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读书总结

2017年已完结的25本,平均一个月两本,开坑未完结的6本。今年买的书比去年多一些,目前还有二十本左右没开封的,再加上有同事的书可借,所以其实可以读更多一些的。下半年带五年级,批改作业和备课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每天晚上在办公室加班,尤其十月、十一月先后帮同事和自己搞职称材料,一个月才读完一本小长篇,心情抑郁难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总是坐着批改作业,又总是躺靠在床上看小说的缘故,下半年刚开学时腰部疼痛难忍,拍片子检查后知道是腰部软组织劳损,就是肌肉和韧带这些。下半年经常腰疼,不敢久坐,看小说姿势也改成了平趟在床上举着书看。在购书和选择书方面,鉴于去年两次失败的购书经历(淘宝上几十块钱四五本一起买的畅销书《追影子的人》《孤儿列车》《摆渡人》《无声告白》《岛上书店》、微博红书《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你的孤独,虽败犹荣》《我与世界只差一个你》《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今年买书还是坚持以前自己的感觉:只挑经典的、自己心仪已久的,不管市面上热推的是什么。 

  开始正题,按读书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吧:1.《局外人》阿尔贝·加缪   

  这本书是在说现代司法罗织罪状的邪恶性质,而我关注的点永远都那么奇怪:默尔索为什么会开枪?实在无法理解他怎么就开枪了?因为对安排这一个情节的无法理解直接导致对后面故事主旨无法全心体会和投入。 

2.《圣女的救济》日本 东野圭吾 

这一本是别人借的,去年读了东野五六本以后感觉他最好的是《白夜行》,估计不会再有比《白》更高水平的作品了,所以本不打算再找他其他的书读的。悬疑推理类的现在比较想看看阿加莎。 

3.《霍乱时期的爱情》加西亚·马尔克斯 

韩国《请回答》系列电视剧被网友称为“猜老公”系列,《霍乱》对我来说就是“猜男主”~~从二十几页开始就很有兴趣,到八十几页竟然发现前面花了那么多笔墨的医生居然不是本书的男主人公!当时就觉得马尔克斯是什么恶趣味,逗读者玩儿。女主角呢,很长一段时间都被我当成了配角~     

很有意思的故事,可读性比《百年孤独》强一些,《百》前半部分太艰难了,要耐着性子才能读下来。也不像《魔山》常常有大段大段枯燥无味的人物语言,虽然这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但长段无聊的语言会让我读着读着就思想飘散。《霍乱》基本没有长段无聊的话,时不时在不经意的地方就冒出让人捧腹的文段。 

  感觉我的口味喜欢加西亚这种类型的。 

4.《罗生门》日本 芥川龙之介 短篇小说选  我喜欢的~

感受最深的是作者那自始至终冷冰冰的笔触。写作者从头至尾都像是一个旁观者,冷静、理性、不带个人感情。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感慨万千,没有道德谴责,他就是最忠实的呈现情景或故事,但就是他那不带丝毫个人感情的呈现、冰冷没人气的笔触,让读到的人头皮发麻!   

5.《巨人的陨落1.2.3》英  肯·福莱特 

下单的时候心里暗想“要是还是不咋滴的话老娘就再也不买所谓的畅销书了!”结果还好,我还是可以挑着买些热推的畅销书的。我好像对写战争的书无感,一直到第六章结尾部分,才对这本书起了兴趣,到一战要爆发了,才觉得有点血液沸腾的感觉。有一天晚上读到战场上的段落时该睡觉了,可一想到“战争进行到一半,而我怎么能去睡觉?!”不睡了,等这场仗打完了再睡。这个故事是多线讲述的,其实很多时候一到战争的部分脑子就混乱了,全凭着其他几条线才撑下去的。注意到故事里的几个女性人物,尤其是艾瑟尔和茉黛,两人有段时间是革命同志的关系,对于革命取得的果实,艾瑟尔是接受并继续抱有希望和革命信念的,而茉黛是不接受不满意的,茉黛一直希望革命能一举成功,但这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的。这种差别是两人出身阶层决定的,艾瑟尔是工人阶级出身,她知道革命的不易,明白革命的长期性;茉黛原本出身是贵族阶层,她对胜利的理解就是彻底取胜,她还没看清工人阶级要想改革面对的困难是有多大、时间持续会有多长,每一个小的进步都是胜利乐曲中的一个音符。  书中让我动容的地方还有,当那辆载着呼吁和平谈判者的火车驶过时,每个站点都站满遥望期盼的人们,民众对和平的渴望,更让人痛恨那些为一己私利挑起战争的人。

6.《我弥留之际》美国 威廉·福克纳 

实在太难读了,不是说内容无聊没价值,是读得太艰难了。每个章节都是一个人物的口吻叙说,在人物叙说中一点点透露人物关系,不断调换叙说人物的过程中极易产生混乱,再加上中间一段段不明所以的个人独白,我实在要耐着性子坚持读下去。感觉意识流类的故事就是写的人写得很爽很畅快,看的人读的很慢很艰难很痛苦,可是还是要看下去啊!终于读完以后:安斯·本德伦就是一个垃圾,无耻至极。 

