉书》时时常生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的感叹,继尔又感觉产生了新的更大的困惑。我陆续尝试粗略了解朱熹、王阳明和李贽,对他们的“格物致知”、“此心光明”和“万物皆生于两气”的学术思想都感觉很是在理,但偏偏这些思想又存在着众多的矛盾与对立。

读《百年南师》,我对已故的南先生萧然起敬。特别是读到他辗转台湾、美国和香港助力金温铁路的建成,使这个数度上马又遇数度搁置的项目起死回生,还有他将毕生搜集的珍稀的古典文献进行了无偿捐献的史事。南先生曾为我们留下“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总归诗酒田园。”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读完三千年的历史,才会明白历史记载的不外乎是功名利禄的事件。行走数万里路去参悟人生的道理,才能体会最惬意的人生是逍遥无束、把酒吟诗的田园生活。概括而言,也就是说人生一开始拼命的追求名利,追求金银财宝,追求醇酒美色,追求斗鸡走狗,到头来终归将明白想要的不过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人生境界。我曾经十分痴迷他的这句金句。读完《百年南师》时正值窗外飞雪,于是,我便更加喜欢此书此句:“几点腊梅花欲蕊,经窗相对两无言”。

我曾在几年前购买并阅读过林清玄的多套丛书,对《与时间赛跑》、《常想一二、不思八九》以及《身心安顿》、《菩提十书》中的部分篇章大多耳熟能详,对他的反复婚娶也有所了解,对他的毅力、佛性和才情更是十分敬仰。按说,前几日得知他离世的消息我会产生悲伤的情绪,不但恰恰没有,我竟然较之往常更加平静。“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据说,这是林先生临终遗言,诚哉是言,不是每个人都不会失去初心,不是每个人都能常保飞翔的姿势。读到这句话时,我的脑海突然冒出一句“天心月圆归菩提,身心安顿赴黄泉”,是的,他的书将与我们永在。

昨日,我从网上获知南先生和林先生有过交集,他们也都曾在青年时进行过“闭关”修炼,也都曾遭遇过世人无端的非议,谤随名高,千古不变。世人追逐财色偏偏欲而不得,而他们在得而不欲之后偏偏又得,如此遭遇的不同,又如何能令流俗之众做到“平心而论,异地以处”呢?是的,林先生与父亲发生争执后一怒离家出走,实现了当初忿忿不平时勇猛的誓言,“娶最漂亮的女人,挣最多的钱”,可这又能怎样呢?理想兑现的太早,他还不是在那一刻之后心如死灰,失去继续奔跑的力量,舍身佛门,归于寂寂,然后进入下一次的轮回。

人性的本质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昨天和今天我都在读《全球通史》,跟随美国已故的伟大的历史学家塔夫阿诺斯的笔触,似乎又产生了“脑洞大开”的感觉。“历史记载表明,人类生来既不爱好和平,也不喜欢战争,既不倾向合作,也不倾向侵略。决定人类行为的不是他们的基因,而是他们所处的社会教给他们的行事方法”、“毋庸置疑,我们生来就具有基因所赋予的做出各种行为的潜能,但这些潜能变成实际能力的方式则取决于我们所受的训练,取决于学习……”、“在消灭了所有可能的对手之后,人类不再面对任何敌人,我们面对的只是自己”、“文明的代价之一就是将人分成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些观点是不更历史?更客观?更精准?

人性哪有什么善恶?不过是受环境影响罢了,不过是“近墨者黑,近赤者朱”罢了,偶尔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的即使在历史中也蓼蓼可数。

以出世的心态处理入世的纷争,这是抵达“身心安顿”的不二法门,所谓的圈子、人性又何曾跳出历史的窠臼?挤不进去的圈子不必硬挤,做人还是要尽量照顾一下自己尊严,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做人还是要尽量多行些善行多积些阴德,不是为了求得来世的因果报应,只为求尽量减少现世中更多的良心不安。

真心感谢互联的时代,不用为衣食住行发愁,价值观原本应该更加多元的存在,但终究还是没挡住“趋利”的流行。

曾国藩说,能甘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我渴望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尽管我目前尚不能自甘淡泊。

2018.1.27以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性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