7.《当我们阅读时,我们在看些什么》 非虚构类书籍,分析解释读书这个行为的。

8.《漫长的告别》 雷蒙德·钱德勒

知道钱德勒和这本书是因为村上春树在他的作品里提到过,他很推崇钱德勒。和一般的推理小说的确不大一样,主人公的语言偶尔有幽默。

9.《爱的教育》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不读下这本书好像有点不像话。如果是我小时候读到应该会喜欢吧,现在看真的只是为了了解下,好方便推荐给孩子们。总得来说这是一个教育小孩子的心灵鸡汤,洗脑文吧!要教育小孩子好像也只有这样设计了~

10.《金茅草》曹文轩 

文字很美,环境描写很美,人物塑造得也很美,只是……也免不了雷同的问题,n个故事一样的路子,适合小学中高年级读吧。

11.《绿山墙的安妮》加拿大  路西·莫徳·蒙哥玛丽 

安妮的性格不是我喜欢的,话太多,情绪不稳定,极易受外界影响,悲伤和快乐都表现的太过头了(表演型人格?)。我始终不觉得孤儿的性格和心态能像安妮这样,她乐天派得都有点愚蠢了。《孤儿列车》里的多萝西,后来的薇薇安的性格更符合这种境遇下可能形成的性格,不盲目无脑的乐观。我关注的点还是非主流~

12.《绿野仙踪》  读这个的原因就是小时候没机会读,长大了补。

13.《魔山·上》德国 托马斯·曼 

不得不承认整本书读完以后不知道作者想表达什么,1929年的诺贝尔奖,等读完下部吧,如果还是不能懂,就去找找别人的书评或者介绍读读。托马斯实在有点恐怖,就这么不知所云地写了这么长,居然还有下部!

14.《徐志摩》

这本书录的是他的散文和一些书信,初读很喜欢,很有趣,从散文和书信里看到一个活生生的徐志摩,他和有些文人不一样,有些文人太过正经了,太严肃认真了些,不免叫人产生距离感,不亲切,不有趣。书信里的徐志摩很有生气,很有趣!更好玩的是这个成年男人有时候有小孩子般的脾气!孩子气,他会讲一些气话,也会记一些生活中的趣事,感觉到他的喜怒。他不是历史上、教科书上冷冰冰的一个名字。待读完全书时却觉得这个人格调也不高,一生浪漫主义,民族危亡的时刻他避难外国,居然还有心思找路子卖中国的古董!

15.《月亮与六便士》英  毛姆

我关注的点又歪了:戴尔克·施特略夫一生的意义是什么?他难道生来就是为了为查理斯奉献的吗?人好到烂好人的地步~

16.《天黑以后》村上春树  哪座城市不是每天发生着同样的事情呢?

17.《朗读者》徳  本哈徳·施林克 

最触动内心的是汉娜学会的读写,已经在监狱了,并且是终身监禁,她在隐瞒众人的情况下花了多长时间才学会了读写?动机是什么?  小说是以米夏的视角叙说的,因此没法知道汉娜的心理活动,不知道动机和原因,也许这也正是此书迷人的地方吧!因为以前看过同名电影简介,所以对米夏和汉娜的关系不惊讶,对汉娜终身监禁也不惊讶,少了不少惊喜,挺遗憾的。

18.《动物庄园》英 奥威尔  政治讽刺小说19.《巴黎伦敦落魄记》英 奥威尔 

有那个不断找新的流浪汉收留所的劲,不如去找份工作好好干,养活自己啊。

20.《家族八景》日本  始终不喜欢这种有特异功能的人物设定~

21.《变形记》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卡夫卡最浅显易懂的一个短篇了。

22.《35公斤的希望》法 安娜·嘉瓦尔答 格雷古瓦·杜波斯,阅读的时候很为这个孩子心痛,想伸出双臂给他一个拥抱,这个孩子是多么孤独啊!

23.《人间失格》日本 太宰治 不用多说啦,日本文学的大佬,丧文化的极致。(以前读过一个电子版的《人间失格》,不是太宰治的,写校园黑暗欺凌故事的)

24.《呐喊》鲁迅短篇小说集 我男神的文,要一直一直读下去!

25.《雾中回忆》澳大利亚 凯特·莫顿 宣传语说什么“来一场勇敢的回忆”,以为有多惨烈多撼动人心,结果并没有~ 同样有关一战的,但它远不到《巨人的陨落》,不管是对战争的刻画还是在人物的塑造上,都有种有心却无力的感觉。而且同样是同父异母的姐妹,格蕾丝却从来都只是对汉娜有感觉,对埃米琳就直接没提过什么“心灵的感应”,好讽刺,难道姐妹情也会看人的么~

反思这一两年的读书,数目增加了,但读书笔记的质量下降了。以前书少,一本读完会慢慢反思很久,就像牛反刍似的,整个故事反过来覆过去的把玩,读书笔记也就做得比较透彻。现在书多了,一本赶着一本读,用来思考的时间就少了,思考得也就比较浅显而流于表面了。希望2018年能有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7读书总结)